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那麼油,為什麼感覺四川胖子不多啊?

冰逸清風


主觀感受罷了!!!

川菜看著油多,其實吃到最後油都剩在盤子裡了!

誰腦子抽了,喝川菜的紅油呀?

明知高油脂,高嘌呤、高膽固醇都在那個紅油湯中還喝湯,太不健康了吧?!





什麼川菜的油不含脂,川菜是用植物油,吃油不胖吃碳水化合物才胖,葷素搭配……都是胡說八道,盡放屁!!!

事實上,無論食用什麼東西,只要攝人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都會導致肥胖。

在個體上,哪裡都有胖子,也有瘦的人!

在大概率上:

南方普遍個小胖子少,因為熱,出汗多,新陳代謝快。

北方普遍個大胖子多,因為冷,需要禦寒,所以容易囤積脂肪。

這種現象在全球不同溫度帶,不同物種都有體現。

例如,處於寒帶的俄羅斯人與處於亞熱帶的意大利人、處於寒帶的北美人與處於亞熱帶的中南美人肥胖程度就不一樣。

意大利人明顯比俄羅斯人顯瘦!

中南美人明顯比北美人顯瘦!

動物也一樣呀,東北虎比蘇門答臘虎大多了。



蔡磊工作室


我是一個地道的四川三線城市人,父親老家是縣城的,而我已經到了市裡(三線)而且是四川第二大人口城市:講就吃和穿的地方,我們都愛吃帶辣又有油的,何況我父母是糧站職工,在80年代都不缺油的家庭。不站在廚師的角度,而是站在吃貨和顧客的角度來說說,覺得還是有權威的:首先四川是一個泡菜酸鹹菜之城市,從小很多家庭都是有酸菜鹹菜和酸鹹辣的菜,而這些菜,恰恰是多油菜的剋星,酸還可以解辣味的;酒足飯飽後:茶樓裡一座,吃得油吃得味重,泡杯茶,茶也能淡化油份的,解渴也更是如此。肥油膩吃多了,喝茶,吃酸菜系列的菜都能讓淡化或者減少脂肪的,也只有川人或者挨著四川周邊的幾個城市都是火鍋茶樓,然後打牌到晚上就又吃喝,然後再去唱歌,最後晚上11.12點時再吃燒烤,這般“熬梗受夜”的,想胖也難!還有我是一個超過42歲以上的女人,說的是和我年齡接近香差不過10歲的生活裝態哈,如果是現在20.30.33歲等的人,那白生活,夜生活又除外的哈,不在上面我統一表訴裡的!


那人那事那城市


大家好,我是川菜麥師傅!一個有著將近20年經驗的專業廚師,曾寫過很多專業的乾貨文章,希望能對你帶來一些烹飪方面的幫助!同時也謝謝大家的關注!

首先為川菜正名,我們川菜只是看起來油多,實際上吃到肚子裡的油並不多!

川菜給大家的感覺就是麻辣味重,感覺好像就是油泡起來的!如果大家是在抖音上看了沸騰魚後才有這種感覺的話,我得說一句,那可能是你們的錯誤感覺,沸騰魚也不油呀,除了油之外全是魚,不信的朋友可以去試試!我們吃的是魚又不是油.......

用漏勺一濾,全是魚片!

然後來說一說,讓大家誤以為川菜油多的,究竟有哪些菜!

第一個:麻辣水煮類的菜餚。

這個屬川菜特有味型,我們川菜廚師得認!比如說水煮肉片、水煮魚、水煮牛肉、水煮牛蛙、水煮鱔魚等等。但是這些菜都只是看起來油多,它表面漂的都是植物油或者大豆油之類的,有的只是麻辣誘人的香味罷了,根本吃不胖嘛!

第二個:川味火鍋!

麻辣火鍋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表面漂著的麻辣紅油!在這裡我還得說一下,表層的紅色油主要包含了菜籽油、雞油、牛油、豬油等多種油脂,這些油是經過各種香辛料煉製,多達20多種的香料一起精心熬製出來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增香提味。

雖然火鍋油很重,但沒有多少人是吃火鍋長胖的吧?

第三個看起來油多的菜:麻辣燙!

只有一部分的麻辣燙看起來油多,事實上有很多的麻辣燙只是看起來油多而已!比如下面的這張圖的麻辣燙,就沒多少油嘛!如果想吃正宗的麻辣味,那肯定要加麻辣油進去,如果想吃正宗麻辣味又不想油多的,那沒辦法了.......

第四個:我們的江湖菜!

在川菜江湖裡面,一直就有“鍋大油多,鹽巴味精起坨坨”這一句名言,它雖然只是調侃,但是也把我們的江湖菜的油多的本質說出來了!而我們的江湖菜又以油重、辣的刺激、麻的安逸為主要特點!但是光吃我們的江湖菜一般是不會胖的哦,除非江湖菜配啤酒而且長期熬夜不鍛鍊!

總結起來:主要是上面這幾大類的菜餚讓大家感覺川菜油多,難道還有其它油多的菜?


但是我們川菜還有油不多的菜啊!看我給你舉例說一下!

第一個:我們的清淡口味的湯鍋!

比如板栗雞、酸菜雞、風蘿蔔臘豬腳、酸蘿蔔老鴨、簡陽羊肉湯鍋、藥膳雞湯鍋、清淡的狗肉湯鍋等等,這些都是清淡,且油少的湯鍋類型!不要動不動就說川菜就只有麻辣和油多啦!

第二個:我們的家常菜!

並不全是麻辣油多!我們也有清淡爽口的家常菜!比如豬肉、雞、魚、兔子、牛肉、羊肉、等等這些東西我們都有清淡的做法,比如清蒸,比如清燉、比如清炒,比如加醬燒、比如做成爽口的酸菜味型,這些做法都是不辣不油的!

而這些我們川菜師傅一樣的能做!之所以川菜給所有人印象重麻辣重油,那只是川菜眾多特點中的一個,是其它菜系所沒有的特點之一罷了!

第三個:我們的小吃,並不僅僅全是麻辣的!

說到小吃,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重慶小面酸辣粉之類的了,其次比如涼麵之類的!但事實是這些東西,它既有火遍全國的厚重麻辣,也有清淡爽口的原味小面!

而川菜裡面不止有麻辣牛肉、冷吃兔這樣的火爆全國的明星產品,也有清淡素雅的桃片糕、米花糖、紅糖餈粑、醪糟湯圓,還有成為重慶磁器口名片的“陳麻花”,雖然我個人吃不習慣“陳麻花”,但不影響它在小吃界的地位!

第四個:川菜的24個基本味型!

有麻辣味的味型只佔了不到三分之一!其它的要麼鹹鮮、要麼甜香、要麼煙燻、要麼複合味,哪裡來的重油且麻辣?不信的看下圖,黑色的為較重味口的味型,紅色為較清淡的味型!看看比例吧!

總結起來:我們川菜有油多的菜,但也有清淡少油的菜!而我們平常的家庭肯定不可能頓頓把油不要錢一樣的用!就如我自己家,90%以上的時候都是清淡的家常小菜,試問這樣的生活哪裡稱得上油膩?

加上重慶四川多為山區地帶,我們爬坡上坎,運動量極大!又哪裡來的那麼多的胖子!雖然也有胖子,但大多為宅豬,或者體質問題,亦或者應酬太多,天天大魚大肉,那樣的生活想不胖都難!

.

所以說:胖與不胖,與川菜毫無干係,只與個人的生活習慣與運動量有關!你們說呢?


更多內容,請點關注!謝謝大家!


川菜麥師傅


看了好幾個回答,發現好像大家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真的都在試圖解答“為什麼川菜油,但是四川胖子不多”這個問題,我們就來客觀的用事實說說吧。

(首先要聲明一點,不存在貶低任何菜系的意思,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川菜是我最喜歡的菜系之一了。)

在正式解答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胖子”的定義。按照全球比較普遍的標準,我們用BMI指數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屬於肥胖狀態,具體方法如下,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計算一下自己的情況哦。

題目問題是:【川菜那麼油,為什麼感覺四川胖子不多啊?】

我們的解答是:題目的這種“胖子不多?”的疑惑是一種錯覺,或者說是時間還沒到。

雖然四川放眼全國來看的話,肥胖人群指數可能排不進前3,但是隨著近十幾年來的高油鹽飲食潮流,四川的肥胖人群比例提升的速度可以說是全國之最了。根據之前四川省衛計委發佈的情況來看,在2005年的時候四川有8212.0萬人口,其中肥胖人群大約有427.0萬,到了2014年的時候四川總人口有所下降,大約有8140.0萬人,但是肥胖人群卻翻了一倍,增加到了903.5萬人,這個數量已經超過了歐洲一些小國家的全國人口了,所以胖子並非不多,只不過我們國土遼闊而已。

不過如果說人口趨向肥胖完全是“川菜的鍋”,我是不同意的。因為隨著局勢的穩定,生活的富足,全世界的人都在“變胖”。從1975到2014年之間,全球的肥胖人口從1.05億增長到了6.41億,肥胖是一個全人類都在面對的問題。而且據國內2015年的統計來看,普遍還是北方的高緯度地區肥胖指數比較高,排行前三的就是河北、內蒙古和新疆地區,而肥胖率最低則是福建、浙江和江西。

但是如果川渝地區的飲食中,類似“油多鹽多味精起坨坨”的潮流繼續興起,可能慢慢的四川地區的肥胖指數就會繼續不斷攀升了。我看過的一些紀錄片中,也有很多川菜老師傅很是憂心,在他們的印象中川菜並不是現在這個風貌的。所以我覺得是時候給人們新的健康、美味的定義了,不要總是一味的尋求味覺和視覺上的刺激,讓川菜迴歸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真諦才是關鍵,給人們解心寬似得安撫“做菜油多也沒事,吃了不胖”的觀點並不是很好。

最後說幾句關於“胖”的事情吧。我覺得“胖”在一般情況並不是貶義詞,這只是一箇中性質的形容罷了。只要不是已經開始影響健康的情況,我是從來不會減肥的,也從不建議任何人減肥。為了被他人觀點營造出來的“審美”而過分苛責自己的話,實在是沒什麼道理的事情,一切以身心健康為主。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川菜用油量是比較平衡的。之所以看著油大,湯菜表面厚厚一層,炒菜也油汪汪的,尤其是火鍋,就像紅油鍋。其實吃進肚裡的不多,所以四川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很好,很少大胖子。這裡的道理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烹飪美學的需要。川菜用油,主要三個方面的作用:

  1. 快速加熱,保持食材營養,鎖住食材水分,激發食材味道。油溫高,能讓食材快速加熱成熟,從而減少營養損失。無論油炸煎炒,主要的傳熱介質都是油,當然也有鹽(鹽焗雞)、石頭(饢)、泥巴(叫花雞)等,只是用到很少。
  2. 保持食材營養。做菜時的油溫處在相對安全狀態,既高到快速加熱,又不至於破壞食材的營養,而且滿足“鎖住水分、原汁原味”的烹飪原理要求。
  3. 輸送調料味道,是油的另一個重要作用,也是川菜用油的一大特色。花椒油、麻辣油、紅油,不一而足,就像賦予川菜以靈魂。



第二,做菜用油多,不等於吃油也多。也有三個方面的表現:

  1. 涮掉了。最典型的是重慶火鍋,整個就是紅油燙菜,燙好夾起一筷子,順著滴溜的不是菜湯,都是油。但是這麼多的油不會都吃到肚裡,再往蘸料碗裡過一道,大部分的油就落下了。
  2. 轉移了。川菜的精髓之一在於肥油的此消彼長。譬如條子肉,看著是大肥肉片子,其實裡面的油早就逼出來了,不在肉裡。前期大塊過油炸出大部分,後期蒸又整出一部分。
  3. 中和了。川菜的另一大特色,在於葷素的合理搭配,賦予素菜以魚肉的品質和口感,達到營養平衡。還看家常菜,很少有大魚大肉單獨成菜的,都搭檔有對等的素菜,搞得菜比肉好吃。



第三,人長胖的原因不是油吃多了,是糖吃多了。這裡順帶科普個小常識,人多吃了糖,激發胰島素超長活躍,它們會把多餘的糖轉化成脂肪存起來。這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這些糖廣泛存在於主食、含糖飲料和水果以及糖本身。所以,很多國家的居民膳食指南都對糖的攝入有明確的限制量。


普濟


看了幾個人的回答全是亂說,川菜根本就不油,川菜有很多種做法,並且我們四川人最講究葷素搭配,比如炒回鍋肉要加很多素菜炒,比如胡蘿蔔炒回鍋肉,苦瓜炒回鍋肉。


青椒炒回鍋肉,萵筍炒回鍋肉等等。

素菜中和之後根本不油,炒瘦肉也一樣要加些素菜炒,比如蒜臺炒肉絲,青椒肉絲,土豆肉絲等等。


每頓飯還會搭配一些純素菜或湯類,如炒土豆絲,炒四季豆,番茄雞蛋湯,黃瓜皮蛋湯,蘑菇湯等,這種吃法怎麼會油怎麼會長胖呢?


雲小廚


除開火鍋,真正川菜並不多油,也不多辣椒。我覺得現在吃到的那些滿盤辣椒、滿缽子油的都是些假川菜。如果川菜都走這個方向,就帶偏了。小時候,家裡親戚多,紅白喜事多,宴席也就多。現在的水煮魚、幹辣椒滿碟子辣子雞都沒見上過菜。上席的先是擺桌子的涼菜,皮蛋、涼拌雞、幹牛肉、石花菜之類,再是清蒸的熱菜,帶絲蒸鴨子湯,清蒸鰱魚湯,粉蒸肉之類,再就是上熱菜,韭菜肉絲雞蛋皮的春捲,雞烙(用雞脯肉剁成絨,做成濃羹,非常嫩滑,多年沒見過這道菜了),糖醋脆皮魚,銀耳糖水、糖櫻桃、鍋炸等甜食,最後上炒素菜,結束上炸排骨。這個排骨是給大家打包回去分享的。有冷菜、有熱菜、有湯菜、有甜點,葷素搭配,酸甜苦麻辣都有,才是川菜的味道。


用戶2472168060979


看了那麼多回答,有的說不油的,有的說油。其實油不油看你做什麼菜了,還有在哪吃。自家做的家常菜很少重油, 川菜的調味料多且複雜,但多數川菜油絕對不是主角。

不過題主這問題的關鍵是想問為啥四川胖子不多。咱們就不扯遠了。

其實說四川胖子不多並不恰當,應該說愛吃辣、習慣吃辣的人肥胖的比例都不會很高。因為辣椒是可以燃燒脂肪的。辣椒裡面有一種成分叫辣椒鹼,它的刺激會向大腦神經傳遞信息,促進食慾(不過辣其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只是這種痛覺對愛吃辣的人來說比較助興)。

同時辣椒鹼的另一大作用是刺激體內生熱系統,加快新陳代謝。快速的生熱系統能提升機體工作效率,像快速運轉的機器能消耗大量碳氫燃料。進食一餐辣味之後,可以消耗大於25%的卡路里。而當辣在腹中燃燒時,喝上一杯富含咖啡因的紅茶,效果則更明顯。辣椒還能促進體內生產兩種酶,在燃燒脂肪的過程中它們能一邊“說服”脂肪細胞卸載,一邊阻止脂肪過量堆積。這個減肥方法無需任何飲食規則做伴,因為辣椒鹼刺激了內啡肽和血清素的生產,同時還會讓你擁有一份好心情。


看到這,有沒有讓你想吃辣椒了,嘿嘿。

不過胖也不是什麼多大的壞事,都說胖子都是潛力股,不能嘲笑胖子哦。


廚渣小羊


川菜雖油,但是不同於北方等地的油。川菜使用的油脂原料為菜籽油,菜籽油的特點是飽和脂肪酸含量低,清香不膩。

而北方人們普遍使用的是大豆油或者花生油,飽和脂肪酸含量低含量較高,吃多了人們會覺得膩。


拓成工業產品設計製造


川菜也有大量不油的啊。


只說成都周邊常見,且自己吃過的吧:


  • 趴趴菜(papa菜),就是米湯水煮蔬菜,加一點鹽。一滴油都很難見到。成都近郊家常菜,大多數農家樂都供應這個。

  • 各種湯鍋:如青菜圓子。用油極少。溫江黃金路的青菜圓子不錯。

  • 蘿蔔湯、以及各種連鍋湯。峨眉山腳下的蘿蔔湯店一家接一家,生意還很旺。

  • 葷豆花,或豆花湯鍋。一鍋豆花+葷素菜。鍋裡那點油都是酥肉裡煮出來的。川大小北門外的兩家豆花店天天排隊。


湯鍋蘸碟有用幹辣椒粉的,或者鮮椒的,醬油的,紅油的。只有紅油蘸碟油多一些,但比起各種炒菜真不算什麼。


川菜在外的形象就是重油麻辣,就像美國人心中的中餐那樣:酸甜、重油、再加上幸運餅乾。


我們是不是被公眾的觀念給框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