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或許因為你有一個“假自我”

“我不曾走近你,就不會失去你。”


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或許因為你有一個“假自我”

朋友A有一個談了一年的男朋友,她跟我倒苦水說:

“我不能理解他在想什麼,對我忽冷忽熱,有時候故意說些冷漠的話,我主動靠近他時,他又把我推開。我想過很多次分手,但又有點捨不得他,因為我能感覺到他愛我,甚至很依戀我,可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幾次交流後,我通過從A那裡提取的信息分析,她的男朋友有親密關係恐懼症,他經常回避與女朋友的親密舉動,並故意不讓女朋友看出自己很在乎她。他不是不愛A,只是太過親近的距離,會讓他控制不住的想要逃離。

他內心的獨白是:我很喜歡你,但是我不清楚你是不是真的喜歡我,因為我並不完美,距離太近我就會感到不安和害怕。

這種類型的人,他們內部有兩個自我:

一個是真實的虛弱的自我;

另一個是強硬的虛假的自我。

後一個自我是為了保護前一個自我而衍生出來的保護性自我,它像一個面具一樣被戴在當事人身上,是他們在與環境互動中採取的保護性策略。

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需要把部分的自己隱藏起來。他們無法平衡假自我與親密關係,導致伴侶陷入無限痛苦的循環。

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或許因為你有一個“假自我”

01 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據悉,大約有17%的成年人存在親密恐懼問題,通常這類人格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在親密關係中,隨時做好離開的打算,避免自己陷進去。

也即通過不靠近的方式避免失去。“我不曾走近你,就不會失去你。”

兩個人親密意味著是你真的瞭解一個人,也允許Ta深入的瞭解你,但我們從小習得的觀念是,我們越瞭解一個人,也就知道Ta越多的缺點,對Ta更可能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所以我們避免親密,不是不喜歡對方,相反的,可能是我們越喜歡對方,就越不敢靠近。

  • 他們或許很愛自己的伴侶,但故意冷淡對方,對對方忽冷忽熱,讓對方覺得自己不可捉摸;
  • 他們或許故意找一個自己並不愛的伴侶,因為他們無法跟自己心儀的人相處,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次一級的伴侶。正是因為不是他們心中所愛,所以他們才能與對方安然相處;
  • 除此之外,這種人還容易陷入多角戀的感情糾纏模式裡,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很多困擾。

這些人的親密關係似乎每次都需要在多角戀中進行,這其實也是在逃避真正的親密關係,他們藉助表面的假親密或者表面的複雜的糾纏來掩蓋真實的問題。

所以在生活中,有一類喜歡沾花捻草、腳踏幾隻船的人,他們的本質是缺乏安全感、被假自我控制,無法向他人露出自己本來面目的可憐人。

愛情的發生總有某種失控的成分,因為大腦失去理性,這種感覺會讓我們想要在那個人面前袒露自我,表達自我,希望和他建立深度連接。

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或許因為你有一個“假自我”

但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面對愛情時,除了有常人遭遇的欣喜外,會容易爆發恐懼。

這種恐懼會讓他啟用自己的防禦機制,即第二個假我來保護自己。這樣就讓他在向外傳達信息時,會傳達出非常矛盾甚至相反的信息。

比如明明是渴望想靠近一個人,卻表現出了非要推開他的模式,或者一會渴望,一會推開,出現變幻不定的模式;還有的人是同時發出渴望和推開共用的模式。

這樣的信息傳遞會讓他的戀愛承受者非常的迷惑和甚至痛苦,因為解讀不了他到底要傳達什麼信息,為什麼似乎被他愛上了但是卻又總是被他傷害。

02 親密關係恐懼症的深層心理機制

心理學家認為,這與自己生命早期所受到的創傷有關。

在童年時期依戀關係形成的過程中,孩子會嘗試與父母親近,有些父母常常會拒絕或忽視兒童的需要,甚至會用羞恥感來責罵孩子, 這些被責罵、忽視甚至虐待的兒童認識到嘗試親密通常會受到懲罰和傷害。

“靠的越近會受的傷害越大”,因此保護自己不受傷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與他人靠的太近,並發展出一個假性自我,把真性自我隱藏起來,讓假自我去面對這個世界。

在他的內心深處,他害怕釋放真性自我,因為他怕得不到他人認可,也怕遭受到他人的打擊。

而親密關係進行到一定程度時,你的真性自我往往會顯得蠢蠢欲動,因為真實的需要不會因為被壓抑了它就不存在了,所有本能的需求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呈現出來。

而很多人開始感覺自己在情感裡裝不下去或裝的很累時,就會選擇離開,一是為了保護對方心裡的那個美好的假性自我,二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真性自體不被對方所傷害。

假性自體會帶來虛假的親密關係,那些不敢愛的人,是因為他們放不下自己的假性自體的防禦機制。

還有一種人碰觸戀愛時,也會同時啟用真我和假我一起談戀愛。這說明他背後的感情需求濃度很高,但是他又極度的恐懼被人傷害。

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或許因為你有一個“假自我”

同時並不相信會有人真愛他,所以他同時會啟用假我的防禦機制參與到他的感情模式裡,這樣表現出來的就是他熱衷於感情,但是他總是在玩遊戲,沒法真誠的投入任何一段感情。

在很多人眼中,這種人普遍很獨立,但是,他們也希望被人呵護,只是有些人從小沒有享受過來自家長的愛,長期被忽視著長大,內心極度的自卑,認為自己不夠好,才不受大人的喜歡,下意識就覺得應該把不好的自己隱藏起來。

而這種思想,伴隨著他們長大越來越嚴重,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加上不願意面對過去被冷漠傷害的事實,他們中的一些人,反而會產生病態的自戀傾向,陷入自我陶醉的狀態。

所以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伴侶之間親民關係的核心,其實還是自我關係。

03 持久的親密關係源自雙方真實地呈現自我

那如何能與克服自己的親密關係恐懼,與伴侶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呢?社會心理學家博恩布朗認為,要勇於展現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

在親密關係裡真實地呈現自我,坦率地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覺,的確是一件很冒險的事。因為你極有可能會遭到對方"無情"的拒絕、否定或者傷害。

但是,如果因為害怕這一結果選擇不去表達真我,只向對方呈現自己認為“好的”“可被接受的”方面,或者只呈現符合對方喜好確定可以獲得肯定和讚美的某些特質,不論這些被你呈現的部分給對方多好的印象,歸根結底都是你對自我的否定和拒絕。

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或許因為你有一個“假自我”

當我們不容許自己不完美和脆弱時,我們不僅喪失了讓自己發自內心感受輕鬆愉悅,自由自在的機會,也喪失了在親密關係中與對方建立更深厚的情感連結的可能性。

因為,通過掩飾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以求“完美”示人,就算對方喜歡你的所謂“完美”呈現,TA喜歡的不過是那個蓄意討好、取悅TA的你,卻並非真正的你,完整的你。

最終,你還是會因為無法整合內在的真實狀態而對自己心生不滿、厭惡、憤怒,甚至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

要建立持久的親密關係,男人和女人最基本的訴求就是真實而完整的自我呈現。

只有勇敢、坦誠地讓對方瞭解,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是如何長大的,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怎樣看待人生和世界,等等,TA才能將我真實的喜怒哀樂懼盡收眼底,記錄備份。

克里斯多福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人在墜入情網後,難免會對對方產生暈輪效應,即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而克里斯多福認為,真正地愛一個人,就要從內心深處接受他本來的樣子。既要愛他的優點,也要包容他的缺點,這樣才能維護好親密關係。想要順利度過暈輪階段,就要學會讓自己放鬆和接受現實。

而對於自己而言,還要儘可能無條件地愛和包容對方, 讓對方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同時幫助對方找到真正的自己。

真正成熟的愛,就是要幫助對方,能夠擺脫對他人的期待,擺脫對他人的依賴,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自我的價值建立在對別人的索取上,你自己既不幸福,也會使對方為你的付出,而承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總結而言,就是要在兩性關係中做到:

  • 做好心理建設,給予包容和理解。
  • 剛在一起的時候,保持讓對方感到安全的距離,他需要獨立的空間消化和適應新的親密關係。
  • 別企圖控制對方,或者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去救贖對方,只有他自己才有能力走出來,別人是幫不了的。而且你試圖控制的行為只會激化矛盾,對方固執的思想並不會因此妥協。
  • 尋找適合對方的溝通方式。

而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向對方釋放無條件的愛和包容,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

對於親密關係而言,沒有最親密只有更親密,沒有永久的親密只有更持久的親密。

而這些的支撐力量,就是敢於展現真實的自我,越真實,越有力量,也越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