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電動車在中國的保有量已經超過了2.5億,可以說是非常普及的一種交通工具了。但是為什麼人們對於電動車的態度還是沒有像對待汽車一樣有一種呵護愛車的心情呢?反而一提到電動車就還是滿臉的看不起與不上心呢?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面子阻礙選擇


許多人無法通過自身的魅力與知識來證明自己,而是要通過外在的物質條件來讓自己加分。這樣一來,BBA的熱銷就成為了理所當然,排量越大就越拉風,身外之物越昂貴就越彰顯著自己身份非凡。

汽車的價格最低幾萬,上可至幾百萬幾千萬不等,而電動車的價格普遍都在幾千塊,即使是定位高端的雅迪電動車,熱銷款G5售價也不過7999元。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代步工具的價格差距在人們眼中就是階層的差距,只要買的是便宜的,那就會被扣上“買不起”“混的差”的帽子。所以很多人寧可天天堵在通勤道路上,也不可能考慮一下電動車,為的就是面子。

前幾天,96級中戲同學聚會,梅婷乘坐的私家豪華保姆車與陳明昊乘坐電動車出席的強烈反差被媒體冷嘲熱諷了一番。交通工具的差異難道就真的說明了陳明昊混得很差嗎?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其實不然,陳明昊不僅是北大的首屆藝術生碩士,而且目前更是在中國國家話劇院任職,有關陳明昊主演的話劇可以說高達十幾部,例如《暗戀桃花源》、《四世同堂》這些作品更稱得上是話劇屆的經典代表作。

加入電動車大軍的不僅僅有演員陳明昊,還有富二代王思聰,著名球星哈登。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人活著開始考慮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適合自己而非是否有面子,才是真正“有面子”。

多年亂象增添反感


電動車在新國標實施以前,全部屬於非機動車,無須上牌,無須駕照,也不用買保險。非機動車與機動車在馬路上發生了意外,責任大多數也會判給機動車。這樣的輕管理,輕責任的方便,讓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自由”。

機動車主看到馬路上的亂象,漸漸地就會對電動車產生厭惡之情。尋常看到馬路上“自由自在”的電動車都恨得牙癢癢,更別說讓他們變成電動車主。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而原本的電動車主對自己的電動車也只是當成代步工具,並沒有太多的愛車之情,我們總會聽到汽車車主關注愛車的資訊,細心呵護愛車,卻很少聽到電動車主時刻關注電動車資訊,細心愛護電動車。

對於電動車主而言,電動車要不就只是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的謀生工具,要不就只是解決出行最後五公里的工具。但是所有事物都在進步,當然電動車也不另外。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電動車早就不僅僅是以前的只能跑幾公里的小代步車了,技術的提升所帶給電動車的是充電的便捷,續航的提升,電動車的里程挑戰賽中,電動車不斷突破自己,挑戰自己,甚至跑出了180公里的好成績,但為什麼人們卻還是以舊眼光看待呢?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從政府的態度來看,電動車的高速增長帶來的是道路的進一步擁堵、大量用戶無視交通規則的騎行習慣,飆升的交通事故率,頻繁出現的車輛、電池被盜等負面事件,無形中給吃官飯的管理者們增添了許多的煩惱,政府態度也不甚友好。這無疑在無形中給電動車造成了一定的增長壓力。

新國標扼殺“自由”


新國標的實施讓電動車進入了規整化,生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斷細化的政策落地也讓管理化越來越嚴格。這對於“自由”慣了的電動車主而言,這實在是太束縛了!購買到合格的電動車-上牌-考取駕照-購買保險等一系列流程下來,跟汽車的手續一樣繁瑣。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另外,電摩與輕便電摩被劃分為機動車,這讓在禁摩城市的車主更加為難。電動車就成為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曾經的“自由之神”一秒變成了燙手山芋。

-上路沒帶頭盔?抓!罰款!

-車還沒上牌?抓!罰款!

-騎的還是超標車?抓!罰款!

-騎電摩沒有駕駛證?抓!罰款!

……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這樣的嚴格管理怎麼可能不讓原來的電動車主恨得牙癢癢,而潛在的電動車主看到這樣的場景,又怎麼敢再跨足進電動車界呢?

物盡其用 各司其職


我們沒有辦法迴避的一個問題確實也擺在眼前,電動車的實用性問題。

即使電動車續航能與汽車媲美,外觀時尚倍兒長臉,但還是沒辦法逃避汽車確實可以遮風又擋雨,電動車著實不可以。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但是做這樣的對比,是不是對於電動車而言,有一些不公平呢?這就好像你在吃蘋果的時候,硬要吃出草莓味兒一樣。

鉛筆是用來畫畫的,橡皮擦是從來擦去錯誤的。每個東西製作出來都有自己的使命,以滿足各種各樣不同的需求。

你需要遠足,需要長途跋涉,需要帶許多行李上路,那你就選擇汽車;你需要短途出行,輕裝上陣,躲避城市的交通擁堵,那你就選擇電動車。

時代的高速發展,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選擇。

時代解析 | 為什麼已經那麼普及的電動車依然不被大眾接受?


你想要閱讀但不想揹著笨重的書本,你可以選擇電子閱讀器,但這樣你就比讀實體書的高貴?沒有,只能說電子閱讀器更適合你的生活情景。

選擇越多就代表我們的製造業越發達,我們的經濟越發達,更多的選擇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卻產生了一條鄙視鏈,而這條鄙視鏈不就正是人們的作繭自縛?

所有的物質工具不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生活嗎?只選對的,不選貴的不是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嗎?依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出行工具才讓自己不用“死要面子活受罪”,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