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當年的中師生,我的人生故事和中師生的你們有什麼不同嗎?

我是當年的中師學生。

我是今天的普通教師。

三十年前,我還是一個天真無邪、懵懂無知的少年,初中畢業,考進了一所普通師範學校。四年之後,我成為了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一支粉筆,三尺講臺。

逝者如斯,卅年嘆我垂垂老。

而今,自己已是兩鬢花白,父母已是年高體邁,子女已是相繼成人。教書育人,操持家務,責任在肩,我們用不懈的努力與無悔的堅守為自己鋪就了一條平凡而堅實的人生之路。

我也是當年的中師生,我的人生故事和中師生的你們有什麼不同嗎?

我的求學經歷

初中畢業的時候,班主任極力動員父母讓我考報考師範學校。那時候,示範學校在我們這樣的小地方還是很吃香的。第一,上學不用交學費,學校還發伙食費。第二,我們分到的承包地不用收繳。那時候耕地還是人們的命根子。第三,畢業後就有了一個掙工資的鐵飯碗。

這樣的優惠還是有極大的誘惑力的。

我們那一代人還是很聽話的。老師和父母讓考師範就靠師範吧。不過那時候考小中專尤其是中等師範學校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首先要預選,預選考試入圍再參加正式考試,而且師範學校屬於單獨提前錄取。考上之後人家學校還要組織面試,面試過關才能正式入學。

我們學校當時初中畢業學生大概一百多一點,最終只有我和另外一個過關斬將考上了中師學校。在別人的羨慕中我們成了師範生。

那些沒有考上小中專的同學只有再拼著命去擠高中。記得我一親戚,考小中專邊都不沾。最後考高中還差了一分。但人家上高中後考上了一個五年本科制的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省城工作。

有人說當年的師範學歷相當於今天的什麼什麼本科學歷,我覺得這樣的比較沒有多大意思。儘管我們這些師範生後來大多通過不同途徑獲得了專科乃至本科文憑。但我們的底色依然是中師學歷、中專文憑。

我也是當年的中師生,我的人生故事和中師生的你們有什麼不同嗎?

我的工作經歷

師範畢業,要分配工作了。父親說,離家近一點好有個照顧。父親雖然是一個在外上班的公家人,可是骨子裡依然是樸實的農民意識。父親找關係託人說了話,我就分配到距家一千多米的一所農村初中——我的母校。

工作之初,心無雜念,一邊教書,一邊讀書,一邊寫作,一邊參加自學考試,提升學歷。那日子倒也過得無憂無慮,單純快樂。

和我一塊參加工作的一些不甘平淡、目光遠的、腦子活的、能力強的師範同學,有的不斷學習進修,拿到了博士學位,遠走高飛了。有的跳槽轉行,數年之後就是大大小小的領導了。和我一樣的同學也有,心無旁騖、四平八穩地站在講臺上傳道受業。其間也偶爾調動一下。

都說教師的工作很辛苦。但奇怪的是年富力強的我並不覺得。倒是覺得很快樂,很充實。

工作當然是很辛苦的。早上六點多就要跟早讀,晚上八九點鐘學生還在上晚自習。學生放學了,我們還要熬油點燈寫教案,改作業。尤其是帶畢業的那些年。一個班主任,兩個班的主課。一個班六十多個學生,工作量可想而知。這還不算,週末、假期學校組織補習,每天拿一二十塊錢的補助。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都還格外佩服那時候我們的革命精神。

我也是當年的中師生,我的人生故事和中師生的你們有什麼不同嗎?

我的婚姻家庭

我們那個年代,談婚論嫁,擺在多數的男教師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找個還算有份工作的集體女工,比如商店呀糧庫呀印刷廠呀什麼的。二是找一個家庭條件不錯的且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姑娘。而且找對象一般都要有媒人牽線撮合,那時候沒有自由戀愛的環境,自己也傻不唧唧的不懂自由戀愛。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那一代人的重大事項,幾乎都要聽命於父母親。父母四處託媒,多方牽線,幾經說和,終於老婆娶回家了——我們當地一家企業的女工人。兩千年的時候,企業改制,老婆下崗,成了城鎮居民。那時子女還小,自己又忙,於是妻子就成了正兒八經的家庭主婦,教養兒女,洗衣做飯,操持家務,日子倒也過得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我們那一代人,父母幾乎沒有什麼積蓄,我們的日子是白手起家,全靠我們自己艱苦奮鬥掙取來的。

那時候還沒有商品房的說法,有條件的單位內部集資蓋家屬樓。我老婆的單位還沒有改制,集資樓房。我趕快回家報告並請示父母。淳樸的父母澆我一頭涼水:“咱哪兒去弄那麼多的錢呀!而且東挪西借背了債,買來洋樓對咱來說是能吃呀還是能喝?”無奈之下,只能放棄。第二年,我揹著父母親從老婆同事手中弄到一套家屬樓,只不過先一年只有五萬多的樓款,人家說自己是貸的款,我給人家多付了八千多塊錢,接近百分之二十的房價呀,那可是我當年一年多的工資呀!現在回想起來還覺著分外遺憾,格外心痛。

我也是當年的中師生,我的人生故事和中師生的你們有什麼不同嗎?

我的現在和將來

現在,我還在繼續著一支粉筆寫春秋的生涯。有人說,是鷹就往高空飛,是雞就在土裡刨。我或許就是那沒有雄心壯志、自甘平庸的小雞吧。孔子說,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今天,我已接近知天命之年,內心早已淡然、釋然、恬然,看得開,想得通,放得下。魏晉時期的嵇康說過,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今天的我,只願上班好好工作,下班好好生活。閒暇之餘,讀點書籍,寫點文章,力爭做點有用的事情,做點有益的事情。唯此而已,唯此而已。

這就是我,一位當年的普普通通的中師學生、而今的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的人生故事,我的故事和中師生的你們有什麼不同嗎?

我也是當年的中師生,我的人生故事和中師生的你們有什麼不同嗎?

2019年10月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