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漢江摸過魚跑過船,建起漢江航運博物館後更離不了漢江


安康旬陽縣,55歲的劉貴棠說這輩子離不開漢江了,小時候在漢江摸過魚,20出頭的時候在漢江做過船工,51歲時用自己30多年收藏的3000餘件漢江航運文物,拍攝的30000餘張照片,建了一個漢江航運博物館。圖為劉貴棠在旬陽蜀河拍攝即將消失的渡口。

劉貴棠現在是旬陽縣交通局的一名職工,30多年的時間,走遍了3000裡漢江流域的78個市縣,收集了3000餘件航運文物,300餘份資料,拍攝30000餘張圖片,撰寫文章100餘篇,向人們全面展示漢江流域祖先的智慧和歷史文化,傳承漢水文化。圖為漢江航運博物館裡的各種木船。

劉貴棠拍攝的老船工成了漢江航運博物館的珍貴資料,劉貴棠說:“80年代前,旬陽公路不發達,交通主要靠水運,我們駕駛的50噸貨輪10多天就從旬陽到達武漢。到90年代初,江面上的輪船幾乎絕跡。”

劉貴棠個人出資收藏航運實物,創建漢江航運博物館的事蹟,打動了很多人,也引起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最終,在縣委、縣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下,2015年5月,位於旬陽老城,總面積1600平方米,展廳300平方米的漢江沿線第一家航運博物館建成開館,劉貴棠把自己用30多年時間收藏的航運實物及歷史資料,全部貢獻給博物館。

漢江航運博物館建成開放後,劉貴棠任館長,他可以不再跑漢江,舒舒服服地呆在他的漢江航運博物館裡,享受成功後的生活。但劉貴棠停不下腳步,依然在跑漢江,他願意一直做漢水文化的踐行者,過去是,現在是,以後也是。


旬陽蜀河境內的漢江蘭灘渡口正在建橋,渡口輪渡很快就要消失,劉貴棠用相機記錄著漢江的變遷。

在渡汽車的駁船船艙裡,劉貴棠記錄船工的工作和生活。劉貴棠水:“現在旬陽境內漢江上還有15個渡口,其中3個渡口可以輪渡汽車,但這些渡口即將成為歷史。”

旬陽原來有造船廠,主要造木船,大的木船可以運30噸貨,現在造船的工人都老了,劉貴棠去拜訪一名退休造船工人,被老造船工人精心打造的木船模型吸引。

劉貴棠在旬陽高店鋪碼頭和老船工交流。71歲的劉井安師傅說:“我的父親是船工,父親當年駕船下武漢,我們還保留著父親在武漢長江大橋的留念照呢,我也做過船工,還拉過纖呢,以前我們這個渡口船多,貨多,人多,可熱鬧了。”

劉貴棠在旬陽蜀河古鎮採訪老船工。

除了旬陽縣城的漢江航運博物館,劉貴棠還嘗試在民間設立漢江航運文化工作站及漢江環境保護志願者工作站,讓更多的人來關心漢水文化,保護漢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