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酒:你知道麼?“醫”字裡面藏著酒


中醫和酒:你知道麼?“醫”字裡面藏著酒

我國是酒的故鄉,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飲酒的記載。酒與飲酒,早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酒文化與中國傳統醫學更是有著長遠而密切的聯繫。

酒與醫素有不解之緣,古人創造“醫”字,最早為“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釋該字曰:“毉,治病工也。從毉從酉。毉,惡姿也;毉之性然,得酒而使,故從酉。王育:一曰毉,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毉酒。古者巫彭初作毉。”

可見,上古的巫醫們在治病時已經知道藉助酒力,使藥物取得成效,並從中產生了“醫源於酒”的認識。

酒有多種,然其功效大都為“通血脈,溫腸胃,御風寒”。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溫能祛寒,辛能發散,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蠲痺散結、溫陽祛寒;又因酒多為穀物釀造,味甘能補,故還可補益腸胃。


中醫和酒:你知道麼?“醫”字裡面藏著酒

此外,《博物志》記載:“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可見酒還能殺蟲驅邪、辟惡逐穢。

醫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藥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之性。《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對於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物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另一方面是說,酒可以提高其它藥物的效果。

酒的發散之性可以幫助藥力外達於表,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得到較好的發揮,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其次,酒有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中藥的多種成分都能夠溶解於酒精之中,許多藥物的有效成分都可藉助於酒的這一特性提取出來。此外,酒精還有防腐作用,能保存數月甚至數年時間而不變質。

古人不僅常用酒來服藥,更是將各種中藥與酒一起經過浸泡或煎煮製成酒劑,以藥之功,借酒之力,既可治療又可預防疾病,由此發展出我國獨特的一個重要劑型――藥酒。藥酒的發明,是醫療史上的一大進步。


中醫和酒:你知道麼?“醫”字裡面藏著酒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我國現存可見最早的藥酒記載,全書283方中用酒就有40方之多,只是其所記載的藥酒,並沒有具體的方名。

最早的藥酒命名,現見於《黃帝內經》。全書共記載13首藥方,其中有用雞矢和米酒製成的“雞矢醴”,和用左角發和美酒製成的“左角發酒”。以單味藥或一方中主藥的藥名作為藥酒名稱,成為後世藥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內經》中還有大量關於藥酒的論述,如:《素問•湯液醪醴論》:“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素問•血氣形態篇》曰:“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素問•玉版論要篇》載:“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之主治,二十一日已;見其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採用煎煮法和浸漬法制備藥酒大致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曾有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

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

東漢醫家張仲景的名著《金匱要略》中,就有多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

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後供飲用,以治療婦人腹中刺痛。


中醫和酒:你知道麼?“醫”字裡面藏著酒

唐宋時期,藥酒療法到達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載藥酒應用範圍已涉及內、外、婦、五官諸科。《千金要方》卷七列有“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列有“諸酒”專節。

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官修的方劑鉅著《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達六處之多。用藥味數較多的複方藥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是當時的顯著特點。

元明清時期,藥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價值。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25條下,設有“附諸藥酒方”的專目,列有69種不同功效的藥酒。繆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對藥酒的製作和服用方法有詳細的論述。

此外,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清代吳謙等人的《醫宗金鑑》、汪昂的《醫方集解》、程鍾齡的《醫學心悟》等書,均收錄有多種藥酒方,藥酒到此時已發展的較為完整。


中醫和酒:你知道麼?“醫”字裡面藏著酒

酒之所以受到古代醫家的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飲酒具有養生保健作用。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厚,講究飲酒方式便是其特點之一。飲酒方式得當,才會有益於養生;方式不當,“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損軀命”。

元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又說“飲冷酒成手戰”,說明酒在不冷不熱時喝才是適宜的。

《呂氏春秋•盡數篇》說:“凡養生,莫若知本……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清代朱彝尊撰寫的《食憲鴻秘》提出,“飲酒不宜氣粗及速,粗速傷肺。肺為五臟華蓋,尤不可傷。且粗速無品”。這是講飲酒應慢,不可速飲豪飲。

《養生要集》中有這樣一段話:“酒能益人,亦能損人。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可見飲酒需適度,無太過,亦無不及。太過傷損身體,不及等於無飲,起不到養生作用。

酒在中醫治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酒本身是藥食兩得之品,很多藥物因酒制而直達病所,提高療效,藥酒更是病人樂於接受的一種治療形式。我們應積極發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獻中的相關內容,更好地繼承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