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開發 特色農業 精神文明“三駕馬車”帶動高山明珠板橋鎮脫貧致富

全媒體記者杜瑞芳 陳航 實習生羅元菊 通訊員楊玉濤

位於恩施市西北邊陲的板橋鎮平均海拔1700米,高山面積佔總面積的99.3%,境內因獨特的高山氣候成為中草藥生產生長的理想之地,同時也是連接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等景區的重要節點。

近年來,恩施市板橋鎮緊緊圍繞脫貧攻堅,著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依託優勢資源,持續培育富民產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自身旅遊資源,充分發揮生態、文化等特色優勢,結合恩施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支持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扶持廣大群眾發展民宿產業,引導轄區藥材、蔬菜產業等市場主體從事農產品深加工,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景區開發+扶貧”解決村民就業難

11月1日,恩施晚報記者來到恩施市板橋鎮新田村境內的鹿院坪景區,這裡平均海拔1700米,四面環山,懸崖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鹿院坪即在中間河流域,深陷峽谷地縫中,四周絕壁環繞,因這種特殊的地勢使得鹿院坪的山水林田路及農舍至今保持原生態。

廣東遊客徐曉妹從網上得知鹿院坪景區後便組織家人、朋友報團出遊,徐曉妹雖是戶外愛好者,但走在“四十二拐”近2000級臺階的遊步道上顯得並不輕鬆,“雖然有點累,但這就是我們戶外徒步的意義,用腳步丈量世界,尋找最美的景色。”徐曉妹笑著說,看到鹿院坪景區內的瀑布、巨石、古村落等險峻奇秀的風景,她覺得這趟遠遊不虛此行。

聽到遊客們的稱讚,一旁的景區工作人員李小龍露出了笑容。今年27歲的李小龍是板橋鎮新田村村民,5年前,因患重病花光家中所有積蓄,父親李家華雙目失明已有20餘年,父子倆因病致貧。2014年,李小龍和父親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前年我住一次院就花了3萬多元,還好有‘大病救助’政策報銷了大部分才讓我治得起病。”李小龍說,這些年,多虧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自己和父親的生活才有了保障。

李小龍居住在一座已有60餘年歷史的吊腳樓內,由於房屋為全木質結構,木柱開始腐蝕,房屋逐漸傾斜。2017年,板橋鎮政府考慮到李小龍家的實際情況,補貼部分資金對李小龍家房屋進行危房改造,重新修建了一座兩層平房。

景区开发 特色农业 精神文明“三驾马车”带动高山明珠板桥镇脱贫致富

李小龍如今的住房。

2018年,鹿院坪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始在當地招聘工作人員,村裡貧困戶為優先考慮對象。該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李小龍到景區上班。沒過多久,該公司出資5萬餘元,對李小龍的房屋內外重新進行了裝修,如今李小龍一家人住在寬敞、舒適的小樓房裡十分溫馨。

“我現在的工資在農村算是比較高的,一年約5萬元,絕對脫貧了!”李小龍高興地說,今年,他還在鎮上給父親租了一個商鋪,讓父親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

現在,該村有30多個貧困戶在鹿院坪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他們經過培訓後分別從事管理、保潔等工作。

去年,李小龍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成為了入黨積極分子,“共產黨幫助了我,我這條命有一半是組織給我的。”李小龍說,為了響應黨的號召,他會帶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努力工作。

“特色農業+扶貧” 帶動村民致富忙

今年44歲的新田村村民郎定貴是一名老黨員,也是退伍軍人。21年前,退伍之後的郎定貴懷著想幹一番事業的信念毅然回到家鄉開始發展高山蔬菜和藥材種植。如今,郎定貴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有40餘戶120餘名貧困人口,每年支出工資就達數百萬元。

“這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的產業發展需要村民來做工,村民家門口就業可以更好照顧家裡。”郎定貴說,跟著他一起幹的村民每人每年收入少則3萬元,多則10餘萬元。

今年3月,當地旅遊發展要修建公路,需佔用郎定貴家中部分田地,地裡種的是市場價約600元每斤的名貴藥材“七月一枝花”,但郎定貴毫不猶豫地無償騰出田地來。“雖然地被佔了,藥材毀了,但這條路修好了,不僅對我,對整個板橋鎮都有好處,要把眼光放長遠。”郎定貴說,要有舍小家顧大家的意識,修公路對於當地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他一定要帶頭支持。

當地種植的高山蔬菜在全國都很暢銷,但過去由於公路太窄,掛車無法進入,大車遇到小車也無法錯車。如今,當地從板橋鎮到鹿院坪的旅遊公路由4.5米拓寬至6米,高山蔬菜可暢通無阻地運輸到全國各地了。

近年來,恩施市板橋鎮緊緊圍繞脫貧攻堅,著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依託優勢資源,建設產業大鎮,實現產業富鎮;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以板橋集鎮建設為支撐,加快公路沿線和村中心點新農村建設步伐,完善集鎮功能,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和附屬產業發展。同時,依託優勢資源,加快旅遊融圈步伐,把旅遊扶貧作為脫貧攻堅關鍵一招,助推旅遊扶貧,積極引導景區周邊百姓參與旅遊服務,讓景區群眾享受景區發展紅利。

“我們通過產業發展、旅遊帶動,每一家企業市場主體帶動50戶以上的貧困戶,景區內工作的貧困戶每月也有4000元收入。”板橋鎮黨委委員劉勝說。

“精神文明+扶貧” 激活村民內動力

板橋鎮大木村位於板橋鎮西南,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氣溫12℃。家住大木村的徐昌順今年70歲了,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一名退休教師。

他退休10多年了,從貧苦到致富,他見證了自己家鄉的變化。同時看見村民們的物質生活有所提高,但是精神狀態卻越來越差了,“我可不可以將自己的價值利用起來,將村民們的精神狀態提升起來,不要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餘生。”徐昌順說。

終於,在老伴的支持下,經過多次籌劃,在村幹部和駐村扶貧幹部的幫助下,今年7月,他組建了中老年活動中心。他主動聯繫村裡的老人,但一開始遇到了阻力,“你是行嘛,有工資,一天好玩,搞些花架子。”有老人當場給他“潑了冷水”。但他並不放棄,自己購買了相關的器材,置辦了樂器,自編自導節目,帶領積極加入的幾位老人先跳起來。一個月後,周邊的老人被熱鬧的氛圍感染了,大家都踴躍參加,活動中心由最初的7人發展到現在的20餘人,年齡最大的75歲,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如今,“土家連廂”“唱革命紅歌”“廣場舞”“吹鑼鼓”“三句半”“漁鼓”“車車燈”等文藝節目豐富多彩。

加入老年活動中心後,村民們的變化很大,彼此間感情增進了,家庭也更團結了,打牌賭博的少了,扯皮拉筋的少了,身體和精神狀態更好了。村民敖良平夫妻自發拿出4000元,定製了20套土家族服飾送給表演隊。

“精準脫貧還需精神脫貧,下一步我打算蒐集民間藝術,結合現實生活進行編排,傳播正能量。”徐昌順說。

景区开发 特色农业 精神文明“三驾马车”带动高山明珠板桥镇脱贫致富

徐昌順帶領村民表演節目。

今年79歲的龔文清是大木村村民,因病致貧,家住深山,交通不便。2016年,龔文清住進了大木淌組雙水井易遷集中安置點,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他對扶貧工作成效和幫扶幹部十分認可,寫下了一封感謝信表達內心的感激,“我這都是老毛病了,年紀大了,自己的身體心裡有數,不想給國家添麻煩。現在政策那麼好,村裡幹部認真履職,房子、路都修好了,水、電也入戶了,吃穿不愁,感恩黨和政府。再不能等靠要了,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龔文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