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農村“大禮堂”:村莊富裕的象徵,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威海農村“大禮堂”:村莊富裕的象徵,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山東威海前雙島大禮堂

最近在山東威海旅遊的時候,在威海鄉村,發現了一些特別有年代感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擁有高大對稱的門臉,歐式風格同時又比較粗獷的外形,中間都鑲嵌著一顆五角星。與周圍低矮的紅瓦房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威海農村“大禮堂”:村莊富裕的象徵,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山東威海前雙島大禮堂

帶著好奇心,詢問村莊裡的老人才得知,這種建築在當地叫做“大禮堂”,由於大禮堂佔地面積比較大,幾乎可以容納全村的人在裡面,當地人也親切地稱之為“大房子”,一般修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人民公社時期的產物。

威海農村“大禮堂”:村莊富裕的象徵,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山東威海小石島大禮堂

膠東大禮堂是一座村莊財富實力的象徵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蓋幾間大瓦房,幾乎需要1000塊人民幣。而建造一座大禮堂,最少需要3至4萬元左右,在那個物質匱乏,沒有機械作業的時代,農村大禮堂都是集全村人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建造,對於一座村莊來說,可以說是一件大工程。

出生於80後的我,在小的時候,萬元戶就是那個年代每戶家庭奮鬥的目標。如果一戶人家擁有一萬元以上,就相當於現在的大富豪級別。更何況是物質極其匱乏的六七十年代,所以擁有大禮堂的村莊,都是人口比較多的大村莊,人口比較少的小村莊,幾乎沒有經濟實力來建造。

大禮堂在六七十年代,不僅代表了一座村莊的門面,更是這座村莊財富實力的體現。

威海農村“大禮堂”:村莊富裕的象徵,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山東威海大禮堂內部

膠東大禮堂的三大作用

山東膠東地區威海弄得大禮堂,集全村的人力財力物力所建造,那麼它的作用自然有很多。第一個作用也就是服務於村莊的行政作用,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那個時候是集體勞作的人民公社時代,那個年代的會議比較多,所以在人口比較多的村莊,可以同時容納很多人開會的大禮堂自然而然產生了。

大禮堂第二個作用就是促進生產,威海地處山東半島的膠東地區,地理地貌大多數是丘陵,適合種植經濟作物,所以威海的蘋果和花生享譽國內。在80年代,威海的蘋果是套袋販賣的,花生收穫後是需要晾曬的,所以大禮堂在以前的年代還兼具有晾曬糧食,儲存果實的作用。

威海農村“大禮堂”:村莊富裕的象徵,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大禮堂作用之一,娛樂表演

我們很多的父輩都喜歡京劇,那是因為那個時代,我們父母輩最早吸收的精神食糧,主要來自於劇團演出。農民辛苦勞作一整年,在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劇團來村莊大禮堂流動演出,全村的人拿著板凳早早地來到大禮堂等候,過年時節的大禮堂可謂是賓朋滿座,好不熱鬧。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電視沒有普及,報紙也很少,電影更是稀罕,直到1977年,電影才開始解禁公映,所以在1977年以後,大禮堂還是村莊播放電影的所在地,是一個傳輸文化,接受精神食糧的地方,大禮堂也給那個時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威海農村“大禮堂”:村莊富裕的象徵,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山東威海農村大禮堂現狀

在旅行過程中,我總會留意一些有年代感的老建築,因為人的壽命是短暫的,老物件也會容易丟失,唯獨老建築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故事。斗轉星移歲月如梭,曾經給人們帶來歡樂的農村大禮堂到了今天,有的被工廠租用成為倉庫所在地,遺留下來的幾座成為了保護建築,大多數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灰飛煙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你的家鄉有大禮堂嗎?你對大禮堂有什麼難忘的記憶,歡迎說出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