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19世紀上半葉,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攜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勝利,裹3400萬平方千米的海外殖民地,睥睨全球。

當時,這個小小島國,以不到法國一半的人口,生產出世界60%的煤炭,50%以上的鐵和棉紡織品,擁有最先進的蒸汽機技術,最發達的鋼鐵和紡織工業,他的人均收入水平,冠絕全球。

再去看旁邊的歐洲大陸小夥伴,西班牙廉頗老矣,法蘭西沉迷於自由革命,沙俄愚昧未除,德國,額,當時還沒有德國,只有普魯士王國和一片未統一的城邦。

歐洲大陸人對英吉利的那一片國土充滿羨慕和嚮往,紛紛效仿,大批德國人、比利時人、法國人湧入英國工廠內,並將新技術偷回渡母國;英國顯然意識到了他們在生產力上的競爭優勢,並開始設置障礙,防止技術外流。

1825年之前,英國禁止工匠遷居國外,技術先進的蒸汽機、零部件、圖紙的禁令一直到1842年。

但僅僅14年後的,德國人西門子即發明了發電機,隨後內燃機、汽車、電燈相繼發明,人類進入第二次電氣工業革命時代,而這次電氣革命的主角是德國、美國,英國人的黯然失色。

最多到1896年,英國人在經濟總值上被美國超過,主要工業水平和技術水準,滯後於德國。

橫槊賦詩的大英帝國,奈何轉眼間灰飛煙滅,作為先驅國家,為何被後發國家超越,第十經濟觀察試從經濟學的幾個角度,比較英德發展模式之優劣(第二次電氣革命前後)。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地緣經濟決定論:

從來就沒有什麼天縱英才,你只是被上帝一時臨幸!

一說起蒸汽革命發生的原因,總有人把西方的科學、民主甚至文化拿出來說事,但事實打臉的是:英國是先有商業革命,才有工業革命;先有市場需求,才有技術飛進,先有經濟大發展,才有資本階級革命。

也就是說,英國蒸汽工業革命的源頭是地理大發現。

為什麼地理大發現導致的全球貿易時代,由英國最後領銜,這是因為

面對地理大發現後的貿易需求,只有荷蘭、英國等海島或近海國家擁有優良的深水港和縱橫交錯的水網體系,以及發達的造船業,這些因素可以將財貨的運輸成本降至最低,西印度群島的蔗糖、東印度群島的香料,印度的棉布、中國的茶葉,運到國內城市出售,仍比國內自產合算。

而歐洲大陸國家,因為水系欠缺,陸運成本昂貴,導致大陸國家無法從前期地理大發現中收益,要說完全沒有收益也不準確,畢竟輸送了一批廉價勞動力到北美殖民地,給撒克遜人當僱員。

這種海島或近海國家利用強大的海軍和控制主要海上貿易線,主導世界經濟的時代,被成為海權時代,在此時,英國一時無兩,德國則無所建術。

但是,1840年火車的商業應用,終止了海洋國家獨霸的時代。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火車,拉動陸權崛起的新引擎

1840年,由查理礠裡維西克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列軌上列車;

1879年,德國西門子電氣公司研製了第一臺電力機車。

火車的發明,改變了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的地緣經濟格局,縱橫萬里的鐵路網滌除了陸運成本極高的缺點且速度更快,並把大陸國家的市場統一,大陸國家依靠廣袤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內需反超海洋國家。

同時,火車研發和鐵路製造為鋼鐵、機械和發動機產業提供了鉅額訂單,得以推進冶鐵、金屬精密加工、發動機的技術革新,孕育出電氣革命的母床。

事實上,鐵路就是德國電氣革命時代,推動工業成長的最大單一經濟部門。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而英國,由於狹窄的國土和封閉的外部環境,在鐵路規模上就落後於德國了,規模的落後必然導致技術革新的緩慢,畢竟:技術、分工都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

1913年,德國鐵路總里程已達6.3萬英里,英國僅為3.3萬英里;由此導致英國的鋼鐵產量只有德國的50%。

你可能要問了,英國內需雖然不大,但有廣大的殖民地市場呀,為何沒有起到作用?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低效的殖民經濟模式

為什麼擁有3400萬平方公里殖民市場,沒有給大英帝國帶來技術的再次革新,反而落後於德國了呢?

這是因為大英帝國在大部分殖民地施行的是專營制度,英國的產品幾乎是傾銷式、獨家進入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競爭烈度極小;這樣的情況下,殖民市場越龐大,英國工廠越沒有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的動力。

殖民經濟到了19世紀,已經成為一種低效率的經濟模式。

更可怕的是,吃苦耐勞、野心勃勃的第一代英國企業家逐漸老去,富二代、富三代不願意再搞煙火流星的髒活、累活,而走上了食利資本主義的邪路。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食利資本主義VS工業資本主義

稱霸全球的大英帝國,積累起了超額的資本,這些資本原可以成為第二次電氣工業的種子資金,但英國人卻把資本大部分用於食利,買入了大量金融債券和股票,以求短時間獲取暴利。

不幸的是,這些金融債券和股票,大部分的所有者是美國公司,JP.摩根財團前期就是靠為倫敦有錢人在美國購買債券和股票而發家,鉅額的英國資本為美國鍍金年代的工業化鞠躬盡瘁,把她推向了全球第一大工業國,電氣革命的領袖國之一;而英國資本卻因為美國曆次金融恐慌,大甩賣又賣給了美國人。

美國工業化借雞生蛋,英國食利資本家們功不可沒,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1900-1915年,德國、英國對外投資佔比

就在英國資本過剩,大規模海投的時候;德國卻由政府主導,有計劃、大規模向工業注入資本,把資本這種稀缺物,投入到本國能夠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行業中去,同時由於麼有龐大的殖民地進行傾銷,德國企業只有不斷的進行技術和效率的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於是創新出了發電機、內燃機等第二次電氣革命的中流砥柱。

一減一加,遲至1870年代,英國在生產效率上已經落後於德國了。

德國生產效率優於英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德意志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但讓人驚詫的是:德意志的勞工價格不僅低廉,而且素質也優於英國,真可謂德藝雙馨。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教育,是工業的一項核心資源

德國從普魯士時代,就重視全民普及教育,將教育看做一項重要的生產要素和工業資源看待,和英國精英式教育,普惠少數人不同;德國更看中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一戰時,意大利將官統計的各國士兵的文盲率:意大利33%,奧匈22%,法國6.8%,德國0.1%,可以管中窺豹,瞭解德國教育全民普惠的偉大成績。

同時為了適應高速工業化時代,對工匠和熟練技師的要求,德國政府主導了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建立;早在1821年,普魯士國王就開設柏林職業技術學院,普魯士官員博伊人特認為:技能的缺乏而非資本的缺乏,是普魯士工業化的主要障礙。

而英國則把技師的培訓留給私營企業,對於教育這種經濟回報週期長的賠本生意,鬼都懶得做,所以私營企業只願意做低端技術的培訓而已。

大搞職業技術教育,德國也沒有忽視基礎性和理論科學教育,先後建立了慕尼黑工業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等綜合性大學,進行理論方面的突破。

事實上,第二次電氣革命和第一次蒸汽革命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第一次蒸汽革命,依靠的是技術經驗的積累,並沒有系統的基礎科學;而第二次電氣革命,則是基礎科學和技藝有意識結合的產物。

電氣革命標誌性之一的內燃機,就是熱力學和德國工程師們(職業技術教育)交融下的產物。

1910年,一位英國學者撰文道:無論是工匠和技師的技能,還是理論和科學方面的高級知識,德國都代表了歐洲的最高水平。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畢業於職業技術學校的卡爾·本茨(汽車發明人)

人無橫財不富

資本,從來都是生產力發展的重大要素,特別是第二次電氣革命需要的資金量相比第一次蒸汽革命,又提高了幾個數量級。

所以德國進行了金融創新,改進了銀行機制,發展出了一批股份制投資銀行,這些投資銀行不是像英國一樣搞食利,主要是為德國工業融資。

不過,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普法戰爭德國獲得50億法郎,摺合12.5億白銀,是甲午和庚子賠款的總和還多,並得到了歐洲最大的煤鐵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

這一筆賠款,可能比投資銀行幾十年的融資額還要多。

第二次電氣革命:大英帝國為什麼衰落,德國為什麼崛起?

托拉斯資本主義和後發國家優勢

其實,以上所列重重德國引領第二次電氣革命的措施,是德意志政府深思熟慮的產物,政府很早就有意識的指導資本向最先進生產力的工業項目流動,並提供優質的教育人才和理論科學配套。

這種有組織、規模化、大生產的國家托拉斯計劃模式,後期顯示出驚人的爆發力,用超級生產效率,將自由經濟的小企業,犁庭掃穴。

同時,英德爭霸,也給後人指出了後發國家趕超先驅國家的方法論:

工業先驅國家,由於沉默成本(已經投入老設備、落後技術的成本,需要賺回來,才願意更換新設備、新技術)和機會成本(用手上的資本,停留在老技術或去食利,在短期來說,比投資新技術更划算,利潤更高),在新技術革新和新工業革命來臨時,轉型緩慢甚至失敗。

後發國家,則可以利用國家指導的方式,有計劃的、快速的扶持新工業、新經濟項目,實現彎道超車。

當然了,實現彎道超車的前提是,後發國家不要落後先驅國家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