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眾所周知,一戰後的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大會,在這場由戰勝的協約國主導的“和平會議”中,列強尤其是英法美三巨頭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引發爭論的諸多議題裡,又以如何懲處戰敗的德國和重新構建歐洲新秩序最為“棘手”。

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雖然美國的參戰對協約國最終取勝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在英法看來,這場戰爭仍是一場歐洲人的內戰,美國人想借此介入歐洲還為時過早。結果也如英法所願,在與英法爭奪歐洲領導權的鬥爭中,後起之秀美國果然不敵老牌列強。

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不僅提出與英法舊殖民主義完全不同的“十四點建議”,還煞費苦心搞出保障世界和平的國際聯盟,但無比諷刺的是,當時共和黨主導的國會兩院直接否決了美國簽訂《凡爾賽和約》和加入國聯的提案

就這樣,美國被英法排斥在作為當時世界中心的歐洲之外,繼續在大洋彼岸高舉孤立主義大旗過著太平日子。

棘手的中歐佈局

就德國問題,英法哥倆經常吵得一團糟。法國人為這場戰爭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強烈要求狠狠懲罰德國人。而出於一貫的“歐陸均勢”政策和對日耳曼人與生俱來的“親切”,英國人極力反對過度懲罰德國。

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為此,戲劇性的一幕經常出現在凡爾賽宮,一邊是法國的“老虎總理”克里孟梭喊打喊衝,一邊是英國的“律師首相”勞合喬治百般阻撓,而溫文爾雅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則時不時出面調和一下緊張的氣氛。

吵歸吵,那也僅集中在懲罰德國的力度上,挑起戰爭的德國人必須受到懲罰已是三巨頭的共識,問題的關鍵是,今後要保留一個多大力量的德國?彼時,東邊的布爾什維克悄然崛起,通過不斷輸出革命把西歐弄得人心惶惶。

在攔截布爾什維克西進洪流這個問題上,三巨頭不約而同達成全面共識,當然身處歐洲的英法最為積極。為此,協約國三大佬整日盯著歐洲地圖,費盡心機,終於從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構築了一道“防洪堤”。

沿著“防洪堤”,新生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從北向南一路排下來,這三個歐洲“新成員”被協約國寄予厚望,今後歐洲的新秩序就靠他們維護了。

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精心孕育新“三國”

被三個鄰居滅國一百多年後居然得以復國,波蘭人對協約國自然感激涕零。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在一場戰爭中相繼崩潰,這個極小概率事件就這樣幸運地降臨到波蘭人身上。

然而,協約國的“排兵佈陣”遠沒那麼簡單。德國被極大削弱了,它身邊的波蘭需要保持多大力量?要知道,波蘭人的“遠大志向”在歐洲人人皆知,更何況兩邊都是它的宿敵。確實矛盾,英法最終下決心:至少讓波蘭有力量抵擋東邊的布爾什維克,畢竟那是第一道防線,至於德國,三十年內是不會東山再起的。

後來的歷史證明,波蘭從來不是什麼善茬。向東,趁蘇俄內戰,波蘭人越過寇松線大舉進犯;向西,藉助英法撐腰對德國吹鬍子瞪眼;向南,趁德國在1938年佔領蘇臺德時搶佔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欣;如果不是海軍弱小,波蘭人恨不得向北進入波羅的海興風作浪。

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也讓協約國頗費苦心,把當時頗得人心的“民族自決”拋之腦後,兩個不同民族就這樣被強扭在一起過日子。英法對這一傑作還沾沾自喜,一邊是捷克的西部猶如一把匕首插入德國腹部,一邊是斯洛伐克的東部“巧妙”與烏克蘭接壤,成功抵擋住蘇俄西進的步伐。

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幾百年來,巴爾幹地區一直是俄國人的夢想之地,這裡也是歐洲列強爭奪的焦點,歐洲火藥桶名不虛傳。為此,協約國也是傷透了腦筋,與其紛繁錯綜難以收拾,不如一鍋燴了。於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誕生了。現在看來如此不可思議的“手工製造國家”,巴黎的大佬們當時玩得得心應手。

對哪個親生的偏心

精心孕育新“三國”,協約國就此安心了?當然沒有,對自己下的這三個崽,英法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今後如何對付強大的蘇俄才是重中之重,這三個親生的還是嫩了點。到那個時候,能擔此大任的可能唯有現在正要懲罰的德國了。

在英美的勸說下,法國人最終還是“識大局”了,戰敗的德國雖然被割讓約一成土地和人口,但總算得以保命,協約國也沒有一兵一卒開進德國。藉助日後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大力援助,德國又迅速崛起了。

巴黎和會期間,作為五強之一的意大利對戰利品分配不均大為不滿,一度退出和會出兵巴爾幹地區。為此,三巨頭嚴肅譴責意大利破壞歐洲新秩序,告誡意大利人“別打南斯拉夫的主意”。

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二戰爆發前,作為英法綏靖主義的巔峰之作,慕尼黑協定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然而平心而論,英法確實為自己親生的捷克斯洛伐克作了一定努力。被一戰打得傷筋動骨,英法真的不願再打了,況且當時能把“禍水東引”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歐洲人認同的二戰正式爆發。德國人這次是鐵了心要趟一趟英法的“底線”,諒你們也不會為這個親生的豁出命吧?很快,英國首相張伯倫發出最後通牒:德國必須在時限內撤兵。

自認對英法瞭如指掌,希特勒根本不當一回事。9月3日,英國正式對德宣戰,法國也緊跟宣戰。得到消息,希特勒茫然望著前方半天回不過神。據德軍高級將領回憶:從出兵萊茵蘭到“合併”奧地利再到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三年多來,“元首的直覺第一次出現錯誤”。

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協約國的“遠見之名”

看來,對這三個親生的,協約國還是對波蘭存有偏心。也難怪,在中歐從北向南精心構建的防洪堤被人相繼推倒,英法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然而有意思的是,二戰後那道“鐵幕”正是沿著英法幾十年前設計的防洪堤一路降下的。

“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裡雅斯特,一道鐵幕已降下,整個歐洲大陸被一分為二。鐵幕之後,是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全部處於蘇聯範圍之內,全部以某種形式向蘇聯俯首稱臣;它們不僅受到蘇聯的影響,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嚴厲的控制。”—溫斯頓·丘吉爾 1946年

不得不說,老道的政客丘吉爾看問題總是高人一籌。早在二戰後期,丘吉爾就對蘇聯向東歐的擴張傾向深感憂慮,譴責蘇聯“嚴重威脅基督教文明和歐洲的自由”,極力主張鞏固英美同盟以維持歐洲的“力量均勢”。

一戰後,協約國精心孕育新“三國”;二戰爆發,看究竟對誰最親?

這次,沒落的大英帝國和不到40天就投降的法國再也無力排斥美國了,美國人昂首介入歐洲事務,從此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此後,美國主導的北約正式接過英法的接力棒,重新構建歐洲新秩序,開始了與蘇聯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