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不談戀愛好多年


我是迷蝶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希特勒來說,摧毀蘇聯可以算是一個終極目標。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令世界目瞪口呆。

然而在條約簽訂的前幾天,希特勒告訴瑞士駐國聯代表伯克哈特,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反對蘇聯。如果西方領袖太過愚蠢或者太過盲目而看不出來的話,那麼我將被迫先跟蘇聯人妥協以擊敗西方,然後,我將使用所有能夠支配的力量轉過身來對付蘇聯”。

在更早的時候,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那時候希特勒剛剛出道,他就在鼓吹要摧毀蘇聯。

希特勒的這個信念來源主要基於三個因素:“生存空間”、反猶主義以及反布爾什維克。

一、“生存空間”

19世紀末,帝國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都主張擴張領土,以支撐不斷增長的人口。而人口增長又對超級大國的國家實力起到關鍵作用。也就是說強大的國家必須要奪取所謂的“生存空間”。

德國作為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邊界早已固定,其領土無法支撐必要的人口增長。因此,德國對擁有龐大殖民地的英法非常羨慕嫉妒恨。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說就是這種矛盾的產物。

德國雖然在一戰遭遇慘敗,但很多人,包括希特勒,依然執著於“生存空間”理論。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東方,也就是東歐。

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德國曾經佔領了大片東歐領土。1918年的《佈列斯特和約》規定,波蘭、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白羅斯、烏克蘭都屬於德國勢力範圍。

希特勒對《佈列斯特和約》高度讚揚,稱其為德國人民的生存空間提供了必需的土地。

一戰之後的《凡爾賽和約》,基本上終結了德國向海外擴張的可能,向東擴張,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明確說明:“我們要繼承和發揚600年前的偉大運動,停止德國向西和向南的擴張,而是將目光盯緊東方的土地,主要是蘇聯和其邊界附庸國的領土。”

希特勒的這種偏執一直到他自殺都沒有改變。

二、反猶主義

19世紀末,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種族主義應運而生。他們認為,強者才有生存的權利,弱者只能躲在牆角瑟瑟發抖,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民族天生就該征服弱小民族。

這種思想在當時很有市場,即使是現在依然有人奉行這套思想。

希特勒是個徹底的種族主義者,他鼓吹德意志民族的優越性,極力貶低猶太人。當然了,反猶在當時整個歐洲都是一種政治正確,只是希特勒表現得更加激烈。

在希特勒眼中,蘇聯就是一個猶太人政權,因此德國必須結束猶太人在俄國的統治。

希特勒在一篇文稿中寫道:“數百年來,俄國從上層的德意志精英分子中吸取養料。今天、德意志影響下的俄羅斯文化幾乎完全滅亡了,它被猶太人所取代。俄羅斯不再是一個健康的組織,而是腐敗的溫床。東方的帝國即將隕落。終結蘇聯的猶太人統治同時也意味著俄羅斯作為國家的終結。”

其實希特勒不光認為蘇聯是猶太人政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還把美國當做猶太人控制下的“邪惡政權”。

三、反布爾什維克

希特勒的反布爾什維克立場基本上沒有疑問。

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多德國人就認為德國的失敗,是因為布爾什維克在背後“捅刀子”。

實際上他們把因果關係弄顛倒了。其實是因為戰爭的失敗才催生了德國的布爾什維克起義。不過對於很多類似希特勒這樣的狂熱分子來說,因果關係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得有人背鍋。

對德國民眾來說,讓布爾什維克背鍋,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因此,德國民眾整體上是憎惡布爾什維克主義的。

只不過在20年代,由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還是和蘇聯發展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德國國防軍也因此得以秘密重整軍備。

30年代,德國陷入了大蕭條,納粹因此迅速崛起。希特勒上臺的最初幾年,由於需要先解決國內的危機,反布爾什維克主義還不佔主導地位。

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希特勒的反布爾什維克立場再次亮起。他獨自決定向佛朗哥叛軍提供軍事援助。

當年德國開始了四年工業計劃,希特勒在備忘錄中宣稱,“與蘇聯的最終決裂不可避免”。

1937年的一次秘密會議上,希特勒將戰爭提上日程,聲稱“共產主義是我們未來終將面臨的大敵”。

可以肯定的說,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戰略目標就是為了摧毀蘇聯,控制東歐,然後憑藉東歐豐富的資源和美英爭奪全球霸權。只不過希特勒將反布爾什維克和反猶太主義和生存空間理論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更能說服德國民眾,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迷蝶夢文史社


1941年6月22日,德國數百萬大軍突然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德國閃擊蘇聯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在剛剛滅亡法國不足一年,空襲英國的海獅計劃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為什麼德國會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巴巴羅薩計劃

第一,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試圖將德國塑造為歐洲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而顯然,近在咫尺,卻實行共產主義的蘇聯成為資本主義的最大敵人。想成為老大,自然要付出,為了獲取足夠的威信,也為了自己的權威不受質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幹掉蘇聯自然是最有力的證明。

希特勒

第二,現實利益的考量。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叫囂著拓展生存空間,“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奪取每天的麵包和牛奶。”這是希特勒煽動德國民眾狂熱的最著名說辭。

而德國作為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雖然科技和工業十分發達,但受限於惡劣的戰略地位和英法等老牌列強的打壓,一直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德國境內的資源,尤其是石油,遠無法滿足德國經濟的發展需求。

巔峰時期的德國

因此,無論是德國領導人還是普通民眾,一直迫切希望德國能夠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二戰時德國的侵略擴張,也受到了德國民眾的普遍支持。

但是,雖然希特勒上臺以來,先後將北歐、法國、東歐等地納入了統治範圍,但是這些地方人煙稠密,資源也算不上豐富,尤其是戰爭機器最需要的石油,依然匱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資源極度豐富的蘇聯就成為德國拓展的最理想之地。

第三,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必然選擇。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中,就將蘇聯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劃定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看來,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應該被殺害、驅逐和奴役。

希特勒《我的奮鬥》

因此,在這種這種指導思想之下,從剛開始,納粹德國對蘇聯抱以強烈的敵意。而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將矛頭指向蘇聯,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第四,蘇德必有一戰,即使納粹德國沒有進攻蘇聯,蘇聯在準備充分之後,也不會放過德國。其實在二戰之前,蘇聯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好,俄羅斯人的貪婪也舉世聞名。

蘇聯

雖然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他們也一直試圖恢復沙俄曾經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德兩國共同瓜分波蘭,就是最好的明證。

瓜分波蘭以後,兩個大國領土直接接壤,這也意味著兩國再無緩衝之地。因此,兩國爆發戰爭將是遲早的事情,這一點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S大林都心知肚明。只不過希特勒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第五,希特勒對於德國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也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戰鬥意志和惡劣的氣候。自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的閃擊戰就震驚了全世界,德國軍隊也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短短半年時間,德國先後橫掃了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等大半個歐洲。

德國軍隊

在德國軍隊樂觀的估計裡,進攻蘇聯也是一場閃擊戰,他們計劃短時間內就消滅蘇聯軍隊主力,逼迫蘇聯投降。而蘇聯在此之前的表現,也印證了德國的觀點。由於大清洗對於蘇聯軍隊的嚴重破壞和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糟糕的表現,都使希特勒和德國樂觀的相信,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當然,蘇德戰場最終的結果證明納粹德國和希特勒顯然是錯誤的。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雖然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但蘇聯並沒有被一擊倒下,反而憑藉無與倫比的縱深和動員能力,堅持和德國戰鬥。

堅韌的蘇聯軍隊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惡劣天氣也成為蘇聯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國捐棄前嫌,對蘇聯進行大力支援,最終使德國軍隊陷入了蘇德戰場的泥潭,並導致了納粹德國的最終失敗。


鳶飛九天2018


1941年,隨著希特勒的一聲令下,納粹德國數百萬的部隊分為三個主要裝甲集團軍跨過蘇德邊境執行“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開始了4年殘酷的蘇德戰爭。也許你會問納粹德國明明在此之前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為什麼不進攻這個看起來比較弱一點的英國呢?那麼我會告訴你,如果納粹德國真的放棄進攻蘇聯而去越過“英吉利”海峽發動登陸戰爭是愚蠢的。先不要急著反駁,聽我如下分析:

一:希特勒需要鉅額的資源養活他龐大的軍隊。



在入侵蘇聯的時候希特勒調動了多達190個師共有550萬人,光是養活這些軍人就是一件令人頭疼的難事。而這些軍隊還有4900架的飛機、3700輛坦克和47000門各式大炮,這些鋼鐵巨獸喝的是德國稀缺的石油,用的是考驗德國綜合實力的優質鋼鐵。這還只是參加入侵蘇聯的軍隊。德國在歐洲各地區還有不少的駐軍,在非洲還有龐大的裝甲集群。納粹如此需要資源,但是歐洲大陸的產量又不足以滿足需求,希特勒需要找一個合適的入侵對象,一個可以提供資源消耗的國家。

二:蘇聯豐富的資源。



蘇聯通過工業計劃的順利實施,國內的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蘇聯境內有著豐富的油氣儲量、烏克蘭地區盛產優質的糧食,各種煤礦、鐵礦數不勝數。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儼然是德國最大的出口國。希特勒為了要實現自己統治世界的目標,首要任務必須是促進自己部隊的發展,為部隊提供充足的資源。蘇聯,是希特勒的最佳目標。

三:蘇聯地勢平坦,與德國接壤,利於裝甲部隊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納粹德國便是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裝甲部隊在歐洲平原上馳騁縱橫,用“閃電戰”吞併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蘇聯與歐洲的地形相似,平原、草原地區佔了蘇聯國土的大部分面積。這樣子的國土分佈非常有利於希特勒裝甲部隊的行動。事實也是如此,在蘇德戰爭前期,納粹德國的軍隊所向披靡,蘇聯根本無力招架。況且蘇聯還和德國接壤,無論是步兵還是裝甲部隊都免去了越洋登陸或者空降的麻煩。

四:希特勒錯誤估計了蘇聯的實力。



蘇聯在1941年之前綜合國力雖然有所提高,卻還沒有達到希特勒眼中一個強大對手的要求。斯大林在希特勒眼中是愚蠢的。在希特勒收攏部隊,徵召優秀將領的時候,斯大林卻在屠戮自己優秀的戰地指揮官。在蘇芬戰爭期間,蘇聯愚蠢的戰術將戰爭越打越向失敗的邊緣靠近,更使希特勒覺得蘇聯徒有其表,不過如此。



在這種種的原因之下,希特勒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蘇德戰爭的前期也如希特勒所想象的那般發展。可戰事愈加膠著,希特勒的錯誤就愈加明顯,蘇聯是強大的國家,源源不斷地部隊、源源不斷地武器從後方輸出到前方。戰爭的最後無疑是蘇聯取得了勝利,蘇聯的勝利也是全世界正義善良的人們的勝利。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大舉入侵蘇聯。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德國在沒有搞定英國的情況下進攻蘇聯本身是一件很冒險的決定,意味著不可避免的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而蘇聯(斯大林)應該就是這麼認為的,因此出現了戰略上的輕視和重大失誤。

在當時,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那蘇聯毫無疑問會成為除美國外最大的戰爭受益者。因為德國會幫助蘇聯清除掉大部分的競爭對手,這對於當時蘇聯未來可能的擴張將會非常有利(這又是為什麼蘇聯在正式戰爭爆發前為德國提供支持的原因)。如果這樣,那麼蘇聯和德國未來將不可避免的成為競爭對手。所以,希特勒要先下手為強。

德軍在西歐的突出表現給了希特勒自信,同時蘇軍在蘇芬戰爭時的表現同樣給了希特勒可以速戰速決的幻想。

在戰爭前期,德軍佔據主動。但一系列的指揮和政策失誤以及國際的援助為蘇軍提供了翻盤的機會,最終掀翻了納粹第三帝國。

如果德國當時在蘇聯的德軍佔領區政策靈活一點,號召當地人反對斯大林暴政並建立偽政權(烏克蘭當時最可行),那麼蘇軍的反攻將會非常困難。

如果德軍真的拿下了蘇聯,那麼希特勒真的就完成了其建立帝國的夢想,德國將會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盤踞歐洲世界大國。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紅場閱兵

執著的文科生


每當有人提到二戰戰局時,總是會好奇為什麼希特勒一定要向東進攻蘇聯呢?

實際上,希特勒進攻蘇聯是多種信息錯誤綜合在一起導致的戰略誤判,這場戰略誤判最終導致了納粹的滅亡。

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

蘇芬戰爭的發生,讓希特勒開始嚴重誤判蘇聯的實力。

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蘇聯損失慘重,戰場傷亡達百萬以上。

在這場戰爭中,蘇軍的裝備落後,戰鬥力低下,跟德國軍隊就簡直就不是一個檔次。由於蘇聯內鬥不斷,大清洗使很多蘇軍優秀指揮官死於非命,指揮官後繼無人。蘇軍落後的指揮水平讓蘇軍甚至讓芬蘭軍隊成建制的消滅掉。


蘇芬戰爭中,狡猾的希特勒為摸清蘇聯軍隊的底細,向當時的蘇軍派遣了觀察員,觀察員異口同聲說這支部隊糟透了,不堪一擊。

希特勒認為,如此虛弱的蘇軍,自然不是德軍的對手,更加堅決了進攻蘇聯的決心。

高估德國實力

西線速勝法國,讓希特勒和納粹統帥部信心滿滿。

法國軍隊在歐洲可謂是數一數二,在一戰時曾打敗過德國軍隊。可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讓德軍不到一個月時間徹底摧毀,打敗蘇聯更是輕而易舉。


而且希特勒自從發動戰爭後,靠著自己的賭徒性格和軍事才華,發動閃擊戰從來沒有失手過,他認為對蘇聯的進攻也一定會馬到成功。

過於自信讓希特勒喪失了對戰場的合理判斷。典型的例子是,他居然沒有做將戰爭進行到冬天的準備。德國進攻前,蘇聯認為德軍如果要進攻蘇聯一定要大量製作羊毛大衣,可歐洲羊毛市場始終平穩,所以蘇聯認為德國沒有準備好進攻蘇聯——誰也沒想到希特勒這個瘋子居然沒準備把戰爭進行到冬天!

蘇聯的資源對德國的誘惑力太大

德國是個小國,雖然它很強大,卻依然是個小國。但德國缺的,蘇聯都有。

蘇聯的北高加索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烏克蘭地區有一望無際的大糧倉,頓巴斯地區煤炭儲量巨大,蘇聯的鎳、銅、鐵、金剛石儲量驚人。蘇聯的森林資源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水資源也是數一數二。


拿下蘇聯,就等於擁有了相當於整個西歐的資源,德國再不用擔心沒有鋼鐵去製造武器,不用擔心飛機、坦克、汽車和艦艇沒有燃油。

希特勒想要的是征服世界,但征服世界僅憑西歐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希特勒需要一個像蘇聯一樣體量的超級殖民地。

意識形態的衝突

希特勒看來,德國對英法等國只是利益上的衝突,沒有意識形態的衝突。而跟蘇聯卻是永遠的死敵。

希特勒希特勒仇視猶太人,對猶太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因為共產主義理論的締造者馬克思是猶太人,希特勒更把共產主義看做洪水猛獸語。

在希特勒看來,蘇聯和德國是水火不容的敵人,因為意識形態決定了德國和蘇聯無法並存。


雖然跟蘇聯簽訂有互不侵犯條約,但他長期以來對斯大林的觀察得出結論,覺得斯大林和自己一樣,也是個為了利益可以背信棄義的人。 還有一點,在希特勒看來,從沙皇俄國到斯大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侵略成性,貪得無厭。今天你不打他,明天他也會打你。

戈培爾曾經不止一次對希特勒說“蘇德必有一戰”。所以應該趁著蘇聯羽翼未豐,早點消除這個心腹大患。

希特勒掌握的情報表明,英國正在頻繁和斯大林接觸,試圖說服蘇聯加入英法陣營對德國宣戰。蘇德翻臉是遲早的事,而目前蘇聯人還在猶豫觀望,正好出其不意,一舉拿下蘇聯。蘇聯一旦主動向德國開戰,德國就會腹背受敵,不得不同時兩線作戰,陷入被動。


另外,如果能征服蘇聯,就等於為日本消除了一大隱患,讓日本人騰出手來牽制美國,讓美國參戰歐洲的可能性降低,這樣德國就能在短期內打敗英國,征服歐洲指日可待。 所以,在1941年夏天,德國起對蘇聯的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希特勒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蘇聯會如此堅強,斯大林會如此的堅定。不知道在1945年4月30日他在地堡裡絕望的自殺時,會不會想起1941年他命令德軍全面進攻的那個早晨。


小約翰


很多人把德國進攻蘇聯,日本進攻美國看成是二戰的轉折點,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日本不進攻美國的話,那麼美蘇這兩個國家都不會加入二戰。

但是歷史真的會這麼發展下去嗎?很顯然不會,不管是蘇聯還是美國其實都是想加入戰爭的,關鍵就是一個時機的問題,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其實都沒有選擇,是蘇聯逼著德國出手,美國逼著日本出手。

今天來說德國不得不進攻蘇聯的原因。

首先就是希特勒的種族論,其實在希特勒的心理只有日耳曼人才是最優越的,所有的其他種族都是低等的,而且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夢想,也不會坐視在自己的東邊還有蘇聯這麼一個強大的國家,希特勒想征服歐洲,稱霸世界,當時來說整個歐洲只有蘇聯這一個對手了,法國已經投降了,英國也是被打的苟延殘喘了。這個時候自然就只剩下蘇聯了。

其次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的話,那麼就只有下臺這一條路等著他了,德國的經濟就是靠戰爭來支持的,一旦戰爭停止,首先德國的經濟就要崩潰了,而希特勒上臺的原因也就是鼓吹戰爭論,在一戰的時候德國也是遭受了巨大的屈辱,這個也是希特勒上臺的原因,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是佔領了大部分的西歐地區,只能考慮向東歐進攻了,那麼自然就要和蘇聯交戰了。

然後就是蘇聯的資源,烏克蘭是整個歐洲的大糧倉,高加索地區又有豐富的石油,這些都是德國急需的。

當時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又進行了大清洗運動,造成了130萬人被捕,70萬人被處決,更有元帥,集團軍的幹部等等很多都被清洗了,而補上來的都是一些沒有經驗的,這個時候在外界看來不是進攻蘇聯最好的時機嗎?

其實在二戰的時候蘇聯和德國的本質是一樣的,當時德國在進攻西歐的時候,蘇聯為了避免戰爭還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時候德國加緊進攻西歐各國,再看看蘇聯呢?也是加緊進攻東歐各國,與德國瓜分了波蘭,強行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併入蘇聯,蘇聯之後又進攻芬蘭,導致了很多國家都加入了軸心國。這個時候蘇聯已經是差不多佔領了整個東歐地區,對於德國來說蘇聯就是最大的威脅,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遲早也會進攻德國的,所以蘇聯沒有給希特勒選擇的餘地。只能是先下手為強,以戰養戰。


中國歷史研究所


希特勒為何剛打下法國,就迫不及待進攻蘇聯?

1940年5月正當英法兩國緊鑼密鼓的商量,如何將納粹德國這條猛獸,再關進類“凡爾賽條約”那樣的籠子之時,猛獸對它哥倆張開了血盆大口。

5月10日希特勒以馮·倫德施泰特、馮·博克、馮·勒布三位一戰老將為先鋒,統帥約3百萬大軍,在俯衝轟炸機“轟鳴”的發動機聲之中撲向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就是在這條戰線上戰敗的,德國士兵在進攻之時,高喊出了“一雪前恥”的鏗鏘口號。從歷史結果來看,這一次德國士兵做到了“雪恥”。

6月法國宣佈投降、英國遠征軍則於5月26日在敦刻爾克出發,狼狽的逃回了本土,整個西歐完全落入德國人手裡,納粹德國成為自8世紀查理大帝帝國之後罕見做到一統西歐的國家。

但讓全世界軍迷驚訝的是,當時的納粹德國統治者剛拿下法國以及西歐,立馬就迫不及待的掉轉槍口對準了版圖龐大的蘇聯,幾乎完全沒有給自己留下消化西歐戰爭潛力的時間。

1941年6月22日,法國正式宣佈投降的1年之後,德國俯衝戰鬥機的轟鳴聲和坦克履帶“咯吱咯吱”的脆響聲,響徹了整個蘇聯大地,納粹德國數百萬大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

至於為什麼納粹德國會如此迫不及待的進攻?首先是意識形態使然,在20世紀末因社會主義當時的定論是“取代”資本主義。所以其從誕生開始,資本主義勢力就視之為洪水猛獸。

德國跟英法的戰爭,本質上是爭霸戰爭,因而法國崩潰、英國偏居一偶之後,德國“順理成章”的扛起了資本主義老大的旗幟。作為老大,代表資本主義打贏意識形態戰爭,無疑是納粹德國確定自己霸權合法性的最重要途徑,這跟日常生活中,想當老大就得敢出頭的邏輯是一樣的。

再而是德國情報機構很清晰的瞭解到蘇聯要對德國下手了。當時德國擴張霸權,蘇聯則努力的重塑當年俄羅斯帝國的影響力,它在1939年參與德國瓜分蘇聯行動即是“明證”。

當德國閃擊完法國,在信息相對依舊閉塞的年代,蘇聯將領基本認定此時的德法應該兩敗俱傷了,是蘇聯南下西歐,將蘇聯方式的社會主義意識輸出到當時地球最發達地區的好機會。

為此蘇聯時任領導人斯大林,特意在1941年完善出了最終版的大雷雨計劃,根據這個計劃蘇聯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對德國進行收割。

由於當時的蘇聯軍隊是在秘密擺出進攻姿勢,當德國軍隊突然搶先發難之時,一時間蘇軍難以變換成防禦姿態,只能以進攻的動作打防禦,結果可想而知,蘇聯軍隊在蘇德戰爭前期一敗塗地。

最後則是蘇聯在1939年11月30日對芬蘭的戰中,暴露出了缺乏基層軍官帶來的戰鬥力下降,120萬蘇聯士兵被20萬芬蘭士兵給活生生的逼和了。

納粹高層自此認為,蘇聯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了。德國軍隊自認戰鬥力遠高於芬蘭,類比下去德國可以輕易征服蘇聯。也正是因為這份自信,當蘇聯計劃要打它之時,德國選擇的不是原地防禦,而是主動出擊,打出利益最大化。


袁載譽


這個問題……當然是個大問題。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而燃起二戰熊熊大火的,是戰爭狂人希特勒。

在1932年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後,希特勒用短短8年時間迅速完成了德國的重新崛起,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但是,狂妄的希特勒最終還是遭受了慘重的失敗,而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攻打蘇聯。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也在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二戰前更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面對領土面積極大且綜合國力極強的蘇聯,希特勒攻打蘇聯明顯是自尋死路,但希特勒為何要這麼做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攻打蘇聯是希特勒給西方國家的投名狀

1917年的10月革命深刻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從那一刻起,昔日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資本主義各國再次團結起來,共同圍堵新生的紅色政權蘇聯。

而這一堵,就是十幾年。

等到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大量財富毀於一旦,不可一世的資本主義陣營終於崩塌。

而奉行斯大林模式的蘇聯,不僅沒有在經濟危機中受傷,反而大量引進西方人才而迅速膨脹。

而強大的蘇聯也不失時機的在各地掀起共產主義浪潮,使資本主義各國動盪不安。

在這樣的情況下,苦於市場經濟失靈的西方大資本家不得不劍走偏鋒,默許極端暴力的法西斯登上歷史舞臺,希特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德國總理,隨後成為德國元首。

由於德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西方國家阻擋蘇聯西侵的重要屏障。而此時的希特勒深知,地處歐洲十字路口的德國,東西都是阻礙德國崛起的力量。

但西方國家明顯比蘇聯更仇視德國,因為他們在一戰中深受德國打擊,而且英法等西方國家在一戰後對德國進行了異常嚴酷的壓制。

但相比於共產主義,德國又不得不和西方國家更親近。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只有反共才能有效團結德國境內的各階層。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英法各國由於一戰和1929年經濟危機的雙重打擊,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這迫使英法等國不得不通過綏靖政策將禍水引向東方的蘇聯,企圖以外交手段扶持德國崛起,並在蘇德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

而德國想要報一戰失敗的一箭之仇,就必須要臥薪嚐膽,先將矛頭指向蘇聯,以獲得英法等西方國家的默許和支持,只有這樣德國才能在非戰爭手段下收穫更多利益。

在英法等國的默許下,德國吞併奧地利,兼併蘇臺德和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直到遇上不懂事的波蘭,希特勒才最終訴諸武力。

可以說,反共是希特勒拋給德國民眾和西方國家的煙幕彈,通過這樣的投名狀,希特勒騙取了西方國家的信任和支持,而獲得大資本家支持的德國,才能夠在經濟危機後迅速崛起。

2、蘇聯的海量資源是納粹德國續命的保障

作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並沒有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相反,發展空間狹小且缺乏殖民地的德國,在經濟危機中損失更為慘重,國內失業人口一度超過800萬。

而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卻能夠在希特勒的手裡起死回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奇蹟的誕生,主要歸功於希特勒的“救國政策”。

面對通貨膨脹,馬克貶值的貨幣環境,希特勒鼓勵以物易物,推行以工代賑,並通過修建大型工程的方式大量吸納失業人口,比如修建德國的高速公路網,二戰前的德國,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8000公里。

另外,為進一步解決失業人口問題,納粹政府一步步突破凡爾賽體系的限制,瘋狂擴張軍備。一戰後的德國只允許保留10萬陸軍,而這些陸軍是普魯士時代留下的軍事精英,在希特勒獲得軍方支持後,數百萬的軍隊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

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完成如此創舉,其啟動資金來自於德國容克大資產階級的支持,希特勒與德國政府擔保,要求容克資產階級購買德意志銀行債券,獲得大量的啟動資金。

但是修建大型工程以及擴張軍備並不是高回報產業,甚至說根本就沒有回報,特別是大型工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就面臨著兩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是如何償還大資本家的借款,二是如何兌現上臺前給德國各階層許下的豐厚承諾。

要知道此時的德國已經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且國內的大型工程短時間內很難發揮效益。所以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就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利用手裡的軍隊,為德國爭取更多的市場和空間。

此時的英法等西方國家雖然國力較強,但本土面積狹小,特別是英國,中間有英吉利海峽阻隔,這正好是陸軍見長的德國軍隊的短板,況且英國還是海上強國,這讓德國征服英法等國,不僅難度大,而且收益小。

相比之下,蘇聯是德國陸軍可以輕鬆到達的地方,且二戰前蘇德關係密切,除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瓜分東歐,德國還派出大量間諜深入蘇聯,通過參加蘇聯閱兵式等一系列事件,得出蘇聯軍隊數量少且戰鬥力不強的結論,而1939年11月蘇芬戰爭中蘇聯軍隊的慘敗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

對於希特勒而言,斯拉夫人是佔據廣闊土地的劣等民族,必須予以消滅,這一點在《我的奮鬥》中有明確體現。

此時的德國,供養百萬軍隊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羅馬尼亞,這是希特勒不得不將目標瞄準蘇聯境內的裡海大油田。

所以為了納粹德國的千秋萬代,進攻蘇聯是希特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3、蘇聯和納粹德國都有稱霸全世界的夢想

對於家在歐洲中間的德國而言,無論先打西歐還是蘇聯,都免不了腹背受敵。而在蘇德締結和約後,德國在沒有蘇聯干擾的情況下,幾乎橫掃西歐,若不是希特勒先下手為強閃擊蘇聯,蘇德和平似乎可以維持更長時間。

但這只是似乎,因為斯大林的野心絕對不比希特勒小。如果說希特勒想要整個歐洲,那麼斯大林想要的就是半個地球。

雖然斯大林幾乎背棄了列寧的所有路線,但侵略擴張的本性沒有變,說好聽點兒就是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而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雖然蘇聯和沙俄截然不同,但走向四大洋的戰略意志是一樣的,所以橫掃西歐的納粹德國,絕對是蘇聯的勁敵。

雖然30年代蘇聯掀起了旨在加強斯大林個人權威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大量優秀的軍政幹部慘遭屠戮,尤其是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但斯大林仍然有主動出擊的野心。

在1939年8月23日蘇德締結互不侵犯協定後,德國將主要目標放在西歐,而蘇聯則開始在東歐小動作頻頻。

1939年9月17日,蘇軍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寇松線;隨後在1939年11月,為增加列寧格勒縱深,蘇聯大舉進攻芬蘭,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將三國劃入蘇聯版圖;1940年6月,蘇軍強行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至此蘇聯版圖達到極盛。

斯大林的做法無疑讓希特勒怒不可遏,特別是侵犯德國盟友羅馬尼亞,等於對德國的釜底抽薪,所以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一觸即發。

概括起來,地狹人稠的德國想要崛起,就必須要擴展生存空間,而蘇聯剛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再加上蘇聯從來不是安分的主,這就讓德國進攻蘇聯成為歷史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如果我是希特勒,我肯定會這麼想,目前歐洲大陸能佔領的基本都佔領了,英國在海外,一時半夥不行,往北已經沒有了,往南也是海了。那我要不要繼續打呢?

國內因為戰爭,經濟壓力很大,民眾雖然暫時可能沒意識到,但是等他們意識到,我可能地位不保。民眾現在熱情高漲,士兵士氣高昂,這個時候作戰最有利。

隨著佔線擴大,需要的物資後勤補給,石油,鋼鐵,等能源也越來越多,目前自己手中有的資源越來越有限,如果不進攻,不用戰爭來養活戰爭,我們就自己吧自己拖垮了。

民眾要求繼續取得勝利,手下的將官一個一個都想建功立業,我如果不戰,他們必然會對我有意見,推翻我換人繼續打還是有可能,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我要戰。

目前最有利的戰鬥方向就是蘇聯。

意識形態不同,天然的敵人。第二德國的戰略物資在蘇聯的境內就可以得到,如石油,自然資源,後勤物資等。自認為蘇聯此時比較弱,如果等待必然更難擊敗。季節也合適德國的戰鬥方式,閃電戰,在等等到了冬季,就不行了。

最後我覺得打。

1.以戰養戰,是我必須打,不打國家就停轉了。 2.我需要勝利來取得民眾支持,我需要戰爭來鞏固在軍方的領導 3.全體日耳曼民族需要戰鬥確定自己人種的優勢地位 4.四面八方,蘇聯目前進攻最方便 5.進攻蘇聯可以得到戰爭物資 6.蘇聯暫時還不是我的對手,可以打 7.季節使得我必須儘快戰鬥,不能拖


museguo


進攻蘇聯是希特勒早已有之的計劃。

在二戰歷史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裡,美國曆史學家威廉·夏伊勒對此進行過詳細的分析。

在希特勒看來,猶太民族是最劣等的民族,應該予以消滅。斯拉夫民族也是劣等民族,應該消滅斯拉夫民族裡對日耳曼民族無用的人口,其餘的斯拉夫人口可以給日耳曼人做奴工。

希特勒還認為,相對於日耳曼民族的優秀稟賦,日耳曼民族現有生存空間太小。日耳曼民族應該把目光投向東方,征服東方的土地,為日耳曼民族爭取生存空間。

可以說,侵入蘇聯是希特勒蓄謀已久的事。

之所以二戰初期,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甚至還向蘇聯示好,是因為當時希特勒認為德國實力不夠。

蘇聯國土廣闊,德國需要積蓄足夠的實力後才可以侵入蘇聯。在這之前,掩蓋自己的野心,不要讓蘇聯警覺以遏制德國是很有必要的。

1941年6月,希特勒認為德國已經征服了西歐,可以抽調足夠的兵力在東線作戰。便夥同僕從國共190個師,悍然向蘇聯發動了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