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育”孩子根本不聽?試試“341”肯定法,親測有效

《“341”肯定法,幫你係好親子溝通的第一粒釦子》

孩子吃飯挑三揀四,寫作業磨磨蹭蹭,你說了無數次,“嘴皮都磨薄了”,可是一點用也沒有;

孩子房間裡一團亂,卻還抱著手機不放,你想提醒他放下手機,收拾收拾房間或學習一會兒,可是一張嘴,孩子不是置之不理就是不客氣地懟回來,根本談不下去;

孩子還小時,氣不過了就打罵一頓,可孩子大一些了,總是靠打罵也不解決問題,你很難過,你很焦慮,你不知道“這個孩子究竟是怎麼了?”

你的“教育”孩子根本不聽?試試“341”肯定法,親測有效

其實,真的不是孩子怎麼了,而是你怎麼了?仔細回顧一下自己每天跟孩子的溝通,都是什麼內容,都是怎樣的態度?

如果回憶不清楚,不妨把手機裝在口袋裡,錄下自己每天跟孩子說的話,讓後自己聽一聽,把自己當做孩子體會一下?你是否發現,你跟孩子說的都是感覺孩子有問題,做的不好的方面?你的語氣語調,充滿了批評譴責的意味?

試想一下,如果是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能愉悅地接受呢?

1.先有關係,後有教育

著名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說:

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

從孩子一出生起,或許從孩子一出現起,幾乎所有父母的腦海裡就會出現兩個字:教育。

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知書達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學,見賢思齊,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塑造我們理想的孩子,建立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但是,“父母”二字帶來的強大使命感,“教育”二字帶來的緊迫感讓我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

我們與孩子之間先有關係,後有教育。

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的“教育”孩子根本不聽?試試“341”肯定法,親測有效

當我們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錯誤,採用“打擊式教育”的時候,當我們幾乎忘記了讚揚和肯定,只給予孩子挖苦、諷刺的時候,我們的親子關係就在被破壞,孩子體會到的根本不是教育,只是打擊。

要想讓你的教育有效,先要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使孩子打開心門,願意溝通,接受教育呢?

我們得首先學會肯定孩子。

02給予肯定,建立親密關係

常常受到肯定的孩子,會感受到對自我價值的認可,進而更加自信,自尊自愛,而這樣的體驗又會促使孩子願意做出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們需要的肯定,不是“你真棒”式浮於表面的誇獎,不是“做的不錯”居高臨下的評價,而是能給人帶來心理力量,幫助他建設自我的正向反饋。

究竟該如何操作?

家庭教育專家黃志猛教授開創了“341肯定法”。
3個任何: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事件

4個方面:肯定情緒、肯定動機、肯定做得好的方面、肯定值得提升的地方

1個標準:判斷肯定是否有效,就看孩子的正向感覺是否加強。

三個任何是提醒我們,孩子小的時候需要肯定,長大了也依然需要;孩子在外面需要得到肯定,在家裡同樣需要;孩子做得好的時候需要肯定,做的不好的時候其實更加需要。

其他方面相對好做到,但最後這一條“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仍然要予以肯定,既然做的不好,我們該從哪裡去肯定他呢?

從四個方面:肯定情緒、肯定動機,肯定做得好的方面,肯定值得提升的地方。

03肯定情緒和動機,感受無條件的接納

問題行為背後總有情緒,我們要把情緒和表達情緒的言行分開來看,先解決情緒,後處理問題。

情緒沒有對錯,不恰當的是言行。

適時的肯定可以幫助孩子轉化不當的表達行為。

你的“教育”孩子根本不聽?試試“341”肯定法,親測有效

臺灣清華大學周育如教授曾經講過一件事:

上中學的孩子回家,氣呼呼的對媽媽說:“媽,我們那個老師太讓人受不了了,我真想殺了他”,這種情況下,講道理和嚴厲的訓斥只會讓孩子更叛逆,周教授怎麼做呢?

第一步:少說多聽,不做過度回應,問一句“發生了什麼”,讓孩子說出來,媽媽只要傾聽就好。

第二步:重複語尾,也就是重複孩子最後的一句話“真的哦,你要把老師殺嘍”。

結果,孩子說“沒有啦,當然不是真的殺啊,我只是真的很生氣”。

媽媽的傾聽和重複,就是對孩子情緒的肯定,孩子的情緒會在表達中得到釋放,在肯定中得到疏導,逐漸理智就恢復了。

這樣的負面情緒沒有堆積在他的心裡,就不會影響他接下來的學習和與老師的相處。

所有的問題行為背後除了有情緒外,還會有一個動機在,這個行為在當下是錯的,但是動機是沒有錯的。

比如特別讓我們不能容忍的孩子撒謊,動機的根源往往是希望獲得認可甚至欣賞,所以在犯錯的時候想方設法隱瞞。

讓無數家長深惡痛絕的孩子玩網絡遊戲,這個動機往往是希望獲得認同和快樂,獲得成就感,喜歡迎接各種挑戰,希望能夠幫助別人,獲得團隊歸屬感,探索好奇等等。但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寄託這些情感,所以孩子才會從遊戲中尋找。

你的“教育”孩子根本不聽?試試“341”肯定法,親測有效


動機往往隱藏在深層的潛意識裡面,有時當事人自己都無法意識到,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去探索。

我們可以跟孩子聊聊:

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這樣對你有什麼意義和好處嗎?

這樣做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對你而言又怎麼的幫助呢?

為什麼這麼重要?

通過這樣的自我追問,藏於孩子心地的動機浮出水面,首先肯定孩子的動機,再來引導孩子當有了好的動機,怎樣選擇更好的行為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04肯定做得好的和需要提升的,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肯定做得好的方面我們都能接受,只是這樣的肯定要真實具體。給予事實性的反饋,具體到孩子的言行,讓孩子瞭解自己的真實水平,只有建立在真實的反饋上,才有可能內化成自我的肯定。否則會讓孩子覺得這樣的肯定不可信,從而無法產生效果。

你的“教育”孩子根本不聽?試試“341”肯定法,親測有效

肯定需要提升的地方,則要注意不要陷入一種責備式的盤問上,而要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我早就告訴過你....”“你就不會....”“你就應該....”這都是我們常用的口頭禪,我們往往習慣於直接告訴孩子所有的道理、經驗、教訓、方法,但發現了嗎?

我們苦口婆心,孩子依然如初。

因為這樣的灌輸沒有建立起孩子自己的思維鏈接,我們自以為經驗很多,但剝奪了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和權力。

正確的做法是:用啟發式問題,引導孩子自主思考。

比如問問孩子:

1.你當時想要做什麼?

2. 事情變成這樣你有什麼感覺?

3. 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4. 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麼想法?

5. 如果重新來過,你會怎樣做的更好?

6. 從這件事中你學到了什麼?避免同樣的事情出現,你有什麼辦法預防嗎?

7. 還有嗎?追問,鼓勵孩子深入思考。

這樣探索式的提問,其實是讓孩子自己思考,把事情想清楚,自己來確定對他來說重要的是什麼以及他究竟想要什麼?

以上就是“341”肯定法中的“3和4”了,這樣的肯定是否有效——就是最後一個“1”,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看孩子的正向感覺是否加強。如果孩子從這樣的溝通中內心獲得了成長,那麼它就是有效的。

我和我身邊的很多老師、家長親測有效,大家不妨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