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上廿九橋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外婆橋是哪座橋,想來各家有各家的說道,但總歸不能是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盧浦大橋們吧。黃浦江上這些大傢伙是給大輪船穿行的,而外婆橋是搖著小舢板,載著姆媽懷裡半夢半醒的小囡,晃晃悠悠就到了的地方。如此說來,軟糯的蘇州河上那些橋更有外婆橋的氣質。

前不久,上海的城投集團用小舢板視角,把中環線以內,蘇州河上的橋都拍了一遍,數數竟然有廿九座。我們跟著小舢板一起搖過去看看吧,哪座是你夢裡的外婆橋~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 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是蘇州河橋樑裡當仁不讓的老大,位於蘇州河下游河口,瀕臨黃浦江,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他也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是上海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落成通車,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 乍浦路橋

乍浦路橋,連接虎丘路和乍浦路,現今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橋長71.94米,橋下3孔,中間一孔,跨徑為36.55米。最初是開埠之後,美國聖公會主教蓬恩(文惠康)在渡口建造的一座浮橋。1873年,改為木橋,外國人稱蓬恩橋,又稱二白渡橋。1927年,木橋拆除,改建鋼筋混凝土橋,以乍浦路命名。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3 四川路橋

四川路橋,也是上海市優秀建築之一。橋址處原為二壩郎渡口。187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建造了一座寬為12英尺的木橋,名為“裡擺渡橋”,《上海縣自治志》稱為“白大橋”。1922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呈懸臂樑結構。四川路橋和乍浦路橋一樣是三孔結構,像一對比鄰而居的雙胞胎,纖巧秀美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4 河南路橋

河南路橋,橋長111.5米,寬29米,為5孔拱形連續梁橋,連接虹口區河南北路與黃浦區河南中路。1843年,在這裡設置過渡口,人稱“三擺渡”。橋始建於1875年,原本只是一座木橋,上世紀20年代,由工部局改建成混凝土橋。2006年,老河南路橋開始拆除重建,於2009年建成通車,橋由原來的四車道拓寬至六車道。相比於“擺渡”家族的前兩座兄弟橋,看起來更端莊穩重一些。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5 山西路橋

山西路橋,連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為鋼結構便民橋樑,一跨過河,河面淨跨達到51米,宛如飛虹。蘇州河上此處原有一座六孔木橋,叫盆湯弄橋,聽起來頗有生活氣息。上世紀50年代,因橋樑陳舊而被拆除。如今的這座山西路橋為人行天橋,是2007年為配合河南路橋重建而新建的。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6 福建路橋

福建路橋,俗稱老閘橋,連接靜安區福建北路和黃浦區福建中路,橋長97米,寬20米。橋址處原為清康熙年間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閘,上設浮橋可供行人通過。木橋於上世紀60年代拆除,建鋼筋混凝土橋。現在的橋於2007年底竣工通車。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7 浙江路橋

浙江路橋,俗稱老垃圾橋,南接黃浦區浙江中路,北連靜安區浙江北路,是我國現在僅存的幾座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的老橋之一,國寶級橋樑,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光緒六年(1880年),上海工部局在蘇州河上建造浙江路步行木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工部局又拆去木橋,改建成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橋樑,新橋長59.74米,寬13.9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橋上鋪設單軌,通行英電5路、6路有軌電車,在那時可算是洋氣。2015年百年老橋大修。此外,浙江路橋曾在多部影視劇中出現過喲!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8 西藏路橋

西藏路橋,舊名“新垃圾橋”,是西藏中路、西藏北路的連接點,始建於1922年。西藏路橋北堍有一幢樓高五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即是著名的四行倉庫。2003年起老的西藏路橋被拆除重建,有了現在的雙向6車道嶄新的、具有現實用途的新西藏路橋。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9 烏鎮路橋

烏鎮路橋,橋北面為靜安區烏鎮路,橋南面為黃浦區新閘路。原為6孔木結構橋,在抗戰中毀於戰火。1948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架橋樑。1997年橋拆除重建,新橋於1999年5月建成,為單跨鋼管系杆拱橋,外形輕巧,好似明黃色的“小盧浦”,頗為亮眼。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0 新閘橋

新閘橋,北接大統路,南接新橋路。1735年(雍正十三年),水利通判徐良模在該處建造一座三洞石閘橋,因別於蘇州河上東三里處的“舊閘”,而稱“新閘”,曾是嘉定、太倉、寶山縣通往上海縣的要津,後幾經改建,1916年由工部局建成鋼桁架橋。1999年-2000年,老橋拆除改建為鋼樑橋,2009年改造後已能通車。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1 南北高架橋

南北高架橋,南北高架成都路橋是蘇州河上橋面最寬的一座橋,寬達55.5米,兩邊建有3米寬的人行道,其長度按設計為三跨主橋65米,前後二跨各44米,共153米。橋建於1993年,因南北高架路穿過蘇州河到成都北路而造就。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2 恆豐路橋

恆豐路橋,南接石門二路,北連恆豐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初建,為木桁架結構,

名匯通橋,俗稱新大橋。因南岸橋側有舢板廠,又名舢板廠橋。橋幾經拆建,1987年在舊橋東側建今橋,是蘇州河上第一座用懸臂澆築法施工的橋樑,長570米,寬29.6米,其中車行道寬23米。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3 昌平路橋(在建)

昌平路橋,是蘇州河上在建的一座新橋,設計主題“蘇河之眼”

,西起昌平路-江寧路路口,東至恆通路-恆豐路路口,為一跨過河的鋼拱橋,跨徑59.86米,橋面為六車道的機動車道,是蘇州河上首個完全實現人車分流的橋樑。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4 普濟路橋

普濟路橋,連接普濟路與海防路,又被稱為海防路橋。1996年為配合長壽路橋擴建工程,分流行人和自行車,而在原擺渡口舊址處建造的非機動車專用橋

。2009年對橋進行了改造,形成橋長423.33米,主橋車行道寬7米的人行和非機動車兩用橋。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5 長壽路橋

長壽路橋,東接天目西路,西連長壽路。原為廣肇渡口,1953年建成橋樑,為解放後蘇州河上建的第一座新橋。為緩解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路面狹窄造成的車輛阻塞,長壽橋拓寬成了三橋並列組成的新長壽路橋

,設6快2慢共8車道。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6 昌化路橋

昌化路橋,連接潘家灣路和昌化路。1949年5月後建木橋,1974年9月改建成現狀,鋼筋混凝土樁基肋拱橋。為適應兩岸住宅群發展的需要,2001年昌化路橋加寬到24米。採用防鏽蝕強度髙的新型材料,並在燈光、裝飾等方面加以美化。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7 江寧路橋

江寧路橋,南接江寧路,北連光復西路。原木橋幾經重建,1968年建造鋼筋混凝土橋樑。2011年封橋進行加固維修,新橋主橋寬22米,橋樑總長318米,設置3根車道,其中一條為可變潮汐式車道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8 西康路橋

西康路橋,北通光復西路,南連西康路。橋所在的小沙渡一帶蘇州河兩岸曾是滬西工業區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撤銷渡口,建鋼筋混凝土橋,長48米,寬4.4米,為人行橋。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19 鎮坪路橋

鎮坪路橋,連接中山北路及長壽路,全長660米,其中橋樑長度200米,共分5跨,主跨47米,一跨過河。橋寬25.6米,設雙向4車道。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0 寶成橋

寶成橋,南與長壽路相鄰,北與光復西路相連。1931年,為方便工人出行,崇信紗廠出資在此建造五孔木橋,因現在的葉家宅路當時叫寶成弄,故得名“寶成橋”。1971年改建拓寬為鋼筋混凝土的行人橋。2009年,寶成橋進行了景觀改造,面貌煥然一新。

金光燦燦的外表,過目難忘!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1 武寧路橋

武寧路橋,南起長壽路,北至東新路,1956年建成,1967年曾進行改建,隨著市區交通流量的增加和滬寧高速公路的建成,原有橋樑的通行能力不堪重負,成為該地區的交通“瓶頸”,2000年擴建,2008年再次改建,並對整個橋體進行“中西合璧”的景觀整治。

歐式雕花和女神,是蘇州河上別樣的風情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2 曹楊路橋

曹楊路橋,連接江蘇北路和曹楊路。始建於1928年,由達豐紡織印染廠廠長楊杏堤等人發起並集資,以渡口得名,俗稱三官堂橋。西側原有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曹家渡西橋。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後拆除。1980年建成今橋,以橋北路名命名。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3 華政橋

華政橋,是蘇州河上唯一用單位名稱命名的橋(“華政”為華東政法大學的簡稱),連接了學校蘇州河兩岸的校區。1934年,為了方便學校師生兩岸來往,在現橋下游約200米處建造了一座木橋,據說由麵包大王無錫商人榮德生捐建,名“校園橋”,又有俗稱“學堂橋”。1980年在現址建造鋼筋混凝土人行橋,2009年,改名“華政橋”。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4 凱旋路橋

凱旋路橋,1915年建設滬杭鐵路,為了使火車通過蘇州河,在現橋址建一條鋼結構橋樑。由於是供火車通行的橋樑,所以就稱其為“鐵路橋”,除通行火車外,也可供行人步行通過。1997年滬杭線改由外圍通行,規劃建設軌通交通3號線。因此,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在現址並列新建了一座貫通凱旋路和凱旋北路的橋樑,定名凱旋路橋,於2000年建成。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5 中山西路橋和內環高架橋

中山西路橋,1930年興建中山路時建,為該路自南而北第三座橋,毀於八一三戰火。後多次毀、建。結合內環高架路一期工程,對其進行了徹底改建。重建的中山西路橋分為內圈、外圈兩橋(俗稱東橋、西橋),內環線蘇州河橋建造在內圈與外圈的中間,高於左右兩橋。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6 強家角橋

強家角橋,連接萬航渡路與光復西路,橋長51米,一跨過河,寬5.5米,是座人行橋。強家角是以前這裡的一個地名,位於橋南岸西側的河灣處。河灣處呈三角形,所以又稱三角場。1997年12月16日,強家角橋竣工,宣告蘇州河最後一個渡口結束歷史使命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7 古北路橋

古北路橋,南跨長寧區長寧路直通古北路天山支路口,北穿過普陀區長風生態園1、2號地塊之間和光復西路直通大渡河路冕寧路口。橋全長735米,橋樑長度為411米,為東西雙幅橋,是蘇州河上跨徑最大的橋樑,是在拆除舊稱大渡河路橋上重建。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8 瀘定路橋

瀘定路橋,南通長寧區威寧路天山路口,北通普陀區瀘定路雲嶺東路口,建成於2010年,系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該處河道較為平緩,上海有幾屆國際龍舟邀請賽就在這段河道上舉行。

蘇州河上廿九橋

// NO.29 中環立交橋

中環立交橋,1932年在現真北路橋的西邊建有一條過蘇州河木橋,名北新涇橋。1964年拆除木橋,移至現橋址,建鋼筋混凝土橋。本世紀初,上海開始建設中環線,對其作了改造,在橋的兩側各建一座南向和北向的立交橋。在岸邊,匝道立交縱橫交叉,在路面行人的頭頂穿越,給人以現代化交通的巨大視覺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