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當一個人用14年專注做一件事,還有什麼不能成功?朱枝昌,浙江省臨海市人,也是第一批在北方開連鎖超市的浙江商人。後來,他轉戰上海開起賓館,用他的話說,很有錢算不上,一年賺300萬還是可以的。2004年,老朱響應政府招商引資的號召,從上海回到臨海投資楊梅產業。他計劃投資兩百萬元開家楊梅經銷公司,楊梅季到了,回去一個月,其他時間就在上海經營賓館。兩全其美!

然而,朱枝昌把一切想得太簡單。楊梅行業有個一直以來沒人敢挑戰的難題,而這個難題也同樣困擾著老朱。他開始為自己的事業謀篇佈局,這一干就是14年。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做別人沒有的東西,才有核心競爭力

老朱的家鄉台州臨海市盛產楊梅,全市楊梅種植面積14萬畝,年產量超過8萬噸,每年6月底進入楊梅季,不少在外的臨海人都會因為楊梅熟了,特意趕回家鄉。

東魁楊梅,就是臨海人種植的楊梅品種,在浙江一帶很有名氣。這種楊梅個頭大,甜度高,水分非常足,一顆大籽楊梅能擠出26毫升楊梅汁。可這麼好的楊梅,一直賣不出台州市。其中的原因,老朱清楚。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臨海因為沒有形成規模的楊梅收購商,也沒有楊梅合作社,老百姓賣楊梅都到馬路邊零散地賣,不僅價錢上不去,還時常賣不掉。因為沒有保鮮技術,楊梅到了第三天就會變質,只能倒掉。返鄉投資要想靠楊梅賺到錢,老朱就必須要把楊梅賣到更遠的地方,做好保鮮。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2004年,老朱請來日本的研發團隊,可發到客戶手裡的楊梅不盡人意。接下來的兩年,他又嘗試了很多種方法,給楊梅噴保鮮劑、充氮氣、放冰塊……客人收到的楊梅依舊是爛糟糟的。

三年時間老朱一分錢不賺,可他沒打算停下,又陸續投入600萬元。有一次老朱給客戶發楊梅,那天天氣特別熱,楊梅剛裝箱不久,壓在下面的一層就已經冒出了水。這時老朱才頓悟,楊梅的問題就是戶外高溫加上路上磕碰造成的。他想建冷庫,嘗試真空包裝,用冷鏈車運輸楊梅。

自建冷庫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光是建廠房就要用30畝地,租金就是900萬元。老朱即使租得起地,也沒錢建設。這可怎麼辦呢?

賣掉上海的賓館,不行!老朱做楊梅生意兩年,虧的錢全靠賓館補貼,一家人的生活也全都靠它,賓館要是沒了,全家人就徹底沒了退路。無奈之下,老朱第一次低了頭。

求這個借錢,找那個借錢。老朱出門時,特意把家裡的戒指項鍊也都戴在身上,這樣人家一看,老朱有點錢,才願意相信他有能力還錢。

擔著高額的利息,東拼西湊,資金缺口依然很大。楊梅生意要再沒有起色,欠著一屁股債,老朱的這次創業就等於把全家人的生活給毀了。那段時間,老朱的壓力很大,甚至都急得病倒了。

父親倒下了,大女兒安娜看著心疼,她沒徵求老朱的同意,就直接賣掉了上海的賓館。有了建冷庫的資金,安娜也來幫老朱一起創業。

那一年發出的楊梅,沒有收到投訴。老朱一家的楊梅事業正式開始了。

可要想把楊梅賣到更遠的地方,包裝、運輸、每一個環節都很關鍵。這一次,老朱格外小心。分裝在小筐裡的楊梅打包前,要遞進冷庫預冷至少一小時。冷庫裡的溫度,隨著放進來楊梅的數量,在1-5攝氏度之間能夠自動調整。

準備工作做完後,下一步就是運輸。老朱特意設計了這樣的真空包裝,為了在路途中能儘可能減少磕碰,而那一小時的預冷也是為抽真空包裝做準備的。楊梅經過預冷,打成真空後,放進冷鏈車,就不會散出熱氣加速變質。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預冷,包裝,再加上冷鏈專車運輸,這一系列舉措,讓老朱在那一年把楊梅完整地賣到了北京,他的公司也成為當時臨海市第一家形成規模的楊梅經銷公司。

解決了保鮮問題,不僅讓老朱在那一年賺到了錢,也為臨海的果農解決了大問題,更成為臨海的楊梅產業能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條件。楊梅賣得出去,價格也水漲船高,果農們的收入也一年年多起來。

高成本投入,讓老朱不得不瞄準高端水果市場。2007年,他開始專門做大籽楊梅。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但想收到這樣的楊梅並不容易。為了調動果農的積極性,老朱把當時5元錢一斤的大籽楊梅收購價提高到7元左右,這給了果農信心。他們不再擔著擔子去馬路邊賣,而是來到老朱這兒排隊等著收購。

如果說,一家企業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那麼老朱研發出的一系列保鮮舉措,能跨過上千公里,把楊梅完整地送到客戶手中,這就是核心競爭力。他實實在在地擴大了臨海楊梅的銷售半徑,給楊梅產業趟出了一條發展路子,讓楊梅能走得出臨海,賣的上價兒,他也真正地成為當地楊梅產業的帶頭人。

噩耗

自己賺到錢,給果農創造利益,還有越來越多的客戶慕名而來,就在老朱一家剛剛開始享受楊梅事業的飛速運轉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侵襲了這個家庭。

2008年楊梅季的一天,老朱從早忙到晚,精疲力盡回到家,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裡面,兒子站在一座高山上,對他說:“爸,你太辛苦了,不要收楊梅了。”說完,兒子就飛走了。老朱一下睜開眼睛,這時家裡的電話響了。

電話是老朱的大女兒打來的。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老朱的大女兒:安娜

當時,安娜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坐在後座上的弟弟。可任憑他怎麼喊,弟弟就是沒有回應。

那天夜裡,安娜失去了弟弟,老朱也失去了兒子。而最讓他心痛的是,兒子是去山裡收楊梅回來的路上,出的車禍。

失去兒子的打擊對老朱來說太沉重了,他第一次動了賣掉楊梅廠的念頭。可這個念頭很快就消失了,楊梅季根本沒給這個家庭任何悲傷的時間,等著老朱收購楊梅的果農早就在他家排成了長隊。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老朱的二女兒:海英

如果老朱不收,大夥兒就又要回到馬路邊叫賣,老朱沒辦法拒絕果農期盼的眼神。還沒從悲傷中回過神來的一家人,又開始為楊梅忙碌起來。

那一年,送走楊梅季,老朱也送走了兒子。

嚴格品控打品牌

老朱沒了兒子,安娜也沒了弟弟。從那時起,安娜就時常幻想如果弟弟還在,會怎麼樣?也許已經承擔起了這個家中頂樑柱的角色。心疼父母,也心疼妹妹,可現在這個擔子似乎落在了她的頭上,安娜下決心要和爸爸一道把楊梅事業做起來。

老朱家裡分工很明確,找銷路、搞接待,是老朱的任務,和客戶建立起聯繫後,維護、對接和每天發貨就都是安娜的事兒。

自從2007年,實現楊梅保鮮後,老朱就瞄準高端水果市場,做大籽楊梅,而他也不斷在擴張有消費實力的客戶群體。2012年,他想到,找臨海商會在各地的會長們訂楊梅,也許能有門道。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只要老朱張口,各地的商會成員就來訂貨,一家企業至少幾十箱訂單,老朱一家高興之餘也有了壓力。

做生意靠刷臉只有一次。第一次發出的貨人家不滿意,就沒有第二次了,所以必須要把握好每一次機會。老朱對楊梅的品控更加嚴格了,“只收大籽、沒有傷疤、至少九分熟”成了他做品牌的新標準。

收購標準提升了,符合老朱要求的楊梅數量就更少了。這回他索性連山裡的幾個村子,也都布上收購點。與臨海商會企業家們合作的第一年,老朱靠著山區的收購點解決了貨源問題,按時、按量發出楊梅,而企業家們也為老朱帶來了大量的優質穩定客戶。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投入高成本研發保鮮技術,老朱就把目光盯在高端水果消費群體上,他活用身邊的資源,找到商會的企業家們有針對性地拓展客戶群體,在大籽楊梅這個細分領域將產品做到極致,這就是老朱楊梅事業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14年的堅守

回鄉以來,老朱一直在做收購經銷,但其實他還有一個佔地1400畝的高山楊梅基地。楊梅到了盛產期,能比山下的楊梅價格一斤貴30%左右。這其中又藏著什麼奧秘呢?

這座山海拔500米,溫度要比山下低很多,已經進入楊梅季一週了,但山上的楊梅卻還是青的。山上山下15天的時間差,正是老朱看上這塊地的原因。他想通過錯峰上市,把楊梅賣出高價。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十年間,老朱陸續投入3600萬元。他知道不管做什麼都要找到抵禦風險的辦法。2013年,老朱楊梅基地的160畝楊梅剛剛進入盛產期,他就嘗試把果園裡的中籽全部泡成了楊梅酒進行銷售。3斤中籽楊梅做成一斤楊梅酒,銷售價格是40元,加上酒和人工的成本,比起直接銷售中籽4元錢一斤,價格也能翻倍。

2019年的楊梅季已經結束,老朱銷售楊梅酒,總共賣出106萬元銷售額,收購生意實現銷售額375萬元。

為了賣好這一顆小小的楊梅,朱枝昌投入了14年時間與心血,從帶頭研發能改變產業現狀的保鮮技術、到充分利用身邊資源挖掘客戶、再到謀劃反季節銷售策略,還開發深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老朱用實幹為當地的楊梅產業踏出了一條發展之路。

48小時,他打破行業桎梏,把一種嬌氣的小果子,賣出上百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