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查:為何共享汽車淪為了偽命題

市場調查:為何共享汽車淪為了偽命題

共享經濟的出現是為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可是當潮水褪去時,只剩下一地雞毛。

自2017年以來,共享汽車許多玩家接連爆雷,或裁員、或破產、或轉型等。共享汽車作為共享經濟之一,雖然沒有共享單車、網約車那般火爆,用戶數量相對較少,但也比較受到關注。

為此,筆者調查北京市場,看看共享汽車的使用情況如何,行業發展究竟怎麼樣了?又存在哪些問題?

使用頻率低,網點數量有待提高

在北京,每天幾乎都能夠看到許多人,使用摩拜、小藍、美團等單車出行;也能看到一些人乘坐出租車,或者不少身邊的朋友使用滴滴網約車上下班;而馬路上的共享汽車非常罕見,出行的頻率極低。

筆者在蘋果APP store搜索共享汽車應用程序時,發現有的軟件已經搜不到了。之前全國知名的TOGO途歌就是其中之一。

APP還在運營中的共享汽車品牌盼達用車、EVCARD等在北京無車可用,就連首汽集團推出的新能源共享租車品牌GoFun,的分佈率也不高。種種跡象表明,共享汽車數量較少,且行業發展略顯淒涼。

經過一番搜索後,筆者首先走訪了共享汽車分佈較為密集的位於朝陽區青年路西里1號海德酒店地面停車場,這裡停放著三個品牌的共享汽車,包括:gofun出行、摩範出行(北汽新能源旗下)、greengo(北汽和富士康共建)。其中,gofun的數量相對較多,有3輛停放在新能源充電樁處充電,3輛夾雜在燃煙油車中間的停車位。

據gofun出行運營人員劉毅(化名)介紹:“gofun在全國佈局了幾十個城市,使用非常方便,在北京四環內基本都有網點,遠一點的通州、昌平回龍觀地區也有少部分網點分佈,基本能夠滿足用戶在城區使用。用戶只需要在gofun APP上提前預約用車即可。”

他還表示,目前gofun是共享汽車行業裡面做的最大的,光北京就有180萬gofun註冊用戶。不過,這一點外界無法考證。

市場調查:為何共享汽車淪為了偽命題

在里程方面,另一位gofun工作人員賀智揚(化名)說道:“我們的共享汽車一般標的350公里,實際上只能行駛200公里;有的140-180公里,實際上只可以行駛100公里左右。”

收費上,0.59元/分鐘,即35.40元/小時,另收基礎服務費2元/小時。還可以選擇平日4小時、平日6小時套餐,分別為79元和99元;也可以選擇夜租或日租。根據用戶自己的需求來選擇。

對於gofun與摩範出行的區別,摩範運營人員表示,“gofun在租用實際上可擇項更多,但是我們的價格會稍微便宜一些。”在摩範出行APP顯示,分為即時和長租兩種,即時為0.17/分鐘+1元/公里+5元駕駛無憂(服務費),長租為5000元/月。

雖然兩個品牌計價方式不一樣,但是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更看重的是便利性,分佈的數量多不多,好供用戶取車,到指定點位還車。

一位長期租用共享汽車的司機表示,如果按時段收費,選擇gofun划算;如果是晚上使用,摩範更便宜,時段為晚上5點到次日早上9點;如果租用24小時,EVCARD綠狗租車性價比高。

在海德酒店地面停車場觀察了一個多小時,並無一個用戶來租車,說明使用頻率較低。

隨後,筆者又走訪了金泰大廈停車場(位於朝陽大悅城對面)、三里屯雅秀大廈停車場,這兩個北京著名的商圈。在金泰大廈觀察了一個多小時,只有一對夫妻準備註冊使用共享汽車,由於網約車已經提前到來,而選擇了後者。在三里屯雅秀大廈,有年輕人開著gofun準備在這裡停車,卻因為需要排隊,便開走了。

經過觀察發現,雖然兩地均有幾輛共享汽車停放著,也有汽車充電樁,但是極少有人使用共享汽車。

與停車場保安溝通後得知,共享汽車確實使用的人較少。

營收過於單一,盈利問題亟待解決

國內共享汽車市場一片藍海,但競爭非常激烈。

艾瑞諮詢發佈的《2019年中國分時租賃行業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共享汽車需求達到300萬輛,2030年需求或將超過1200萬量,增長空間巨大。

一邊是市場潛力有待挖掘,一邊卻是共享汽車運營商紛紛“爆雷”。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以來,許多共享汽車被迫退出行業賽道。2017年3月,友友用車宣佈公司解散;2017年10月,EZZY宣佈公司解散;2018年5月,麻瓜出行宣佈停止服務;同年6月,中冠共享汽車人去樓空;2019年1月,途歌被曝退押金難,如今蘋果APP store已經下線途歌應用軟件。

隨著頭部玩家之一途歌的倒下,共享汽車行業正式迎來了“寒冬”。

市場調查:為何共享汽車淪為了偽命題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運營成本高、營收過於單一、盈利難是整個共享汽車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據悉,共享汽車的投入主要包括車輛購置、運營網點建設、車輛保險投入的固定成本,以及車輛折損、停車費用、技術開發維護費用、車輛管理費用、用戶端營銷費用等運營成本。而收入卻幾乎全部來自於車輛的租金。

Gofun出行相關負責人此前對外界表示,共享汽車車損概率和相應產生的金額較大,且用戶使用過程中出現違法概率較高。僅過去一年,gofun平臺就產生超20萬條違法記錄,其中用戶主動履約率近40%,被動履約率超50%,如不及時干預和處理,會嚴重影響平臺正常運營。

此外,在調查中,主要的租金營收都難以得到保證,因為絕大部分車輛處於空置狀態。這無疑給共享汽車企業雪上加霜。

顯然,靠車輛的租金,難以維持企業正常運轉。近兩年許多玩家,接連爆雷、倒閉、退出,背後的主要原因是虧損嚴重,入不敷出。盈利難,從而迎來倒閉潮。

用戶被分流,行業馬太效應明顯

目前,共享汽車用戶滲透率在我國仍然較低。市場研究和諮詢公司君迪發佈的《2019年中國消費者共享汽車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共享汽車領域的分時租賃服務處於“嘗試期”,品牌忠誠度較低。

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在使用分時租賃服務時,對服務體驗的關注度遠遠高於汽車品牌本身,消費者最看重的前三大因素分別是還取車方便(29%)、價格及服務(27%)、安全及保險(26%),而關注汽車品牌的用戶僅佔5%。

也就是說,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用戶體驗不佳,也可能阻礙汽車分時租賃服務的普及。

前文提到,筆者在金泰大廈調查共享汽車使用情況時,有一對夫妻正準備使用gofun出行時,也同時約了滴滴,最後滴滴提前來了,於是乘坐滴滴放棄gofun.。

市場調查:為何共享汽車淪為了偽命題

他們覺得開車麻煩,價格也不便宜,還要找停車的地方。使用網約車不用擔心找停車位、還車、違章等問題。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共享汽車通常要還到指定的位置停車,不像共享單車那樣方便,幾乎隨處可停。特別是網點或車輛少的品牌,用戶不願意選擇。哪怕是開網約車的司機在租用共享汽車時,也會考慮點位和數量,使用是否方便,然後再對比不同平臺的價格差異,從中選擇性價比最高的。”

目前來看,近兩年來,隨著資本趨冷,主要靠融資驅動的互聯網共享汽車品牌大多數都呈現衰落之勢,有的已經破產。市場上,主流的共享汽車品牌主要是傳統汽車企業首汽、北汽等在佈局。

同時,通過調查發現,共享汽車行業,很難看到互聯網共享汽車品牌,說明互聯網玩家已經逐漸退出。

這些實力雄厚的傳統車企,以自己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為載體,拓展分時租賃業務。一方面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有一定的補貼,另一方面傳統汽車產能過剩,發展分時租賃業務能夠優化資源配置。而互聯網品牌本身不生產車、且運營成本高,所以互聯網品牌逐漸銷聲匿跡。

涉足較早的gofun已經成為行業第一梯隊的代表,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那些後進入者,由於規模小,且沒有行業積累,可能將會越來越落後。

不過,目前gofun還面臨著盈利難的問題。而要想早日實現盈利就需要繼續擴張模式優勢,具備行業話語權與定價權,然後形成飛輪效應,產生巨大的現金流。

但是從整個共享經濟的行業來看,滴滴成為毫無爭議的網約車霸主已經有3年以上,如今滴滴依然面臨盈利難的問題。共享汽車還是處於滲透率不高的階段,哪怕是gofun這種既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又有首汽集團作為實力支撐的品牌,想要實現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