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這裡是鄭州的祭城,多少在鄭州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在這裡不讀jì,而讀作zhà。那麼,這個zhà的讀音又是如何來的呢?關於這一點,祭城本地人“意見”很大,有話要說!

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現在的祭城面積不算大,它只是位於鄭東新區的一個辦事處,下轄一些社區,很多都是改造後的城中村,也包括原來的祭城村。不過,向上追溯,祭城最早曾是商王朝的一個屬國。西周初年,周公的一個兒子率臣民遷移至現在的東區鄭州兒童醫院一帶,並在此築城建國,祭國一直延續到春秋初年。

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公元前722年,祭國被鄭莊公所滅,臣民思念故國,集體以國為姓,將原來祭字jì的讀音改為zhài。直到現在,“祭”在作為姓氏是都讀作zhài,這個姓氏如今人數不算多,在南方一些地方可以見到,字典裡也能夠查到這個姓氏的讀音。

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那麼,“祭”字zhà的讀音又從何而來呢?比較通行的觀點認為,南北朝年間,中原地區民族大融合,很多新移民在讀“祭”zhài時發音不準,讀成了zhà,日積月累,幾百年之後,這個讀錯的音也就成為約定俗成的一個讀法,並一直沿用至今。不過,祭城本地人並不認同zhà的讀音是古人的錯讀,他們對這種說法“意見”很大!

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在地鐵5號線祭城站站的旁邊,祭城當地人製作了很大一面文化牆,古色古香,頗有看點。從頭看到尾,講述了一個觀點,“祭”zhà的讀音是一種真正的上古發音,jì、zhài才是後來的讀音變異。

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文章的論述非常詳細,而且從歷史知識、漢字構成等,都有紮實的證據,甚至還得到了專家的支持。想到早幾年,祭城人為把“平安大道”改回“祭城路”,不惜把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還真是挺佩服他們為zhà的讀音正名的這種韌勁。

鄭州有個城中村名字,本村人很大“意見”?

鄭州是一座古都,不光是有商城遺址,像祭城、管城、圃田、古滎等這些地名,都飽含著2000多年以上的深厚歷史記憶,探究起來也很有意思。地名一種文化,記錄著城市的歷史,前些時,鄭州市有關部門公佈了一些地鐵新站點的命名,又是村又是砦的,有的人認為很土,其實,這正是在傳承地域歷史文化。保護地名,就是保護傳統文化,不管祭字zhà的讀音究竟源起為何,都必須為祭城人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