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米產業面臨五大問題

(一)口糧需求持續減少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人均大米口糧需求持續下降,大米食用消費逐年減少。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2019/2020年度我國稻穀食用需求為15830萬噸,較上年度減少20萬噸,較2012/2013年度減少1470萬噸。

我國大米產業面臨五大問題


2012年以來,我國口糧大米需求減少較快。2015年以後,口糧大米需求降幅減緩,但每年仍以20萬~30萬噸的幅度在減少。2018年我國人均大米口糧消費為81.7公斤,較2012年下降10.3公斤。

從同樣以大米為主食的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來看,後期我國大米口糧需求仍有較大的下降空間。日本目前人均大米消費為54公斤,較1968年的120公斤下降一半還多;韓國2018年人均大米消費量為61.3公斤,較2006年下降20%以上。隨著我國從溫飽向小康富餘社會邁進,以日韓為參照,預計我國人均大米口糧需求下降空間仍較大。

(二)優質大米產量偏低

當前,我國優質大米需求向好,發展速度很快,但與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仍不匹配。從水稻種植看,近幾年我國優質稻種植面積持續增長,但普通品種的稻穀種植比例依然偏高,每年仍需啟動託市收購來穩定市場。

從大米加工和銷售看,市場上充斥的依然是普通大米,優質大米比例偏低。如有機大米產量佔比只有1%多點,遠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水稻基地建設滯後

發展優質稻既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又能提高農戶收入,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很多地區的優質稻也獲得了較好的推廣,種植效益不錯。如優質常規稻“黃華佔”,至2017年,南方稻區累計推廣面積12513.74萬畝,創造經濟效益321.94億元。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優質稻種植比例仍不高。種植優質稻需要良種、良法,需要連片規模種植。

當前我國優質稻種植規劃滯後,各市縣各自為戰,稻穀品種既多且雜,優質水稻大規模連片種植基地較少,難以為加工企業穩定地提供優質稻穀原料,導致大米品質不穩定,制約了優質大米產業的發展。

我國大米產業面臨五大問題

(四)大米產品附加值低

作為稻米生產大國,我國總體上以生產普通大米為主,高附加值產品偏少。大米花色品種雖然不少,但能形成氣候的不多。比如,各類胚芽米、富硒米、營養強化米、平衡膳食米等,我國都有生產。由於缺乏相應的標準,大眾認可度不高,很多新品種上市後往往曇花一現。還有方便米飯,雖然具有非油炸食品,更綠色、更健康的特點,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國也有個別廠家進行開發,但總體上僅限於概念性產品,除了大城市外,市場上難覓其蹤。

我國大米制品的開發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與方便麵的市場規模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同樣,對稻米的副產品進行精深加工,開展全產業鏈生產模式,我國也有很多龍頭企業在做,個別企業還做得不錯。由於我國大部分企業為小型加工企業,總體上發展水平不高,產品附加值低,難以持續做大做強。

(五)管理理念相對落後

作為世界第一的大米生產國,目前我國仍以生產低端大米為主,出口的大米總體也以低價米為主,國際知名的大米品牌很少,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主要原因是大米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管理理念落後,產業研發投入與先進國家相比偏低。稻穀的種子培育、種植管理、收穫、烘乾、儲藏、加工及烹製等諸多環節標準落後,大部分企業主要以事後檢驗為主,事前和事中控制不足,難以使每一粒大米都成為高質量大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