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

用戶61402406


有人說三年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尤其是散戶那麼散戶如何與規模養豬場進行競爭呢?對於這種說法,其實沒有太多科學道理,也沒有實際根據。三年內不可能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

要知道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中,小規模的養殖戶還是非常多的,且佔據了一定的市場規模。散養戶,除了在實現自己自足的情況下,還向市場提供不少生豬來源。而中小規模養殖戶養豬更是很多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雖然前幾年農村地區治理環保,將很多中小型養殖場實現了整改關停,但並不是所有的全都關掉了,還是有不少農民在養豬。


而且今年以來由於豬價快速上漲,導致市場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缺口。相關部門為了穩定物價增加供給,所以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來支持和鼓勵農戶養豬,既要發展規模養殖產業,也鼓勵農戶和中小型養殖場養殖。比如說放開了農村土地養豬場地建設審批的限制,解禁了農村養殖限令,並且配套提供多種資金貸款和其他的金融服務,來提高農民的養殖積極性。

這些措施都會進一步刺激農戶和中小型養殖戶進入養殖行業,並且同時會鼓勵和發展規模養殖。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三年生豬養殖可能不會減少,而是會持續增加。所以說,未來三年養豬戶減少60%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未來最終的養殖方向仍然是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式,但這個過程將會很漫長,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內實現。當農民不在養豬的時候,不是因為無法繼續養殖,而是自身不願意養殖。到那個時候小養殖戶散養戶才會真正減少。

至於說散養戶與規模養殖戶如何競爭?這個問題其實稱不上問題,因為兩者不管是在規模資金人員管理技術要求,場地建設以及養殖數量方面都有著天然的差距,兩者的發展方向也完全不同,所以兩者的競爭並不是特別的強烈。

小有小的好處,大有大的能力。散養戶作為我國傳統養殖的重要形式,不會成為歷史的註腳,而註定會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歷史。規模養殖戶是未來發展方向,這是肯定的。但他們也不會阻礙和完全掐斷散養戶的機會和退路。因為不管在任何時候,養殖業都不可能成為唯一形式的現象,必然是多種形式並存。


以上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並不一定完全準確,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建議,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想法,感謝您的閱讀。


止茶


三年之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這是不可能的。散戶沒必要和規模豬場競爭,各自有各自的方法。

每個地方的養豬發展進程不一樣,在國外很多地方基本看不到散養戶了,全部是規模豬場。

在我們國家,散戶養豬的歷史是很悠久的。

按照養豬的發展進程來看,散戶肯定是越來越少的,但是到最後也不可能完全是規模豬場的天下。


我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養豬,每家都養個一頭兩頭的。

但是現在30年過去了,我們這邊養一兩頭豬的小養殖戶沒有了,一個村子還剩七八戶養豬戶,他們的規模平均在10頭母豬100頭育肥豬存欄左右,這樣的規模根本不能算規模豬場,還是處於散戶的行列。

現在好多偏遠山區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家是養著三兩頭豬的散養模式,這種模式可能在當地還會存在很長時間。

我發現散戶減少的快慢也和當地經濟發展有關,如果當地經濟發展的快,像那種只養個三兩頭的小散戶就消失得越快,剩下的都是起碼在100頭左右的個人豬場。

這些個人豬場可能有極少一部分未來能夠發展成規模豬場,大部分的話還是能最終發展成家庭農場模式。

所以今年國家在鼓勵養豬的措施裡,寫的也是鼓勵農戶養豬,發展規模養殖。以後散戶進化的速度可能會加快,但是說完全進化成規模豬場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以後還是家庭農場模式的養豬場要佔更多數。

三年之內,60%的養豬人將被淘汰,這種說法是不現實的。我認為就算再過十年,養豬業的格局,還是規模豬場,家庭農場,散戶三部分組成。

至於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我覺得散戶沒有必要和規模豬場比硬件設施,比獸醫服務技術等,可以發揮其自身優勢,取得養豬收益的最大化。

比如說散戶沒有那規模豬場麼大的成本支出,一個散戶豬場養200頭豬,沒有必要僱很多人,夫妻兩人就可以把所有事情做起來,在工人工資,費用方面就是能節省很大一筆開銷。

再比如說今年的豬瘟疫情,規模豬場防控有優勢,但是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為它人多,每天賣豬,進飼料原料等等往來頻繁。

豬場防控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減少豬場與外界的接觸,做好消毒,而這方面散戶豬場做起來,比規模豬場更有優勢。

所以我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散戶和規模豬場都是共存的模式,而且兩者是互不牽扯,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發展,希望散戶以後可以走出更適合自己的模式,越做越好。


農村養殖新鮮事


三年之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


首先,別說三年之內,就是10年之內,也不會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為什麼這麼說呢?

1、10年之內,以散養戶為主的養豬模式不會改變

因為,中國與歐美不同,雖然現代化養豬在模範歐美,引進歐美的品種,先進的技術和優良的管理方法以及豬舍建設系統。

但是養殖技術可以模仿,但是養豬規模沒辦法模仿和引進。中國養豬國情就是大部分養豬人是散養戶,佔了60%以上,集團化豬場和規模化豬場的佔比只有不到40%。

那麼如果60%養豬人被淘汰,也就是代表36%的散養戶被淘汰,試問按照現在的豬肉行情和豬肉緊缺情況,國家允許嗎?

目前國家正在鼓勵生豬養殖,鼓勵一切可以從事生豬養殖的養殖戶,不管你是規模化豬場還是散養戶。而且對於散養戶也放寬了土地政策、環保政策、給予一定的貸款支持,養豬產業恢復正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2、養殖體系調整:散養戶變為家庭牧場,規模化豬場減少,集團化豬場擴張

  • 未來養豬行業產業模式的調整改變,散養戶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又兩口子飼養30-50頭母豬,逐步發展到飼養100-200頭母豬的家庭牧場。
  • 中間的規模化豬場資金沒有集團化豬場雄厚,養殖技術也沒有專業的人員,大多數是飼料、獸藥、疫苗廠家的技術老師,數量佔比會減少。
  • 集團化豬場,好多上市公司,資金充足,養殖技術不斷提高,國家支持發展,未來擴張的速度一定很快,而且可以帶動當地經歷發展,如公司+農戶的放養模式。

二、散養戶如何與規模場競爭

1未來1-3年無競爭

在目前這種行情下,我認為兩者之間無需競爭,各掙各的錢。因為現在的行情,生豬價格17到20元一斤,豬肉價格30-40元一斤,只要有母豬,一年的利潤在5-7萬左右,農村散養戶也能掙到5萬,一頭肥豬的利潤在3000-4000元左右。

試問,這種行情養殖戶只要豬場有豬,誰掙不到錢,怎麼能存在競爭。

2、豬價迴歸正常後可能存在一定競爭

豬價一旦迴歸正常,那麼養豬成本就決定了豬場是否盈利。按照目前國內的養豬水平,規模化豬場能夠做到5.6-6元保本,但是散養戶可能要7元才能保本。

如果豬價低於7元,大多數散養戶可能賠錢。這時就考慮豬場的飼養管理水平,生物安全、人員的執行力,以及運氣成分。但是散養戶也有自身優勢:

  • 養殖規模小,靈活,隨時復產和清場
  • 資金壓力小,沒錢養殖一批肥豬,有錢引種母豬
  • 接觸疫情機會小:散養戶活動範圍就在鎮上或者村上、市場、豬場周邊,一次運輸的飼料可以夠1個月或者半個月使用,而規模場每天都要人員、車輛進出。
  • 可以根據行情適度壓欄:散養戶豬場一般不會滿負荷生產,行情不好可以壓壓欄,等到行情好及時出欄。而規模場壓欄豬沒地方飼養,飼料等資金壓力太大。

《豬業前沿》持續為養豬人提供一手豬價信息、養豬新聞、疫病綜合分析,喜歡的朋友請點擊關注,謝謝!


豬業前沿


我認為三年之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是不可能的。你說的淘汰應該指的是農村散戶吧。


首先,未來幾年養豬行業是以規模養殖場為主,農村散戶為輔。三年之內,養豬人是會減少,但不會減少那麼多。

其實,為了恢復生豬產能,現在國家鼓勵養豬,所以三年內,養豬的人不會淘汰60%,只有生豬產能恢復,豬價下跌,才會有人慢慢淘汰。

最後,規模養豬場的出欄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農村散戶的加入才能滿足市場需求。況且經過這次漲價之後,豬價永遠回不到過去的10一斤了,養豬是有利可圖的。又怎麼會淘汰60%呢?

綜上所述,三年內,將有60%養豬人被淘汰,那是不可能的。

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

我覺得散戶應該走與規模豬場合作的道路,而不是與規模豬場競爭。

1、規模養豬場管理和飼養方式比散戶好,成本比散戶低,經驗和防病能力比散戶強,所以散戶根本競爭不過。

2、散戶與規模養豬場合作可以實現雙贏。散戶可以利用規模養豬場的經驗和資源;而規模養豬場可以把豬給散戶養,到時候再回收,以此來擴大規模。

所以散戶不應該與規模養豬場競爭,而應該和他們合作。


孤狼小歐


三年之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

數據從何而來的呢?三年之內,應該是我們生豬養殖業產能恢復的關鍵時機,當然也是整個養豬行業轉型升級的時期,一些不能夠跟上時代步伐,不願意進行改變的養豬人,只能會被淘汰,而且本身散養戶和規模場就各有利弊,不必刻意去爭個高下。關於這個話題,獸醫小盧一起來和您聊聊。




與時俱進,任何行業都適用

大家可能覺得有些太虛了,但是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的,面對時局,要麼改變,要麼適應,不做出調整,只會必死無疑,養豬業,千變萬化,更要如此,面對非洲豬瘟,國內養豬人都是第一次經歷,不同的應對措施,不同的落實細節操作,最後面對的是不一樣的結局,當很多人都在提生物安全的時候,如果您還是像以往一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嚴格的去執行,那麼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全軍覆沒,損失慘重,如果認真去做,即便現在被傳染,經過拔牙,隔離,細節到位,會有傷亡,但是不會造成那麼嚴重的後果。到底會有多少養豬人被淘汰,這個不好評判,但是一定會有一些養豬人是主動或者被動的選擇退出養豬業的,因為任何事物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的。




養豬業以後將會以規模化佔據主體

但是這個說的是最終的趨勢,短時間內還不會達到如此的形勢,目前我國生豬養殖場約3000萬戶, 絕大多數是年出欄不足500頭的散戶,佔比應該在99%左右,而且隨著非洲豬瘟的到來,無論是規模場還是散養戶,都會面臨被非的威脅,但是規模場在一些設施設備,生產成績,日常管理等方面確實是比一般的散養豬戶,有優勢的。從養豬業長遠發展方面來看,肯定是要以規模化佔主導。




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

散戶和規模場同時並存或許是相當長時間內,我們國內養豬業都要面對的現實,畢竟群體數量在這放著呢。當然最終規模化佔據主導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次期間那就是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共生共存。散養戶的優勢就是靈活,風險規避可以比較隨機。規模場的優勢就是在於資金和技術實力方面。




我是獸醫小盧,是一名執業獸醫師,平時大家在養殖方面有任何的疑問都可以私信我,相互交流,服務三農,立足養殖,有喜歡養殖的朋友也可以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最新的養殖資訊,實用的養殖技術,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獸醫小盧


在今年9月以前,沒有出臺關於解除禁止散戶養豬政策之前,確實在農村地區,90%以上的農民因為被限制而沒有養豬,只有絕少部分農民可能還在一直養豬,但是都只是家庭式的樣子幾頭生豬。在之前基本上養豬都是中小型養殖場佔主流,大型養豬場其次。但是經過這一次大洗牌之後,再加上散戶禁養取消,大批中小型養殖戶反而在這一次的疫情當中退出生豬養殖行業,大批散戶開始如此,大型養殖場因為資金雄厚,可能還堅持下來了。

所以我們暫且不說3年那麼長,從未來2年來說,我國的生豬存欄量想要恢復到之前的那個狀態,尚且會比較困難。如今非洲豬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雖然不排除後續有爆發的可能,但是至少現在養豬相對安全,而且利潤相當高。隨意這有重新吸引了一批人開始養豬,雖然目前還沒有體現出來,但是在未來幾個月,市場上的生豬存欄應該會有所增加。

目前養豬因為很賺錢,但凡在農村居住的農民,很多都開始養豬,一頭豬利潤按照目前來看能夠達到三千多元,誰不眼紅。現在養豬不受限制,農村的散戶,還有大批新入場的小型養殖場可能會成為接下來的一兩年之內的養豬大軍。所以至少在2年內養豬的人會越來越多,除非再度發生疫情,那就另當別論。

按照目前養豬的行情來看,如果此時還在養豬的人,中途不沒有其他狀況而退出的話,那麼只能說和錢過不去。之前專家就預測未來兩年我國生豬都沒辦法恢復正常,因為上半年存欄減少太多,加上大批養豬人退場,所以短期之內很難恢復。至少要2年的時間才能緩解,逐漸恢復。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兩年內,養豬的人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但是我們不排除2年之後,生豬存欄恢復正常之後,對於養豬的規定將會越來越嚴格,可能到時候農村散戶養豬又將被禁止,小型養殖戶如果各項指標不合格都有可能整頓,甚至直接關門。所以未來養豬確實會越來越嚴格化,標準化和科學化,凡是環保不達標可能都不允許。因此中小型養殖場很難和大型養殖場抗衡,被取締也是很有可能。散戶要想和規模豬場抗衡除了做好環保措施以外,只能看相關規定了,未來能不能養豬還是未知數,大家說呢?


少三番


對於3年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出局這個觀點,個人認為這個數據不太真實,因為目前沒有一個權威的部門發出過相關的消息,而且這樣的觀點與當前鼓勵生豬生產有明顯差異。在今年8月中旬的時候,相關方面明確表示,既要發展規模養殖場,又要支持農戶養豬,如果說3年內要把60%的散養戶淘汰了,那麼前後就有相矛盾的地方。不過從大的方向看,發展規模養殖場將是大勢所趨,特別是標準化養殖場的建設,將會成為穩定豬價的主角,比如說在9月底,福建地區發出近3年的生豬生產轉型發展規劃,在2021年年底時,標準化規模化的水平要達到100%,並給各地下達了具體的任務,可以說是生豬養殖率先進入全面規模化、標準化的省份。3年內是否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散養戶該如何與規模養殖場競爭?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推行養豬行業標準化建設是大勢所趨,但3年內把60%的養豬人淘汰出局還有較大難度

一直以來,年出欄量在500頭以下的養殖場比例偏高,目前基本上佔比為90%以上,散養戶偏多對整個養豬行業來說不是好事,不利於豬源供應量的穩定。2019年國內生豬價格持續走高,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生豬價格達到40元/公斤,對手裡有豬的養殖戶來說是大利好,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感受到的是豬肉價格漲了又漲,而且還帶動了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為了穩定生豬生產,全國大範圍內都給出了相應的扶持措施,但無一例外的是,重點扶持的對象還是規模養殖企業,想通過規模養殖企業來樹立典型,把豬源供應量穩住了,那麼豬肉價格就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當然從實際情況看,3年內60%的養豬人被淘汰基本上不現實的,依然會有不少散養戶在堅持。

二、散養戶與規模養豬場既有競爭關係,又有合作的空間

都說“同行是冤家”,散養戶和規模養殖場也是如此,同樣都是養豬的,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基本上是良性競爭,一旦遇到生豬價格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散養戶和規模養殖場之間競爭的格局就更為明顯,畢竟市場需求是有限的。比如說生豬價格為14元/公斤時,散養戶的出欄價格可能達到這一數字,但規模養殖場因出欄量大,價格往往難達到這一數值。實際上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並不是對立面,而且很多時候可以採取相應的合作,比如說溫氏,採取的是“公司+農戶”的模擬,有實力的規模養殖企業並沒有藉助其他力量,這對於這樣的桑園,養殖戶需要格外的注意,一旦達成共識,那麼後期散養戶與規模養殖場之間就存在較為明顯著合作關係。



三、散養戶需要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贏得生存空間

如果從議價空間上來判斷,散養戶與規模養殖場相比,沒有什麼優勢的地方,基本上散養戶跟著規模養殖企業的節奏走,會把規模養殖場當做風向標。雖然說規模養殖場穩步退出是大方向,但不代表著大部分養殖戶會退出市場,散養戶同樣有優勢的地方,比如投入成本相對可控,可以發展農村土豬肉,進行精心飼養,這種情況下養出來的豬,出欄時的價格就不會出現明顯回落。散養戶的靈活性大,出欄節奏也沒有具體的要求,如果遇到好行情,可以適當惜售壓欄,養豬收益會有較為明顯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環保問題會越來越嚴格,散養戶在選擇補欄復養時,需要考慮自家的養豬場是否符合環保要求,該升級改造的要及時處理,該淘汰的要淘汰。

四、優勝劣汰有利於養豬行業產業升級,更有利於豬價保持基本穩定

經過非洲豬瘟的洗禮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當前國內生豬市場抗風險能力是偏低的,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很多養殖戶變得束手無策,最終只能淘汰出局,結果下半年生豬價格持續上漲時,多地出欄一頭豬淨利潤超過3000元。從當前的發展趨勢看,養豬行業建立行業標準化迫在眉睫,無論是農村的散養戶還是規模養殖場,都應通過相應的標準化來操作,這樣豬肉的品質更有保障,同時豬源的供應量也更為穩定。養豬行業想要發展壯大,優勝劣汰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適應不了市場行情的養殖戶,無論養殖規模大小,都可能面臨著淘汰出局的境地。



總之,3年內淘汰60%的養殖戶或許不夠準確,但有一點基本上是共識,那就是養豬行業正在進行產業升級,養豬的門檻正在逐步抬高,這是市場化推動的結果。從宏觀方面來看,也需要進行這樣的調整,今年國內豬肉價格多地突破40元/斤,而進口豬肉完稅後的價格不到8元/斤,這麼明顯的價格差,體現的卻是養豬行業的差異,如果不進行行業調整,那麼國內的生豬市場就失去價格優勢,當豬肉進口量達到更大水平時,進口豬肉就容易衝擊國內的豬肉價格體系。養殖戶需要理性看待當前的處境,有條件的可以進行升級改造,實在堅持不了的也要學會放棄。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三年內是否60%的養豬人被淘汰,散養戶如何與規模養殖場競爭”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

微塵微視界


三年之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

其實一直都有養豬的朋友跟我講“是不是在豬瘟真正結束之後,國家將會發展規模養豬廠而要清退散養戶呢?”這話如果在2016年的時候跟我說的話老賈還是比較認同的,因為國家一直是比較提倡大規模化養豬的。像互聯網的企業現在也都躋身養豬行業,比如網易的丁磊早在幾年前已經開始進入養豬行業,進倆年的劉強東等等。也足以說明規模化養豬勢不可擋,但是由於18年的豬瘟讓國內的生豬存量跌進低谷,所以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國家又取消禁養政策呼籲散戶重新投入養豬行業。不過這時候就有擔心等生豬產量都恢復了,豬瘟也解決了,那散戶該怎麼辦?該怎麼跟規模化的養豬進行競爭?今天老賈就來跟大家聊聊:


至於什麼對策老賈不敢斷言,之內說從我們以往的散養戶習慣上找到一些不足之處我們好加以改進。

一 首先是我們散養戶養殖場的管理缺陷,從母豬產崽到出欄,散養戶是從來不會記錄檔案,最多最多就會記一下哪窩豬仔打育苗了。造成的結果就是在豬進行育肥之後基本是沒有任何資料的。所以我們散養戶要在生產管理方面要注意。


二 技術,很多散養的養豬技巧和養豬知識確實比較豐富,但是和大型養殖場的技術團隊比還是有差距的。因為大型養殖場的技術團隊各司其職,把看似簡單的養豬非常若干個細節。而散養戶卻要一個人當5個人用,喂飼料,配種,保育等等環節都是一個人在進行,而且有些技術還是相對比較落後的沿用的都是10幾年前的技術,殊不知大型養殖場技術一年一翻新。所以我們散養戶要多學習新的養豬技術和理念,從內在提高我們的能力。


三 環保,作為散養戶我們要及時知曉環保政策以免在這方面出現問題。因為之前幾年因為不重視環保政策而被勒令停業的不再少數,還有就是現在非洲豬瘟並沒有真正的被消滅掉育苗也沒有研製出來,環保就顯的尤為重要。大型養殖場只需要上一套先進的糞汙處理系統就可以輕鬆解決這些問題,而散養戶則沒有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只有通過別的辦法來解決,可以採用固液分離機將糞便進行固體液體分離,固體堆積發酵液體厭氧發酵。這一套成本沒多高,就能在小型養殖場達到一個無汙環境從而達到環保標準。

綜上所述我們散養戶如果想與規模化養殖場競爭,就需要打鐵還需自身硬,光指望別人幫忙是沒戲的。與時俱進時刻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才是關鍵。好了老賈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大家感覺不錯的話就給點個關注吧!


老賈聊三農


題主即便不是火星來人,也是對中國養豬業極其不瞭解的外行。作為行業內的老司機,我告訴你,3年之內60%養豬人被淘汰的概率是零。

在非洲豬瘟衝擊、養豬利潤超過3000元/頭的影響下,加上有關部門鼓勵包括農戶在內的各界力量養豬,在這種情況下大型企業會瘋狂擴張,中型企業會謹慎擴張,散戶會有較大比率退出不再養了,一是沒錢養不成,二是被非洲豬瘟嚇著了金盆洗手。所以第三年養豬的人非但沒有比現在少,反而會比現在增加,不存在3年內60%養豬人被淘汰的情況。

當然,產業內部結構會有較大變化,養豬巨頭的市場份額會大幅增加,2018年國內前20名養豬大佬的生豬出欄量為6850萬頭,比2017年增加25%,佔市場份額10%若。預計3年後前20強養豬企業所佔比重會超過30%,與之對應的是散養戶將顯著減少。換言之,從事散養豬的人會有大幅減少,但規模化養豬的人會大幅增加。

但散戶仍然將長期存在,尤其家庭農場會是養豬業的重要支撐力量。那麼散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差異化戰略是根本之策。

1、不要和大豬場拼規模,而要和他們拼效率,只要你的養豬水平比他們高,你就更牛。

2、可以在動物福利上動腦筋。散戶規模小,身子靈活,容易推行福利養殖。

3、想辦法在生態養殖上做文章,甚至可以和觀光結合在一起。

總之,散戶不要和大豬場拼“大而強”,而是要埋頭打造自己的“小而美”。


畜牧大集網


有人說,三年之內,將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散養戶如何與規模豬場競爭?這個問題是變成不了現實的,是一道假命題。依據各地生豬發展狀況來看,別說三年之內,十年之內也不會有60%的養豬人被淘汰出局的。這就是目前各地生豬行業的基本情況。總的說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未來的生豬產業化必將淘汰所有散養戶,縮減中小型普通養豬場,大型養豬場將繼續擴大規模化養殖,升級成為大型養豬場,將被大型和超大型養豬集團所代替。但是目前談論,為時尚早。



第一,三年之內,散養戶是各地一支不可缺少的強大的生豬養殖隊伍。在三年之內,各地生豬養殖正處在目前同一個豬週期之內,是市場上正需要大量的生豬的時候,來平抑市場價格,緩解供求矛盾,調整供求關係的重要時期,是各地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的重要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之內,只靠規模化大型養豬場和養豬集團是遠遠不夠的,是無能為力改變目前的生豬養殖狀況的。只有農村散養戶參與這次大力發展生豬養殖中來,才有希望改變目前生豬養殖低迷現狀。否則,三年內非常難走出這一個特殊的豬週期的,不可能改變目前生豬發展低產能狀況的。因此,農村生豬散養戶,是目前最具有生氣,最具有希望,最具有力量的一支強大的生豬養殖隊伍,是目前不可缺少的重要養豬力量。因此,各地正在推出許許多多的優惠措施和辦法,鼓勵和支持廣大農村養豬戶,恢復和發展生豬養殖,激勵養豬戶多養豬,養好豬,多賣豬,多創收,為改變目前生豬養殖的困境而努力。



第二,三年之後,各地生豬養殖恢復了正常狀況時由多重因素散養戶將自動退出。各地通過三年的恢復、發展、擴大生豬養殖,基本恢復正常的生豬養殖狀態後,生豬價格和豬肉價格,迴歸適合生豬產業發展和適應廣大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時候,由於規模化養殖的澎漲壯大,養殖業產生巨大的競爭力,優勝劣汰,使一些農村養豬戶養殖環境、能力、條件等等因素比較薄弱的,將會主動停養、歇養,退出養殖行業。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逐漸城鎮化,農民逐漸改變自己的身份,變成城鎮居民,脫離農業生產第一線,變成產業工人後,農村散養戶將會主動退出養豬業。這些都是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有一些偏遠地區和山區,經濟發展滯後,退出養豬行業是一個慢長的道路。



總之,有人說,三年之內,將會有60%農村散養戶被淘汰?是個假命題,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是不符合當前的現實的,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可以大膽地說,各地生豬養殖,在十年內主要靠農村生豬散養戶的養殖力量,才能保證市場供給,保證豬肉價格平穩,否則就會走向極端,是不現實的。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