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造價最忌諱的幾個問題,你一定要搞明白

做造價最忌諱的幾個問題,你一定要搞明白

1.專用造價名詞理解不了

如甲供材、材料暫估價、暫定金額、暫估專項工程,這些都是清單規範上出現的名詞。這些名詞在各階段操作有嚴格的程序,不會因工程項目、地點、區域不同而發生程序變化,在實際中不會運用應該反思自己,而不應該說經驗不足。

2.合同條款理解不了

如招標文件條款與合同條款有牴觸,以哪個為準?合同範本裡合同文件及解釋順序在合同協議書裡就有寫,即除專用條款另有約定外,組成本合同的文件及優先解釋順序如下:

(1)本合同協議書

(2)中標通知書

(3)投標書及其附件

(4)本合同專用條款

(5)本合同通用條款

(6)標準、規範及有關技術文件

(7)圖紙

(8)工程量清單

(9)工程報價單或預算書

3.基本概念不清楚

清單計價和定額計價有什麼區別?這種概念問題出現率非常高。上世紀70年代中國沒有實行清單計價時預算人員大多是現場工人提拔的,經驗也很豐富,現在有了造價管理專業,又有這麼多高材生,反倒理解不了清單與定額的區別了。

4.理論問題不紮實

在校期間應該學造價的理論,出了校門後應該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然而現在在校和剛出校門的人清單與定額的理論問題是一頭霧水。

做造價最忌諱的幾個問題,你一定要搞明白


無論你從事什麼,哪個工種,都需要經驗,工程造價是實踐性很強工作更需要經驗支持,如果把上述自身的原因推卸到經驗不足上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現在不談責任問題,我們只探討學了幾年造價出來後什麼都不會根源在哪?

1、理論體系不健全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所有的管理學體系幾乎全盤照抄西方,可造價學抄不了,國外只有FIDIC合同條件,定額體系只有原蘇聯有,西方國家定額都是企業內部定額,屬於企業的核心機密,外人也不可能得到。

90年代蘇聯已經不存在了,於是中國就自己仿西方創建了清單計價體系,又將定額計價體系捆綁於清單計價體系之上,這就是之後人們在操作過程中提出的,二都有什麼區別?

定額計量單位與清單計量單價不符如何換算?清單有自己的計量規則,定額也有自己的計量規則,在計價時怎麼去統一等等學術問題。這個學術問題至今沒有解決原因是:搞理論的人不懂施工,搞施工的人沒時間去研究理論,所以說造價學是中國教育體制下悲哀學科的經典。

學習造價的人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造價理論體系,所學知識就象砼一樣,一車一車往腦子倒,最後的結果是倒得越多,腦子裡這攤爛泥鋪的越大,所有的標號都混在一起了,以至於連清單和定額都分不清了。

2、從老師到學生急功近利

造價也是管理學範疇,只要理論學紮實了,實操只是熟練程度而以。現在的人上學看別人用軟件算量,就要學軟件,也不管自己圖紙看明白沒有,上學混了兩年,回答基本就是不會算量,不會套定額,沒有經驗,要找師傅教軟件算量,學套定額。聽了這話,就是想帶徒弟的師傅,腦袋也讓徒弟說大了。

先說算量,算量絕對是經驗問題,會算不會算要經歷上百套圖紙才能體會出來,算量的意義不僅是算出實物量多少,而是算出對圖紙的理解程度,算出實物量背後所發現的一切費用和這個工程幾個月或幾年後結算時將出現的情景。

對於初學者來說,只要算出圖紙上看得見的實物量就可以了,不需要決勝千里。不知道學造價專業有沒有學機械製圖課程,如果真系統地學了一個學期並熟練掌握,建築圖拿來很快就可以上手,也許是太著急實踐了,很多人連基本功都沒練就上陣了。

再說算量的計量原則:清單、定額都有自身的一整套計量原則,計算原則不是什麼學問的代名詞,它只是造價遊戲規則的一部分,為的是各方在核對工程量時有個計算依據,便於數字的相符。

研究計量原則不是壞事,但應該從邏輯關係上去研究,一個工程如砼總量10000m³兩方對上數了,柱、梁、板之間無論兩方相差多少,最後如何此消彼長,總數不能多也不能少於10000m³。裝修也一樣,地面裝修總面積先定下來,各空間石材、地磚、木地板、牆、柱等所佔面積彙總數對不上總面積數不行。

算量就是對邏輯關係,現在算量工具先進了,對不上差1㎡也不行,初學者算量不應該心急,先把圖紙上的關係弄清楚,算起來才可以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