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王敗寇,但為什麼黑項羽的人很少,而黑漢高祖劉邦的人卻很多呢?

守獵者215654427


拔高項羽,貶低劉邦,是司馬遷對漢武帝對自己施以宮刑的強烈抗議。


司馬遷受辱

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也就是朝廷編寫史書的官員,後來,司馬遷子承父業,繼續為大漢朝編撰史書。

漢武帝前期,衛青和霍去病雙星閃耀,他們擊潰了匈奴的主力,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農耕民族數百年的襲擾問題,迫使匈奴遠遁漠北,而衛青與霍去病和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關係匪淺。

漢武帝晚年,寵幸李夫人,也想給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封高官,可是李廣利功名不夠,封高官難以服眾,為此,漢武帝再次起兵匈奴,強行給李廣利製造建功立業的機會。

大軍出征,漢武帝指派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搞後勤,可是李陵不想搞後勤,他也想帶一支部隊去打匈奴,漢武帝劃撥給了李陵五千步兵,可是,五千多的步兵哪裡敵得過匈奴數萬的騎兵呢?後來,李陵兵敗,投降了匈奴。

一開始,漢武帝以為李陵戰死沙場,大肆封賞李陵的家人,可是後來又聽說李陵投降了匈奴,怒不可遏,恰巧這個時候,司馬遷沒有弄懂情況,為李陵求情,他說,李陵沒有力戰而死是想有朝一日重回漢朝,報效朝廷。漢武帝像個輸紅了眼的賭徒,哪裡聽得進去半點勸解,他殺了李陵全家,也對司馬遷處以宮刑。

當然,李廣利也是一敗塗地,狼狽的逃了回來,礙於李夫人的面子,漢武帝也不好計較,看來,漢武帝愛江山,也更愛美人。


司馬遷利用《史記》公報私仇

  • 《史記》的江湖地位崇高

《史記》記載了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期,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它以人物故事為中心的寫作方式來編撰歷史,將歷史故事生動的展現在讀者面前,歷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遊戲,後來,這種方式被廣泛運用於歷史書籍的編撰,《史記》作為開山鼻祖,身份和地位非同一般。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
  • 司馬遷利用《史記》打擊漢武帝

《史記》將項羽塑造成一個豪氣干雲的英雄,把劉邦描繪成為了一個潑皮無賴,這是司馬遷利用筆桿子對漢武帝的報復,劉邦是漢武帝的祖爺爺,拔高項羽,貶低劉邦,從權力的正統性上敲打漢武帝。


延伸

  • 自相矛盾,暴露司馬遷“用心良苦”

《高祖本紀》說劉邦是人和神的後代,又說"東南有天子氣",這明顯就是裝神弄鬼,既然劉邦是半人半神,奉天承運,君權神授,不是理所當然嗎?為何又要否定劉邦呢?

撥開歷史迷霧,給劉邦封神,是食君之祿,貶低劉邦是對漢武帝的怨怒,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劉邦和項羽都成了例外。

  • 漢朝統治者能夠看到《史記》麼?

很顯然,不能,據說,在唐朝李世民之前,皇帝是沒有資格查看史書的,以前,歷史上有一種官員為帝王作《起居錄》,類似於史官寫史書,因為當事人無法查看,其中必然含有編撰者對當事人的主觀感受。

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觸碰政治權力這條紅線,漢朝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網開一面,對付這些言論,誅九族、夷三族是合乎邏輯的。

  • 如果漢朝統治者看過了《史記》,只因劉邦確實卑鄙下流,他們自知理虧,要尊重歷史,所以不好干涉,成立嗎?

不成立。

可以想見,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人們還具有一定的思想自由,知識分子也具有一定的學術自由,《史記》作為這種環境下的產物,司馬遷的思想感情明顯影響到了書中的人物形象。

歷史摻雜了編撰者的主觀感情,對歷史是一場災難,一直到現代,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彷彿成了一本本小說,其中到底含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但一定比我們認為的要多得多。


時光歌者王阿癲


劉季的出身為人有缺陷:

1、遊手好閒。

2、街頭混混。

3、底層官員。

4、嘴炮假話。

5、心胸開闊。

6、喜拉攏人。

7、能屈能伸。

8、無賴本色。

9、丈夫雄心。

9、自知之明。

10、善於用人。

項羽失敗原因很多:

1、太過苛刻而不懂寬容,韓信等人離去。

2、太過自以為是,聽不進去勸諫,范增氣走。

3、人有功而吝惜賞賜,引起他人非議與怨氣。

4、分封功臣極度不公平,埋下覆滅隱患。

5、坑殺秦降卒20萬人,失去信義,人心散了。

6、出爾反爾,殺秦降王子嬰,殺義帝,惹天下人非議。

7、大肆劫掠秦宮室、府庫、劫掠關中,燒秦宮室,掠金帛婦女,大失人望。

8、劫掠金帛女子,不懂與諸侯及手下將領分享。

9、太過自以為是,只信自己手中的武器。

10、太過自大,容易中調虎離山之計,而被半路埋伏偷襲。


用戶1789621402868715


雖然說成王敗寇不假,但項羽在人格魅力上完爆劉邦,哪怕他是一個失敗者,但卻是大丈夫、真漢子,實在難以令人找到槽點去黑,而劉邦則完全相反。

項羽出身名門,身份高貴,項家更是世代公爵,而劉邦說白了不過就是一地痞流氓,整日無所事事混日子罷了。就連起義都是通過斬了條白蛇,編了個故事糊弄大家,也就是古人心思單純,放到現在還不送你去精神病院?

翻開「史記」,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對於楚漢爭霸時期的描述,雖然項羽失敗了,但司馬遷依然是以帝王本紀的規格在寫項羽,敬佩之情躍然紙上。

作為一名統帥,項羽往往身先士卒,勇猛無敵,尤其是在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兩場戰役當中,毫不畏懼人數劣勢,打出了項家軍的氣勢和威風。

反觀劉邦,彭城之戰失敗之後,狼狽逃命,甚至為了馬車的速度能夠跑快一點,還將一雙兒女踹下了車,這可是骨肉至親,有幾個父親能做出這樣冷血無情的事情來?可見此人自私自利之本性。

再一個項羽的戰績是實打實打出來,一生只有一敗,即使敗了也要捨生取義,絕不苟活於世,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就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很難讓人不崇拜,更不可能去黑他。

而劉邦呢,背信棄義,陰險狡詐不說,取得江山靠的也盡是蕭何、張良、韓信這些功臣良將,其本人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戰績。而且得到江山以後,還將韓信、英布這些開國功臣給殺了,狡兔死、走狗烹,實在令人心寒。

再加上歷代文學作品的刻意渲染,更加是導致劉邦遺臭萬年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漢朝的開國皇帝,但世人提起漢朝,只知那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很少有稱頌劉邦的。


輕侃古今


項羽和劉邦是歷史上兩位名垂千古的大人物,最後楚漢之爭劉邦獲得勝利,歷史上的文學作品更偏向於項羽,比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汪遵的“英雄去盡羞容在,看卻江東不得歸。”我認為項羽的歷史評價高於劉邦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戰績方面

項羽雖然最後敗給了劉邦,但項羽之前戰績名震天下。經典案例有鉅鹿之戰,5萬楚軍對陣40萬秦軍。當時楚軍上將軍為宋義,宋義認為可以在秦趙兩敗俱傷之後進軍坐收漁翁之利。故在安陽逗留。項羽痛斥宋義並殺了他,奪兵權成為上將軍。


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縣南的黃河,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鉅鹿。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那一年項羽25歲。


鉅鹿之戰是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而項羽破釜沉舟,在各諸侯軍龜縮於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也讓項羽名望威震諸侯。後人評價“項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斷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


此外還有彭城之戰,當時項羽有3萬兵力擊敗劉邦56萬兵力,在半日內結束戰鬥。此役漢軍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依附於劉邦的諸侯紛紛背漢投楚。項羽則充分表現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更扭轉了項羽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重新佔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


劉邦本人沒有太多軍事才華,更多是知人善用,韓信蕭何都是他的得力干將。劉邦47歲才起義,之前碌碌無聞,當個泗水亭長。

二、個人魅力方面

項羽毫無疑問是更有魅力的那個,項羽少年時力大無窮,能扛千斤鼎。項羽戎馬一生,起兵8年,打了70多場仗,從無敗績!只有最後一場戰敗。以少打多是基本操作,打仗都是正面剛。幾萬人對陣幾十萬人照樣正面A過去。臨死前項羽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依然沒人敢上前取他首級,他最後自殺。後人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也有很多缺點,比如殘暴,沽名釣譽,不善用人等,這種缺點使他形象更加真實,他最後的悲劇收場也賦予他一種悲劇美。


劉邦的典型案例是當時彭城之戰,劉邦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倉皇逃命,替他趕車的人叫夏侯嬰,劉邦為了減輕馬車重量,讓馬車跑快一些,把兩個孩子踢下馬,夏侯嬰不忍,停車把孩子撿起來,劉邦又把孩子踢下馬,反覆幾次。可見劉邦做事不擇手段,雖然為人所不齒,確實成大事的必備條件。


劉邦的優點在於他是個天生的政治天才,無論是鴻門宴之前與項伯的兄事之,還是韓信的假齊王,機敏都是一流水平。劉邦遠比項羽慷慨大方,英布看到劉邦邊洗腳邊接待他就想自殺,回去發現自己的衣待遇和劉邦一模一樣。劉邦重視平民,進入漢中後與民眾約法三章,對民眾徵發不多,還婉拒了 民眾送來的牛羊酒食。


可見項羽的優點更符合我們傳統評價“英雄”的條件,劉邦更多是在政治上有諸多閃光點。所以歷史對項羽評價更高,但劉邦笑到最後。在亂世之中,誰能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循規蹈矩未必會獲得好下場。


毅君聊歷史


這個問題的確是非常爭議的。封建帝國時期老百姓是沒有多少是非觀和話語權的,皇帝輪流座,今年到我家,只是個美好的願景。處於底層除了耕種秋收,養家餬口,對政治永遠都是一種屈從的態度。什麼時候能真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也就劉邦了,流竄於市井大街小巷,結交了三教九流,所以對人情世故比所有人都懂的深刻。相對來說眼界比項羽這個貴族出身都要大一點,貴族不事農更,當然就不知天下百姓所思所想。老百姓只為種地,自然對市井,對政治也是一竅不通。只有劉邦這種出生在百姓階層,卻遊離於市井貴族之間,才能真正知道這世道是多麼的分化不相融。關鍵是這傢伙不是甘心認命之輩,總想著大風起兮雲飛揚的一天。那句話不是說了嗎,成功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劉邦準備了好多年了,四十多歲的一個半大老頭還不死心,就知道劉邦的性格是多麼堅韌。相反項羽呢?家世顯貴,少年得志,一出道就是前忽後擁的,能不驕傲,能不自滿嗎?你試試讓富二代低調,人家會告訴你實力不允許啊!加上沒有受過重大的挫折,不要說什英雄氣,當富二代把所有家產敗光的時候,敢不要臉的活下去,才是英雄。當然封建社會的“宣傳隊”儒家本來也是貴族衍生的,當然不會打自己的臉了,在貴族眼裡所有種地的都是小人,尤其是劉邦還是遊手好閒的小人,怎麼能和我們項大貴族,項大英雄相提並論呢?!要不是他坐著皇帝位很長時間,估計早都把他名字在史書剔除了。還要在野史上踩上兩腳!要不是他手段狠,估計等不到他把皇位傳下去,早掛了。當一個人對付一個集團和勢力的時候,你選擇做羊還是做狼,很清楚明白的擺著!真以為那是什麼東西可以隨手撿的???!人云亦云,除了腦子抽了,還是腦子抽了……。


天空昊主


成王敗寇,雖然在歷史上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也有例外。你比如題主所說的劉邦與項羽,便是很好的一例。

劉邦由於被司馬遷用春秋筆法所描黑,於是便被後人越描越黑。尤其是在哪些讀書人眼裡,劉邦這位不務農事、好酒色,不喜儒生經常將“豎儒”掛在嘴上的狡詐之徒,便成了哪些心中有梗,不吐不快的儒生們攻擊、漫罵的對象,猶如今天的網絡暴力一般。

而反觀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家庭,根正苗紅,愛憎分明。其本人相貌堂堂,英武有力,再加上司馬遷的人為拔高,於是項羽便被塑造成一位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

當然項羽本人也具備古代英雄的一切素質:身高九尺,相貌堂堂,力能扛鼎,有萬夫莫敵的武功;出身高貴,忠於愛情,一出霸王別姬讓多出人潸然淚下,源遠流長。

雖然說項羽身上也有剛愎自用、濫殺無辜、婦人之仁的缺點,但在今人看來反而更真實、更可愛,因而項羽在今人的眼裡遠比僥倖成功的劉邦更讓人喜歡,更符合英雄的標準,更讓人敬仰。

司馬遷的抑劉揚項的春秋筆法,再加上項羽本身的英雄氣概,到了今天人人都可發聲的網絡時代,人們以今人的認識和思維來評判劉邦與項羽,自然是英雄項羽人氣高漲,更符合現代人的價值取向。

實際上這是個值的探討的問題,網絡的興起讓人們懶得思考,人云亦云的事情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透過現象看本質,方城認為劉邦更符合英雄的本心,更應該奪得天下,更值的人們所敬佩。


方城闕


雖然說是成王敗寇,但歷來只要把項羽和劉邦放在一起比較,人們總會更傾心於項羽。劉邦能戰勝項羽,是因為會用人,能隱忍,在“漢初三傑”的幫助下,戰勝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可這種結果並不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劉邦的品行又屢屢遭人質疑。

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為什麼黑劉邦的人總是多過黑項羽的人。

亡秦戰爭中,項羽當先,劉邦作用不夠突出

當初對戰秦軍時,趙王被章邯、王離率軍圍困在鉅鹿。楚王分兵兩路,一路宋義為主帥,項羽為副將馳援鉅鹿。一路劉邦為主將,進軍關中。並承諾,誰先奪取關中,誰就會被封為“關中王”。

為了讓楚軍坐收漁翁之利,宋義遲遲不肯進軍。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破釜沉舟。贏得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俘虜王離,降服章邯,大破秦軍四十萬主力,拉開了秦國滅亡的序幕。

而此刻劉邦卻趁著項羽和秦軍主力作戰之際,率先進入關中。以後世眼光看來,項羽英雄豪氣,在亡秦戰爭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劉邦卻在暗中不斷壯大自己,並沒有做出太多貢獻。

劉邦自身能力不足,個人行為不光彩

劉邦一生最聰明的事情就是啟用了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劉邦才能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從而建立大漢朝。可劉邦個人品行卻遭到了世人的質疑,他做過哪些事呢:

  1. 項羽和劉邦對峙,抓了劉邦父親,並揚言要煮了吃。劉邦竟然說:吃的時候別忘了分我一杯羹。雖說這算是戰略考慮,但也足見劉邦流氓品性。
  2. 建立漢朝後,兔死狗烹。劉邦善用人,但也善妒人,打敗項羽後便著手清除異姓王,鞏固劉姓勢力。一些功臣如韓信、英布等人不是被逼造反,就是被殺。
  3. 劉邦軍事能力不足,自己帶兵攻打匈奴,卻被圍困於白登,最終靠行賄才得以逃脫。有人說他能取能伸,也有人說他沒有項羽的英雄霸氣,為了活命不擇手段。

總之,比起項羽的直爽,劉邦的性格以及個人行為事蹟,缺少了帝王應該有的氣魄和正派。人們更喜歡項羽的英雄氣概。

項羽是悲情式英雄,更符合人們審美預期

項羽前有鉅鹿之戰以少勝多的豪氣,後又烏江自盡的悲情落幕。為人仗義直率,不似劉邦虛偽狡詐,諸多小人行徑。還有“霸王別姬”的美人故事千古流傳。

英雄、美人、悲情,強烈的反差形成了極具衝擊的人格美。千年來,文人墨客不斷渲染,項羽的形象也越來越符合人們的英雄審美意識,劉邦也越來越像個奸詐小人。

換句話說,項羽也是世人的英雄夢,人們期盼豪情,又感嘆悲情,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項羽,每個人周圍又盡是小人。

千百年來,喜歡項羽的人永遠多於喜歡劉邦的人,以前是,今後也一樣。


執古論今


首先,所謂成王敗寇,並不是說成者的王就不會遭人黑。反之,敗者的寇也會有人贊!結果只是評判一個人的一方面考據!

再者,我覺得並不見得黑劉邦的人多。漢高祖劉邦,四十多歲還是一個小小亭長、苟活於亂秦之時!

但因為當時戰亂時期,順應趨勢而成就霸業。

他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知人善用,虛心納諫,能讓其部下充分發揮才能。

與之相反的項羽,個人能力很強,卻是個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一介莽夫!

要說黑劉邦而贊項羽的,要麼就是對歷史缺乏瞭解,要麼就是還在象牙塔裡自我崇拜的小青年!

最後,凡成大事者,必不拘小節。

方法沒有好與壞,只看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安分守己,墨守成規,最終都會讓自己固步自封,原地踏步。

所以有些方式方法,或許打破了常規的思維和一些道德的觀念的約束,故而引得一些黑,這也正常。就好像戰術裡有一句叫兵不厭詐!

能打勝戰才是王道!



銘銘話古今


這都怪司馬遷,《史記》用的是“春秋筆法”,使讀書人易見項羽之勇,而易忽視其惡;易見劉邦流氓習氣、丟盔棄甲之態,而忽視劉邦用人之善、韜略之深、心胸之廣、意志之強。

歸根結底,司馬遷有私心,有怨氣,所謂物不平則鳴。

第一,項羽憑一身之勇,起隴畝之中,三年統帥五諸侯而滅秦國,分裂天下而分諸侯,英雄蓋世。劉邦與項羽相遇而敗多勝少,武功一比而立判高下。中國老百姓崇尚英雄,自然喜歡項羽。

第二,司馬遷把項羽的優點在《項羽本紀》中淋漓盡致地大加張揚,又把劉邦的弱的拿來作陪襯,而顯得項羽更加純真義氣。

第三,項羽罪過十條,寫在高祖本紀,而常被讀者忽視或淡化:負約罪其一,殺卿冠軍而自尊罪其二,劫諸侯兵入關罪其三,焚秦宮室而掘始皇帝陵罪其四,殺子嬰罪其五,坑降兵20萬罪其六,分封而亂天下罪其七,出逐義帝罪其八,弒義帝於江南罪其九,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大逆不道罪其十。

第四,劉邦是大戰略家,項羽是戰術家,戰略失誤,戰術可逞一時之能,終究必敗。

第五,劉邦善於統帥將領,善於用謀士。論將,有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韓王信、周勃、樊噲;謀士有蕭何、張良、陳平、曹參。項羽只有亞父範曾一個還用不好。

第六,項羽剛愎自用,逞匹夫之勇,不施仁義,眾叛親離,死無葬生之地。


張鐵軍158


人的一生就是奮鬥的一生,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但是,上山的路是那麼的狹窄,因此,很多人倒在了半山腰,無法一覽眾山小。但是,對於這些失敗的人,歷史並不能掩蓋他們曾經做出的努力,所以,成敗固然重要,不過,我們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

劉邦是英雄嗎?當然是,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當人們談論這個英雄時,總結他的一生總是“鄉村無賴漢,厚黑成帝王。”因為他對待功臣的態度和自身的一些令人詬病的地方,後世之人對他評價總是帶著那麼一點貶義的味道。

其實,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今天的人們,也會在茶餘飯後討論一些朋友同事,往往因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各人素質也參差不齊,往往教育程度低的說話做事會有些偏差因而被一些人鄙視這也是一種慣例吧。因為劉邦並沒有受過什麼正經的教育,拋開皇帝的稱號,他實際上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混混兒,所以,他粗鄙,好色,滑頭,甚至於有些無恥。因為他的這些缺點,所以劉邦的歷史形象就大打折扣。

同樣的,項羽是英雄嗎?答案是肯定的,秦朝末年,項羽叔侄揭竿而起,帶領八千子弟兵溯江而上,反抗暴秦,拯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只是,他遭遇了更適合那個時代的劉邦,曾經的榮光在垓下之圍中灰飛煙滅,最終自刎身亡,不亦悲乎。

在評論這兩個人物時,我們不能僅僅以成敗去討論他們,而是他們一生的是非功過,才是對歷史最大的尊敬,也是對兩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那麼,為什麼今天的人們更多的喜歡項羽,對劉邦則有些不感冒呢?

一.我們都有同情心

在我們走在路上時,如果碰到乞丐和遇到困難的人時,我們總會停下腳步,從口袋裡掏出零錢,或者詢問情況,看看能否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因為,我們都有七情六慾,也都有惻隱之心,面對比自己差的人時,我們總會伸出援手。

劉邦與項羽就是如此,劉邦嘛,坐擁天下,妻妾成群,我們對他更多的是羨慕,而項羽呢,這個力拔山河的西楚霸王面對四面楚歌,也悲情的喊道:“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言。面對給自己提供一條生路的烏江亭長,他毅然赴死,不願苟且偷生。他的這些故事是那麼的悲壯,即使他最終失敗也讓人猶然生出一股敬意。

其實,不光是今人,唐宋時期的詩詞大家面對這兩人時也和我們一樣的選擇,所以才有了杜牧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還有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因為,我們都是富有同情心的人啊!

二.我們沒有切身體會

今天的人們對劉邦嗤之以鼻,對項羽則比較崇拜,除了我們富有同情心外,還有一點是對於項羽的所作所為,我們沒有親身經歷啊!

為什麼我們討厭劉邦呢?因為他是混混兒啊!在起義之前,他只不過是個沛縣的二流子,古時候有混混兒,今天同樣有,每個地方總有這樣的人,我們或多或少也都會遇到。對於混混兒,我想,所有人的印象都不會太好吧,每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欺軟怕硬,擾亂社會治安,今天的切身體會讓我們知道了劉邦曾經的為人,對他評價自然不會太高。

反觀項羽,可以說是戰神級別的人物,破釜沉舟,幾萬楚軍可以擊潰章邯二十萬精銳,彭城之戰,三萬子弟兵拿下劉邦五十六萬部隊,這是何等的雄邁,以至於我們都曾夢想成為項羽一樣的男子漢。只是,我們不瞭解的是,項羽的殘忍,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無數瑰寶付之一炬,活埋二十萬秦國士兵,面對齊國百姓,更是拿下一座城市就選擇屠城,以至於哀鴻遍野,百姓流離失所,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經歷過是無法想象那種痛苦的。易子而食,遍地白骨,這我們是知道的,那只是書上的字而已,當我們真正體驗過,可能我們的想法就會改變吧!

三.史學家的個人情感

由於年代久遠,所以,我們所瞭解的過去只能通過前人所寫的史書來了解過去,像劉邦和項羽,更多的是通過太史公所寫《史記》中的《高祖本紀》《項羽本紀》來了解。但是,史書畢竟也是人寫的啊!既然是人寫的,總不免摻雜進作者的個人情感在裡面。像我們在高中語文課本曾經學過的《垓下之圍》裡,項羽即使窮途末路也不改英雄本色,帶領二十八騎衝出重圍,司馬遷對項羽也是頗為崇敬的,所以,他選擇“本紀”作為對項羽的描寫(本紀是專門用來寫帝王的)足見太史公對於項羽的偏愛。

像太史公這樣秉筆直書的史學家在寫書時都有所偏愛,更不要說其他史學家了,像之後的《三國演義》,很多小孩聽到劉備打敗仗就嚎啕大哭,聽到曹操打敗仗卻歡呼雀躍,是一個道理的。

綜上所述,劉邦和項羽之間總有一個失敗者,但是,這並不能抹去他們英雄的身份,只是在後世流傳中,因為種種原因而對兩人褒貶不一。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