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是真的!魚臺“稻菌”結合提質增效

近日省食用菌團隊產後加工和菌渣利用崗位,在魚臺縣開展的毛木耳菌渣在水稻育苗及水稻大田種植的綜合利用技術,經過三年的試驗示範,取得成功,這一技術的推廣,既可解決毛木耳生產產生的菌渣廢物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又可實現水稻和毛木耳有機的融合發展。

1+1>2? 是真的!魚臺“稻菌”結合提質增效

11月1日上午,在魚臺縣濱湖街道甘莊村15畝毛木耳菌渣綜合利用水稻試驗田裡,金燦燦的稻穀壓彎了腰,來自省市縣26名水稻和食用菌專家及魚臺部分水稻和食用菌種植大戶,聚集在這裡,觀摩水稻長勢,並對即將收穫的水稻進行測產。

來自山東省的食用菌首席專家萬魯長和水稻首席專家周學標,走進每塊地的水稻田間,興致勃勃地觀摩水稻長勢,並指導現場測產。

1+1>2? 是真的!魚臺“稻菌”結合提質增效

毛木耳和水稻是我縣的兩大支柱產業,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我縣常年種植水稻32萬畝, 毛木耳種植面積也達到7千多畝。但是,每年產生的15萬噸菌渣成為制約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為此,2017年,省食用菌團隊產後加工和菌渣利用崗位,開始在濱湖街道甘莊基地,開展毛木耳菌渣在水稻育苗及水稻大田種植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究。今年試驗示範的水稻田裡,每畝地增施了4噸毛木耳菌渣有機肥,減施了30.9%的化肥。

1+1>2? 是真的!魚臺“稻菌”結合提質增效

周學標介紹,把菌渣作為有機肥料,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不僅達到雙減的目的,還提升了綠色稻米的品質,同時解決了現在生產如何減少化肥之後如何不減產,還要增產這個難點。通過測產,水稻田施菌渣,增加了水稻的分櫱擴叉能力,用菌渣的稻田,畝穗數最低的21萬穗,最高的23萬穗,不用菌渣的稻田每畝穗數大概19萬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