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電影《阿郎的故事》由杜琪峰導演,周潤發、張艾嘉、黃坤玄聯合主演。影片以

3000多萬港幣的票房取得了1989年香港電影第四名,影片的插曲羅大佑的《戀曲1990》、《你的樣子》、許冠傑的《阿郎戀曲》成了幾代人心中經久不衰的經典。

在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周潤發憑藉《阿郎的故事》擊敗《奇蹟》的成龍、《八兩金》的洪金寶等第三度獲得最佳男主角,阿郎這一平民英雄形象也成了香港電影的一個難以複製的經典。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30年後的今天,這部電影依舊動人。電影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悲歡、失意、自省、成長與救贖,平凡生活中的溫情、青春愛情裡的傷痛、無常命運中的迷惘與孤注一擲的決絕,都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父與子的宿命

雖然《阿郎的故事》融合了賽車、驚險等商業元素採用了浪子回頭的愛情悲劇模式,但在香港電影史中,影片通常為歸類為家庭倫理片。的確,電影中核心的故事情節都發生在父子、母子、昔日戀人之間。

我自己的生存理念就是宿命,很多時候人都會重複犯錯,不是重複一次,而是不斷重複,這就是人生。用在宿命上,人生是可愛的,可笑的,有趣的。——杜琪峰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宿命一直是杜琪峰電影中的核心主題,《阿郎的故事》即是一部關乎宿命的電影,無論是片頭父子互動的卡紙,亦或是高潮部分——賽前的父與子坐在休息室等待愛人(母親)歸來,影片的核心內容都是關於父與子的宿命。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反映父子宿命的題材於中外影壇屢見不鮮,不同於香港知名文藝片導演方育平《父子情》以當代父子關係嬗變來探索傳統家庭結構的困境,《阿郎的故事》更類似於獲得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那部《舐犢情深》(The Camp)有著鮮明的運動片特徵,《舐犢情深》中的運動元素是美國電影中最為觀眾所熟知的拳擊,而在80年代華語影壇中,賽車是影壇很流行的一種商業元素,劉德華的《天若有情》則是代表。

對於尋常生活中的溫情與趣味的捕捉,是影片打動人心的關鍵。落魄失意的阿郎與機靈可愛的波仔(黃坤玄飾),互相視若珍寶,生活雖然清貧但充滿情趣。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當阿郎的昔日戀人即波仔的母親波波出現,這個雖不完整卻安穩的家庭開始有了新的波瀾。波波雖然對阿郎舊情難忘,但仍舊無法原諒昔日的背叛,為了自己和波仔的生活決定將波仔帶回美國。縱使物質條件優厚,波仔終究無法適應與母親一起的生活,而阿郎為了挽回昔日戀人,救贖自己的過錯,決心帶傷重新登上賽車的賽場。

影片的悲情結尾縱然有一定商業方面的考量,但它更多是通過一種無力的宿命感來表達對無常命運的哲學方面的思考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父親命運中的輝煌來自於他青春的熱血、自由的靈魂,而他的悲情也源自於性格中的狂放不羈、對待人生與愛情的決絕。父親的過錯導致了兒子母愛的缺位,父親的離世又改變了兒子的宿命。

電影通過父子間的悲歡離合、浪子悲情曲式的故事與阿郎這一典型悲情平民英雄形象引發的是對命運的思考。

平民英雄阿郎的愛情自省與悲情救贖

周潤發憑藉著《阿郎的故事》第三次獲得了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阿郎這一帶有悲劇色彩平民英雄形象也是其影壇生涯里程碑式的角色。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此前周潤發已經兩次獲得金像獎影帝,在吳宇森浪漫主義暴力美學色彩的《英雄本色》中,小馬哥象徵著一種江湖情義與永不言棄的人生信念;在林嶺東冷峻現實主義的《龍虎風雲》中,高秋則是底層臥底的悲情命運寫照。

與張艾嘉同為電影故事創構者的周潤發曾表示《阿郎的故事》講述的是身邊普通人的生活。因此,不似小馬哥般帶有槍戰片的主角光環,也不似高秋般被視為正義使命的肩負者,阿郎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賽車手阿郎,有著輝煌的過去,英俊瀟灑,狂放不羈,賽車場上飛舞著青春。而如今,在工地勞碌,面對尖刻吝嗇的老闆無可奈何、面對愛人的離去無力挽回、面對生活的拮据無能為力。

電影並沒有將阿郎塑造成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英雄,而是著力去反映阿郎性格的多面性以及探索性格與命運的關係。一方面,阿郎就像傳統的中國式父親,貧賤不移,用堅毅與樂觀為兒子努力奔波。另一方面,阿郎有著傳統男性身上的大男子主義,在雙方關係中表現出唯我獨尊的強勢,放蕩不羈的性格使得他無法與戀人之間安穩地生活。因此,愛情破碎同時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頓之中。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當影片響起羅大佑《你的樣子》音樂之時,阿郎重出賽場,在懺悔與醒悟後決心做最後的努力,這是他對愛情、對人生的救贖

“人真的不能做錯事,否則一輩子都翻不了身。”

當他重新振奮、登上賽場,無論成敗,他註定成為愛人與兒子心中的英雄,也是觀眾心中的英雄。人生不一定要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要永遠有敢於自省直麵人生的勇氣,我想,這是阿郎給我們的啟示。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周潤發詮釋起阿郎這個角色來得心應手,粗中有細。從邋遢的造型、不拘小節的行為做派,到凌亂的長髮、隨處的香菸這些細節,都體現了作為演員的專注力與專業性。而在人物性格特質上,除了延續慣有的幽默感,對阿郎既狂放不羈又充滿懊悔的狀態把握得絲絲入扣。年輕時的自我放逐家庭破碎後的消沉頹廢重振後再登賽場時的孤注一擲,周潤發將阿郎人生狀態展現出很強的層次感、細節亦不乏角色心理的表現深度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電影中的自省與成長不僅體現在男主角阿郎身上,女主角波波的成長同樣體現了影片對於人生意義的反思。

出生富貴人家的波波(張艾嘉飾)並沒有安於家庭鋪好的平坦之路,唯獨鍾情於母親口中的“小太保”阿郎,這是傳統觀念桎梏下衍生的叛逆心理。而在遭到阿郎背叛之後,她毅然決然地離開,這體現了她作為一名現代女性的獨立與堅強。當十年後,她以精明幹練的事業型女性之姿出現後,她又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我不恨你了,但我也不再愛你”。是選擇事業有成工作體面的同事安穩度日還是與阿朗重燃舊情和好如初?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而無論她做出怎樣的選擇,她與阿郎內在都是具有反叛性的,這種反叛是跳脫既定的框架、世俗的眼光,勇敢努力地追求理想的人生、忠於內心的價值選擇。這也是《阿郎的故事》阿郎愛情悲歡與命運悲情帶給觀眾的思考。

別緻的影像風格:“杜氏美學”初顯

雖然在拍攝《阿郎的故事》之時,杜琪峰導演尚未形成銀河映像時期成熟又極富標誌性的“黑色”影像風格,但在本片的影像風格仍舊顯現了“杜氏美學”的雛形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首先從場景上,阿郎與波仔所住之處逼仄的空間、幽暗的氛圍彰顯出十分典型的平民生活空間:狹窄的樓梯、灰暗的光線、父子倆狹小的臥室與高度擁擠的客廳。繼而,在表現波波與其同事的生活空間時,畫面中呈現出的是開闊、現代化的生活圖景。例如,極度寬敞、華麗的樓梯,這是一個很具代表性的影像造型,這種現代性的豪華與阿郎父子生活的困窘形成對比,張力十足

其次,在於色彩上,沒有采取一般暖色調刻意營造出溫情,而是用多墨綠色的冷色調營造出一種沉靜、冷峻之感。這也使得觀眾在沉浸在父子溫情、家庭親情之餘感受到他們的現實處境。

30年後,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依然動人

此外,影片還有一些極富表現主義色彩的光線運用。例如,在波波在現男友的安排下即將坐飛機離開父子倆去美國,獨自一人躺在臥室內,此時畫面中的暖色照明燈真實光源處於畫面一隅,畫面的大部分是藍色以及陰影,冷暖對比下映襯出波波此時內心的五味雜陳。在此後,現場光源與人工布光的結合成了銀河映像最鮮明的影像特點之一(例如《槍火》等)。

由此可以看到在影片注重商業性與故事性的背後,導演仍舊做出了些許風格化的嘗試

我也不排除觀眾一定是最重要的,但只不過創作上的思想和認識一定要以自己的看法為出發點,而不是以當時的商業潮流為方向去創作。(見張燕:《映畫:香港製造——與香港著名導演對話》)

《阿郎的故事》的成功是導演杜琪峰、主演周潤發、張艾嘉、黃坤玄等影片創作者真誠投入的結果,

反映普通人真實生活悲歡的故事、發人深思的主題、別緻的影像風格,使得影片有著感動人心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