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也不用期待國內舞綜還有風暴

舞蹈風暴 | 不要相信也不用期待國內舞綜還有風暴

之前,給朋友推薦《聲入人心》,被一秒拉黑——不是拉黑我,是拉黑節目。

是的,我一個音樂盲,給德奧音樂劇資深粉推薦國內鮮肉可餐的聲樂綜藝,本來就是風險很大的舉動。更何況節目全男聲(生),性別先垮塌一半,就足以讓她大怒——這不是說她是女權主義者,但節目給她“鮮肉卷現賣”的感覺也不冤枉。

不過,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兩季照單全收。第一季看好蔡程昱,第二季喜歡董攀,不過也就是看完就完事兒,連一丁點兒搜更多信息八卦的衝動都沒有。

然後,《舞蹈風暴》來了,我就不敢再推薦,只在朋友圈裡回覆她“和《聲入人心》不一樣啊,至少性別翻了一番呢”,她還在認真回覆我“技術云云”。

連續看了已播出的三期,所幸我是真心喜歡舞蹈的,慘也慘在真心上了——看《聲入人心》的閒散心都沒了。最鬧心是,能否讓現場觀眾“推推推”的聲音消失一下,多給舞蹈作品一些時間呢?

<strong>

這節目搞出一個新賣點:360度無死角地抓取整段舞蹈中最炫舞姿的時刻,定格,名為“風暴時刻”,然後好幾百度地轉給觀眾看。

據說有128臺攝像機圍城一圈,想一想就夠可怕的。

年輕的戲曲演員最怕的就是面對面的考核:老師和前輩坐在桌子後邊,演員在臺毯上面對老師不過三米,然後開始表演,唱唸做打一番下來,一半的汗都是給嚇出來的。戲曲圈給這種考核形式起了個名字叫“對面審賊”,像戲曲的美一樣極致的名字,只是這個四個字就先打消了你一大半的自信吧?

360度地拍攝你,演員都不敢想這個眼睛叢生的舞臺那?

其實,定格,或者說時空凝結,不算新技術手段。舞臺藝術的攝影不就是抓住精彩一刻麼?但是,總覺得風暴時刻和攝影所展示的藝術之美差一些,哪怕它給予了多維度審視的便利。

我覺得彆扭的原因之一是技術抽離。技術,在練功的時候是可以單練,但在表演的時候不能抽離出來欣賞。風暴時刻太精華,缺乏舞蹈生命鮮活的感覺。吃鮮辣椒和鮮芥末與辣椒油、芥末油完全不同的感受。戲曲如是,舞蹈亦如是。

舞臺藝術需要經得起多角度審視的造型美,舞蹈對這方面的追求應是更甚。因為舞蹈是純粹用身體說話,所有的感情都要靠身體的動與靜來描寫、傳達。技術之於舞蹈如唇舌之於話語般重要,所以對技術的完美要求,多高都不為過。但是,舞蹈、哪怕是舞綜,都不是考試,繃腳背、吸翻、踹燕、大跳……都需要以時間的流動、融入特定的情景方為最佳欣賞情景,而非定格、凝固。

原因之二,有揚長之便捷功效便不能掩蓋其儘可曝短之能事。儘管很多舞者的技術非常好——中國不缺乏技術好的舞者,可見他們練得多辛苦,較之戲曲,感覺年輕的舞蹈演員練功更勤奮——但是,有的風暴時刻並非揚長,而是曝短。芭蕾舞、中國舞、現代舞的舞者,從小經過專業的訓練,只要功夫練到了,他們的從手指尖到腳趾頭的技術應該經得起定格的審視。但不是所有舞種的舞者都有這麼硬的基功,定格可能真的如風暴,吹得他們站立不穩,搖搖欲墜。

另外,群舞的短板也很容易在風暴時刻暴露,或某一個體,或某一技術動作都可能拉低整個舞蹈的品質。

不過,雖然我認為舞蹈是怎麼追求技術都不為過的舞臺藝術,但是,也不是隻要技術好就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就能打動人的。恰當與遊刃有餘,才有欣賞的餘地,炫技、吃力、讓觀者擔心的技術,不用也罷。

<strong>

太刻板了。

沈偉是負責專業的;

沈培藝是負責專業與情懷的;

揚揚是負責把握節奏與鼓勵舞者的;

劉憲華與彭昱暢是負責推杆的。

四個座位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向前推進。看著挺省心,因為你知道他們要幹嘛,該幹嘛,要說什麼。但是,劉憲華想和沈偉說話,那基本上是自找沒趣,他自己都覺得尷尬吧;彭昱暢連推杆都要看看劉憲華的眼神,非要把兩人審美綁在一起麼?倒是,觀眾“推推推”地勇於爆發推杆的權力慾不斷地攪亂現場視聽,戲多得喲。

設一個流量嘉賓席的做法,也無所謂,尤其是傻萌傻萌的彭昱暢,還可以看,至少還有三個席位可以專業一些。然而,揚揚真是個愛舞者、捧舞者、激勵舞者的好手,她現在只缺現場淒厲的尖叫了。

嘉賓是尺度不一的推杆手,這也不用太在意。比較正常的思維就是,對越優秀者要求越高,是政治正確。但對流量藝人放水,既沒勁,又缺乏對同臺舞者的尊重。

如此,評委之間的關係“淡薄”得很。顯然,專業,既不是評委的統一尺度,也不是綜藝需要的標準。而我又是個喜歡看專業點評的觀眾,所以就只期待不說話時候特別像李玉剛的沈偉老師,哪怕他太客氣了,也不輸出什麼尖銳的點評,但大都也要點到了舞者的痛處。

不過,這也比看金星懟方俊的嘉賓陣容要清淨一些,嘉賓戲太多太尬是國內綜藝的通病。無論是假戲真做還是情到深處自然流露,嘉賓鬧騰得太厲害,都有傷舞臺藝術質量的光彩。期待已久的沈偉出現了,但我想看的是沈偉與金星挨著坐在嘉賓席上,各自點評或者交流、交鋒起來,將會是怎樣的一場戲呢?

<strong>

舞者大多數都是好的,李響、蘇海陸、張翰,魏伸洲、劉迦、胡沈員、黃深迪,大朱……但也無驚豔,沒有一個小Billy在海選SOLO一樣的閃光舞者。其中,論舞蹈作品,唯一動人的是胡沈員吧。可能那些水平已經是極好的,在我看來舞者就應該達到這樣的水準——實在是太苛刻了。

各舞種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我最期待的是現代舞與現代芭蕾。

節目給舞者舞蹈表演的時間太少了,勉強都佔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嘉賓點評,三分之一是何老師和舞者們在後臺的採訪、聊天、觀看其他舞者表演。就是這不足三分之一的表演時間內,還切入了現場觀眾的叫喊、鼓掌,後臺舞者的感受、點評、感嘆等——就是不想讓電視觀眾好好地把一個舞蹈作品完整地欣賞一遍。

我能容忍流量的存在,但和專業舞者放在一起的時候,不要降低專業標準,剪輯播放的時候不要給予特殊的厚愛。失卻公平的舞綜,是對專業選手的霸凌。更何況,這個節目貌似打著“專業”高端的口號來的。

那麼,前三期,存在已小有名氣的藝人連演帶說好幾分鐘,而四杆通過的舞者連表演都沒播放的情況。

顏值毫無疑問是舞蹈之美的加分項,但是顏值並不是舞蹈感動人的必要條件,也無論是技術還是情感的動人。有流量能帶來收視率也是不可逆轉的現實,捧有利益關係的藝人也就罷了,但是,給舞者以同等的出鏡機會是節目組應有的道德。

總之,國內舞綜至今沒有超越《SYTYCD》,除了舞者的基功,無論製作、嘉賓、編舞……說到編舞,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稍微把節目攏到不失人心的倒是成了精一般的何老師,無論旁白,還是後臺的融入、看節目的動情,不怕年邁地暴露皺紋,脫口而出的年齡……還有他的襯衫,都挺好的。

所以,凝結某一時刻作為“風暴時刻”的舞蹈綜藝節目是帶不來風暴的。儘管是否能為舞蹈帶來風暴,不是一個節目可以承擔的,但是用一支支動人心魄的舞蹈作品去真正打動人,大概不會是歧途。

期待後邊有更好的舞蹈作品出現吧。

另外,儘管吐槽《聲入人心》和《舞蹈風暴》,但是,看後愈發覺得戲曲節目LOW到深不可測的谷底確實是事實。

你說,這是為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