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波次起兵結果被各個擊破,略說黃巾軍是怎麼被東漢消滅的

轟轟烈烈的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以“周窮救急、平均財富”為號召,以善道教化百姓,輔以治病救人,來反抗東漢朝廷末年的腐朽統治,可以說具有很高的正當性。然而起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被剿滅,成為漢末群雄的墊腳石。傳統觀點往往將其歸於義軍的戰鬥力低下和缺乏組織,而本文中,筆者將就地緣角度來解讀其中根源。

義軍的劣勢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由於張角本人是冀州鉅鹿人,起義的總指揮部設立在河北南部。然而起義主要卻發生在河南地區。

分波次起兵結果被各個擊破,略說黃巾軍是怎麼被東漢消滅的

太平道信眾號稱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三十六方 ;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另外就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黃巾餘部郭泰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來看,太平道勢力在幷州(山西地區)也有分佈。

如果真能在如此廣泛的區域內全面開花,東漢朝廷是很難招架的。但眾所周知,起義因為叛徒唐周的告密,是提前發動的,這就導致了準備上的不充分。因此在武器、盔甲和各種軍事物資上就籌備不足,難以和官軍抗衡。

青州、徐州的黃巾軍,是在黃巾起義主波覆滅後才爆發,而荊州(除南陽之外)、揚州始終沒有大規模的黃巾活動。冀州西部的太行山脈後來興起了戰鬥力驚人的黑山軍,如果黃巾起義準備充分,應當能獲得這一批優質兵源。

我們需要注意到,河南的黃巾形成星火燎原之勢,與河南地區(主要是兗、豫二州)一馬平川的平坦地形有很大的關係。在這種大平原地區,信息傳播速度高,人員容易集結,所以黃巾大起義在河南地區廣泛爆發,而在青州、幽州、幷州這種多山的地區,則並沒有明顯的活動。

山地出產更加果勁善戰的兵源,同時山中的銅鐵礦脈也可用於打造武器盔甲等裝備。後來黑山軍與袁紹纏鬥多年也未被徹底消滅,青州黃巾也擊殺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並一度打敗曹操,足以說明這些出自山區的義軍戰鬥力要強於光和七年(184年)起義的黃巾大軍。但青州和太行山區在黃巾大起義時並沒有明顯活動,因此張角所率領的主要都是來自平原地區的義軍。

幽州也極可說道,因為這裡不但多山,又是邊區,與胡地相接,民風更加果勁,還是著名的產馬地。如果黃巾起義能夠得到幽州信徒的廣泛支援,那麼必然不會僅堅持半年多就告覆滅。

不過,此前幽州由名臣劉虞擔任幽州牧數年,治理尚可,階級矛盾相對較輕;而又有名將公孫瓚鎮守,太平道信眾可能不敢輕動,這是一個方面。但我們由出身幽州涿郡的劉備在黃巾之亂中立功來看,幽州是有黃巾軍活動的,但規模較小。這裡還有另一個原因,即作為邊地的幽州長期遭受鮮卑、烏桓等胡人的侵擾,人民對胡人同仇敵愾,民族矛盾會掩蓋階級矛盾。

東漢王朝的戰略

我們從地緣角度解讀了張角發動起義時軍隊戰鬥力不高的原因,而東漢王朝能夠快速鎮壓起義,也是深刻理解地緣並使用了正確戰略的結果。

東漢後期的羌亂和鮮卑侵擾,雖然對國力造成了巨大的損耗,但也使得東漢常備軍的戰鬥力得到保持,是東漢王朝能夠成功鎮壓起義的武力保障。皇甫嵩、盧植、朱儁等將領也都具備較高的軍事才能,同時,東漢王朝又廣泛利用各地豪強世族的力量,徵發義兵對抗各地的黃巾軍。

紮根地方的義兵對於散佈各地的黃巾有著很大的牽制作用,但由於義兵首領如曹操、劉備、孫堅等人紛紛成為後來的諸侯,義兵的作用其實是被誇大了。後來討董的各路諸侯當中,絕大部分在黃巾之亂中還看不到身影,而曹操、劉備的義兵在平定黃巾之後即被朝廷解散,足以證明義兵作用應當有限,而且導致東漢王朝對地方失控的關鍵還是董卓之亂而非黃巾起義。

就鎮壓黃巾的大戰略上,東漢王朝以外戚何進作為大將軍鎮守首都洛陽,遙控全局並率領左右羽林軍作為後繼部隊,並調兵守護洛陽周圍的八關,防止黃巾起義滲入京畿地區,確保了指揮中心的穩定。

第一階段的戰區劃分

在外部,東漢朝廷明確了黃巾義軍主要以河南、河北兩個地區活動,其指揮部位於冀州,但河南義軍規模遠大於河北的形勢,因此對平叛軍進行了明確的戰區劃分。

盧植率北軍五校的精銳部隊從孟津渡過黃河北上,會合冀州本地官軍進攻張角三兄弟指揮的黃巾軍本部。而皇甫嵩、朱儁率領步騎四萬進攻潁川黃巾,以對抗河南黃巾。需要注意的是,潁川西臨洛陽,北接黃河,既是平叛軍東出虎牢關之後作戰的第一線,同時又可以與黃河以北的盧植部互相呼應。

顯然,由於東漢王朝這樣的佈置,盧植所部由南向北攻打冀州黃巾,朱儁、皇甫嵩所部由西向東攻打潁川黃巾軍,兩軍夾河而峙,就徹底切斷了河南河北黃巾軍之間的聯繫。傳統觀點認為黃巾起義無統一調度,各自為戰,這恐怕並非出於張角等人缺乏軍事素養的緣故,而是一開始指揮中心和大部分的黃巾軍隊就被切割開來導致的。

顯然,如果一開始皇甫嵩、朱儁選擇從洛陽南出伊闕,攻打南陽的黃巾軍,河南河北的黃巾就很可能取得聯繫,黃巾起義將不會短時間遭到鎮壓。

但南陽郡作為人口數百萬的大郡,其黃巾規模聲勢也不容小覷,既然河南的平叛軍首先攻擊潁川黃巾,那麼南陽郡方向東漢朝廷必有所應對。

對於南陽方向,東漢王朝是令本地部隊在南陽郡南部設防與黃巾軍周旋,避免黃巾之亂向荊州深處如襄陽等地乃至整個南方擴散。考慮到孫堅北上時曾招募淮泗之兵,東漢王朝很可能在廣大的南方召集兵力支援了南陽郡南部的官軍,這樣就成功地將黃巾軍的活動控制在河南範圍內。

第二階段的戰區劃分

在平定潁川、汝南的黃巾軍之後,皇甫嵩、朱儁又進行了分兵,皇甫嵩北上到兗州東郡(黃河以南山東河南交界處濮陽一帶)鎮壓卜已率領的東郡黃巾,朱儁則南下攻打趙弘率領的南陽黃巾,這是第二次戰區劃分,又將整個河南的黃巾軍以西北-東南向的斜線切割成兩半。

此前盧植、董卓相繼壓制冀州黃巾,雖然獲得勝利,但在黃巾軍依託城塞分層次抗擊,不輕易進行野戰的戰略下未獲得決定性進展,這應當也與離冀州較近的東郡黃巾在側翼騷擾官軍有關係。等到184年8月皇甫嵩成功地鎮壓了東郡黃巾,從東南方向北上,就對冀州黃巾產生三面合圍的形勢,張氏兄弟也在皇甫嵩的鎮壓下相繼覆滅。

而朱儁自東面西進用兵南陽,和在南陽郡南面活動的官軍同樣對義軍形成三面包圍,甕中捉鱉的形勢,雖然南陽黃巾抵抗極為艱苦卓絕,亦在當年11月徹底覆滅。

小結

黃巾起義被東漢王朝平定的同月,西涼之地就爆發了羌人北宮伯玉的叛亂,豪強韓遂、馬騰等人相繼加入,聲勢不下於黃巾起義,則如果黃巾起義能夠多堅持一段時間,結果尚未可知。

由此我們認為,黃巾起義的快速失敗,不可簡單地歸於義軍戰鬥力低下或者組織混亂,既要看到起義遭到告密而提前發動的偶然性,又要看到東漢王朝在鎮壓起義時使用了較為高明的戰略

,充分利用地緣形勢,因此起義被快速鎮壓。

參考資料: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

徐難於《論黃巾起義宗教色彩和規模巨大的成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