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作为政治平台的议会是如何生长的?

上一讲,我们讲了英国人以《大宪章》为起点所做的制度创新。但是,在《大宪章》之后,还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

起初,《大宪章》约定,由25名男爵成立一个临时机构来监督国王;而后,《牛津条约》又约定,设立一个由15名男爵组成的贵族会议来约束王权,但它后来怎么就成长为一个现在我们看到的规模庞大的议会了呢?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议会还把王权管住了,成了英国的主权机构,后来又实现了下议院的全民普选。那么,你可能会想,英国议会到底是如何演化的?

英格兰议会的起源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政治学原理:一旦一个政治实体诞生,它的生长和演化,既不是由创设这个实体的初衷决定的,又不是由哪个政治博弈者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有着一套它自己的演化动力机制。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简略回顾一下英国议会最初的历史。上一讲讲到,国王不见得会遵守《大宪章》。于是,贵族们就发明了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临时机构,来监督国王。但这种监督机制的成本非常高,主要就是靠战争威胁。通俗地说,国王不守规则,贵族们就要联合起来打国王。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258年颁布的《牛津条约》中,贵族们决定创设一个由15名男爵组成的贵族会议。贵族会议尽管规模很小,但权力却很大,国王在处理国务时,必须要遵从这个贵族会议的意见,它还有权任命首席法官、大臣与财政大臣等。这样,约束国王的,不再是一套宪章规则,而是一个有形的实体。

在政治领域,你经常可以看到,仅有政治规则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机构来执行这套规则;否则,这套规则就会落空。

好,我们刚才的铺垫,主要是为你解释,英格兰议会最初是如何起源的。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个贵族会议,起初不是只跟国王和大贵族有关吗,但它后来为什么会吸纳不同阶层的代表呢?

这就需要讨论当时的政治格局。贵族会议创设以后,在贵族这边,15名男爵发现,自己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代表。国王尽管有可能胡作非为,但他至少看起来是全英格兰人的代表。所以,贵族们考虑的,是要提高这个会议的正当性。

国王这边呢,由于事事受到贵族会议的制约,他更是感到不爽。只要一开贵族会议,国王就成了孤家寡人,他也急需其他政治力量来平衡大贵族的权力。

正是这种逻辑,使得国王与大贵族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吸纳其他政治力量。这样,到了1295年,第一个现代版的英格兰议会就形成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参会的有49名伯爵与贵族,有为数不少的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有各郡选出的各两名骑士代表,以及各自治市镇选出的各两名市镇代表,后面这两种代表加起来有292名。

这一下,贵族会议就变成了全国性的议会。但出乎意料的是,国王和大贵族们本来是要把骑士代表和自治市镇代表吸纳进来,给自己帮腔,结果却是,新进入者后来竟然慢慢成了议会的支配性力量。

两院制的由来

这个议会刚出现时,原本是主教、男爵、骑士们在一起开会,因为骑士也是贵族。但慢慢地,各郡骑士代表发现,自己跟大贵族相比,

  • 财富上,差距过于悬殊;
  • 政治上,大贵族们是国王的大议事会成员,骑士们则不是;
  • 代表性上,大贵族是世袭制,代表他们自己,而骑士们是选举的,代表的是各郡。

所以,其实,骑士代表跟来自自治市镇的代表们更为相似。这样,慢慢地,到了14世纪上半叶,大贵族和主教们在一起开会,而骑士代表就跟市镇代表一起开会了。这样,英格兰议会的两院制格局就确立了。

但即便如此,这个时候的英格兰议会还不是英格兰的主权者。在此后几百年间,国王、大贵族、主教、骑士代表以及自治市镇代表,继续在议会这个平台上博弈,每一方都试图主宰。

这种博弈最终呈现出两个趋势:一个是议会相对于国王的权力不断上升,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另一个是下院相对于上院的权力不断上升,原因就在于,下院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他们具有更高的代表性与正当性。

议会主权的由来

到了1688年,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被推翻以后,英国议会批准授权威廉与玛丽统治英国,玛丽是查理二世的长女、新教徒。这就是著名的光荣革命。但随后,议会要求威廉和玛丽必须遵守《权利宣言》和《权利法案》。

这两份文件规定: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中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维持常备军。此外,后来的《王位继承法》还明确了一条原则,议会可以以立法干预英国王位的继承。这样,议会主权就在英国完全确立起来了。

正是因为议会主权的确立,导致后来出现了国王的统而不治,出现了对议会负责的内阁,然后是责任制政府的兴起、政党政治的形成,等等。而所有这一切的起点,就是议会这个起初很不起眼的政治平台。

普选权的由来

讲到这里,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到19世纪早期,议会还只是少数人的议会,仅有百分之几的人拥有投票权。从1832年开始,英国先后推动了多次选举改革。到了1928年,终于落实了不分男女的普选权。

但问题是,你可能会想,英国的很多精英起初都是反对普选权的,他们又掌控着议会。那么,为什么这个议会又会通过选举改革,赋予普通平民投票权呢?

简单地说,这里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政治动力机制。1832年选举改革之前,英国仅有4.4%的成年公民拥有投票权,而且当时只有男性可以投票。所以,平均下来,每100个家庭中,大约有8-9个家庭拥有投票权。这8-9个家庭中,真正的富人家庭可能就1-2个。剩下的7-8个家庭,不过是上层中产阶级。

所以,1832年前有资格投票的多数人,并不是特别富有的贵族与富人,而是上层中产阶级。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主张,应该让更多中产阶级、甚至让普通平民拥有投票权。这样,一部分人先拥有投票权,就成了让更多人拥有投票权的驱动力量。

这种自下而上的机制,还推动了自上而下的变化。上层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使得那些明确反对普选权的政治家更难当选。这就迫使托利党,也就是后来的保守党,不得不调整政治纲领。

在当时,贵族们更愿意支持托利党,而中产阶级选民更愿意支持辉格党。辉格党,也就是后来的自由党。这样一来,辉格党产生了一种政治想象:如果更多的普通中产阶级或平民获得投票权,辉格党将会获得更多的票仓,因为新获得投票权的普通人更可能支持辉格党。于是,辉格党就更赞成给予更多人投票权。

使选举改革变得紧迫的是,辉格党1831年提出的选举改革方案,被托利党主导的上院否决后,多个城市出现了骚乱和暴动。这样,选举改革就成了大势所趋。逐步降低并取消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和落实男女平权,成了选举改革的主要方向。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从1258年到1928年,经过漫长的670年的演化,英国议会终于完成了从一个小型贵族会议,向一个下院由普选产生的庞大代议机关的转型。这一进程,既不是国王或贵族起初有意设计的,也不是他们单方面能够控制的。英国议会一旦产生,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它就有了自身生长、演化的逻辑与动力。

政治学认知升级清单

好,这一讲我带你解读了议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演化。除此以外,我还要跟你分享两个观点:

  • 第一,正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言,很多重要事物并非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社会演化的产物。起初,为了约束王权,创设了贵族会议。后来,为了寻求更大的合法性,议会不断扩大规模与代表性。最后,国会下院议员的选举权得到普及,终于落实了民主制。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旧瓶装新酒的操作,英国完成了向现代政治的完整转型。
  • 第二,政治往往是社会结构的投射,社会结构的变迁是引发政治变迁的重要动力。从中世纪到近代,英国政治变迁的动力,是封建主义的社会结构,贵族与国王的博弈是关键。后来,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普通平民在政治上的崛起,这又构成了推动英国普选权的社会条件。

好,这一讲的最后,我们讨论了英国普选权的落实。这其实就是现代民主政体兴起的过程。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雅典的古典民主制失败了,而到了19世纪,现代民主制却开始大规模兴起呢?这正是我们下一讲的主题。

延伸阅读

此外,我要给你推荐一本书,题目叫做《民主的逻辑》。这本书的第2讲和第3讲系统介绍了民主政体的缘起、进化以及后来全球性的扩散。——包刚升《政治学通识三十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