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最近在我朋友家,目睹了她跟孩子之間發生的一點摩擦。原因是孩子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要求,不按時完成作業,回到家還跟父母說老師沒有留作業。直到當時老師跟我朋友反應時才知道,朋友感到十分氣憤,直接對孩子就是一鎮責罵,吵得孩子哭得停不下來,還讓孩子面牆去反思自己的錯誤。

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在朋友看來,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僅不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還對他們撒謊,必須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進行懲罰,並對自己的錯誤道歉改正。其實成年人也會犯錯,何況一個小孩子呢。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隨著孩子逐漸地長大,孩子自己的意識也在逐漸的增強,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急於去責罵孩子,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參與到自己的管教中來。以下是幾種父母在教育過程中較為經常出現的錯誤處理方式及其危害。

幾種錯誤的處理方式及其危害:

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1、忽略孩子的感受,會對孩子脆弱的心靈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對於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不要輕易的無視,如果家長習慣性的忽略孩子的感受,哪怕是家長對孩子回答的一句不輕易間的“不知道”,都可能引起孩子對家長減少或停止表達他的想法,家長與孩子之間越發難以溝通。家長的忽略也可能換來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的挑釁行為,使事情升級,從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對家長來說可能是最快的方法去解決孩子的哭鬧、要求等。但是轉移注意力並不能抹掉孩子的想法,在這種方法下,可能會導致孩子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的同時,會變得猶豫、疑惑、優柔寡斷,因為他感覺自己的父母會拒絕、反對,不知道自己是否該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不知道如何去做決斷。

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3、對孩子進行恐嚇、不準孩子哭,這些都是父母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的一系列手段。恐嚇孩子,輕的感覺到不滿,重的會引發擔心、害怕,更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恐懼。如果孩子在生氣或者哭泣的時候受到了責備責罵,或者家長不允許孩子哭,孩子可能就會變得膽怯、順從、沒有主見。

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 愛默生

要從孩子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如果父母還是將制定規則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就會對孩子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害,比如:

降低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無法接受生活上的困難,享受暫時的幸福,一勞永逸。

降低孩子的表達慾望,孩子與父母不再進行更深層面的交流,甚至拒絕對父母溝通,孩子長大後甚至也會不善於與周圍的人溝通。

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孩子可能會對父母的責罵、批評產生反抗心理,進行挑釁行為。

引起孩子的逃避情緒,孩子覺得自己無法度過這些困難,還沒有開始就產生了逃避心理,不願意去直面自己的困難。

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因此家長不應該將孩子當成對自己百依百順的歸屬品,而是需要當成一個同樣需要尊重的人,不去忽略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多地去接受孩子的想法以及孩子內心世界的情感,讓孩子參與到管教的過程中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會更有效。那麼如何讓孩子參與到教育中來呢?

如何讓孩子參與到管教當中?

1、與孩子交流實際上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與孩子一同尋找問題的原因。對孩子進行打罵式教育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絕大部分人是在這種生活中成長的,他們也就順其自然的把它帶到了自己子女的身上。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吼叫並不是因為孩子多頑皮,而是其他的一系列原因引發了怒火,吼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與孩子進行溝通,找出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讓孩子更深刻地瞭解自己的錯誤。家長做錯事要學會與孩子道歉,不要因為自己是家長就不好意思去低下臉面去道歉,錯了就要認錯。

2、給孩子提供選擇,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東西都是父母根據他們自己的喜好去搭配的,孩子長大後就學會自己選擇,給孩子提供的選擇要真實且簡單,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選擇,要學會自己去選擇;與孩子共同決定結果,比如共同制定家庭規則,根據孩子的需求和所處的發展階段調整規則,結果要能讓孩子對他們的違背規則行為負責;同孩子建立聯繫,要有一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傳遞雙方的想法,時刻關注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犯錯時能更好的從他的方面與他進行溝通交流。

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3、父母應該下決心不再對孩子大吼大叫,當被激怒時,嘗試對自己進行自問“我自己的感覺如何”“我生氣的想法是什麼”“能否控制自己的感受,並且改變自己的想法”。下一步調整自己的呼吸,關注自己的呼吸有助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能更快地冷靜下來,用積極的想法代替自己之前生氣的時候所得出的想法,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後再與孩子進行溝通。結合孩子的年齡和性格來確定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你是否要求他嚴格執行自己的命令,瞭解他需要是什麼,需要一個結果?需要鼓勵?等等。將自己置於孩子的位置來理解一下孩子的處境和感受,或許能更好地讓孩子參與到管教中來。

家庭應該是愛、歡樂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僅能夠使孩子更加明確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還能同時鍛鍊到孩子其他的能力,能使這些錯誤變成一筆能夠幫助到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孩子參與到管教中有什麼好處?能鍛鍊到什麼能力呢?

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讓孩子參與到管教中的好處:

1、培養了孩子共情能力,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不要隨意打人,可是孩子打人的現象比比皆是,父母只告訴孩子打人是錯誤,並沒有幫助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如果被打得是自己,自己是什麼感受。父母讓孩子參與到管教中來,引導孩子去了解被打的孩子的心情,孩子就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停止自己錯誤的行為。有效提高孩子共情的能力,學會讓孩子去考慮他人的感受,從而使孩子學會寬容。

2、培養了孩子的洞察能力,父母對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只會採用單向的批評,孩子只會知道自己現在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無法判斷出自己以後的哪些情況下不能吵鬧。這樣讓孩子參與到管教中顯得尤為重要,讓孩子通過不能在“安靜的教室”大吵大鬧洞察出不能在“安靜的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大吵大鬧,提高了孩子的洞察能力,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孩子犯錯後應如何處理?讓孩子參與進管教中,能夠使錯誤變為財富

3、培養了和孩子的決策能力,讓孩子參與到管教中,引導他們去結合自己的錯誤行為提出改正方法,相對於父母只是一味地單向的對孩子進行要求,孩子不但更樂於接受,還培養孩子自己選擇的能力和決策的能力。

孩子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自尊心,吼叫和責罵是僅僅是對孩子一種短暫的教育方法,不僅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還可能還會適得其反,我們要選擇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判,而不是什麼都不瞭解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責罵,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犯錯後,讓孩子參與到管教中來,讓他用自己的方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改正,積累成自己生活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