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原標題: 視頻 |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總書記的囑託】

  2018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調研時指出,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等方面都體現著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一個家庭,一老一小,兩頭牽掛;一個社會,養老和托育,都是民生。

  這一年,一條由“一老”和“一小”拉出的微笑曲線,彰顯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

  在人口導入大區閔行區,今年3月全新開辦的顓橋常春藤托育園,讓住在附近的年輕家長喜出望外。“孩子這麼小,真不敢隨便找個機構托出去。家門口有了街道參與創辦的托育園,我們放心!”一位孩子家長如是述說心聲。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在上海“育兒加油站”公益活動現場,一位父親正和孩子體驗交通安全遊戲。

  在步入深度老齡化的普陀區,今年7月起,該區老人只要輕點手機,即可一鍵預約“護士上門”服務。眼下,“互聯網+護理”正在包括普陀區在內的上海4個區試點推進,不少家庭忍不住為“新政”落地點贊,稱這是真正化解老人出門看病難的“民心政策”……

  民生連民心,民心連黨心。

  難忘去年金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的殷殷囑託。這一年,上海把養老和托育兩張民生“大網”織得更細更密。

  這一年,抓好民生保障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大改革綜合效應,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更加註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上海正在努力書寫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度更高的民生答卷。

  老有所養:給晚年以最大溫暖,全方位打造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就在上個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骨科病房裡,三位100歲以上老人接連做了髖關節手術,手術均告成功,老人們都樂呵呵地回家了。

  如今,在上海各大醫院,鮐背之年的老人動手術已不算稀罕事兒。除了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現實是:在上海,老年人越來越長壽,且越來越健康了。

  截至去年底,上海戶籍老年人口已超503萬,市民平均期望壽命達83.63歲,老年人佔戶籍總人口比重達34.4%。

  “銀髮城市”迅速而至,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全新挑戰!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探索建立與超大型城市相匹配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讓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成為這座城市持續探索的課題。

  家住靜安區靜安寺街道的沈婆婆,每天上午11點都會等待“愛心助老餐”送上門。“華東醫院的紅燒肉最好吃”“今天有絲瓜毛豆,時鮮貨!”……沈婆婆和老伴總愛邊吃邊評點。

  天氣好的時候,老兩口會走到社區“樂齡助餐點”吃飯。他們交口稱讚的華東醫院,正是靜安寺街道的在地單位,也是街道社區提供為老助餐服務的“主力軍”,每天為社區老人供應700多份午餐和晚餐。

  從最初“幫幫忙”到每日為老人供餐,再到如今定點為靜安寺街道“樂齡坊”提供專業醫療保障,華東醫院也在經歷著老齡化時代醫院角色的轉變——將醫療資源帶出醫院圍牆,服務廣大社區居民。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上海復興公園,定期舉行助老服務,提供醫療保健、電器修理、金融詐騙防範諮詢、法律援助等各類為老服務。

  當前,上海正著力推進“五位一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重點建成集全託、日託、醫養結合、助餐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樞紐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80家,以短期住養照料為主的長者照護之家也已建成155家。

  與“中國式養老國情”——居家養老一致,上海老年人也“戀家”。家,承載著老年人的記憶與情感,家庭與社區被認為是“最好的養老場景”。可由此帶來的新問題是:如何延伸醫療服務的觸角,讓醫院醫療資源抵達社區這塊“養老地帶”?

  為此,上海所有社區服務中心都承擔著一項特殊的為老健康服務:在轄區範圍內,面向60歲以上老年患者建立家庭病床。上海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個設立家庭病床地方標準的城市。

  而那些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們,生了病又該怎麼辦?到今年8月,本市各類醫療機構已實現與全市各養老機構、社區託養機構簽約“全覆蓋”,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週安排醫務人員上門,為老年患者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作為國家確定的“互聯網+護理”6個試點省市之一,今年7月15日,《上海市“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發佈,宣告上海正式開展“網約護理”服務。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上海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今年多了一個新角色——“網約護士”,居民手機上“下單”,護士“接單”,圖為護士上門為90歲的阿婆測血糖。(攝影:李晨琰)

  這項服務今年率先在長寧、靜安、普陀、浦東4個區試點開展,重點服務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母嬰人群,共選定11類、42項服務項目。

  相比全國其他地區,上海開展的“互聯網+護理服務”項目較多,並納入母嬰、中醫、康復、安寧療護等特色護理項目。居民只需一部手機即可完成評估、預約、出診、結果評價等全流程服務,原本醫療機構才能提供的導管維護、各類注射、標本採集等護理服務項目,依據“網約護理”新政,如今在家即可完成,充分展現出醫療護理資源的下沉潛力。

  幼有善育:給幼兒以最柔軟呵護,不斷加大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

  “小毛頭”呱呱墜地總會給家庭帶來無限希望,同時也夾雜著“甜蜜的煩惱”,強烈的民生渴盼期待上海再破新題。0-3歲嬰幼兒被稱為“社會最柔軟的群體”。如何給這一群體更好的呵護,實現“幼有善育”?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上海徐彙區華涇托育園的孩子們正在活動。(攝影:顧超)

  一組數字,見證著這一年上海在托育服務領域的“解題”速度。來自上海市教委的最新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可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總計610家,提供託額2.7萬。其中,來自本市公辦、民辦幼兒園的託班、託兒所和早教中心提供託額約1.6萬個,比2018年增加近4000個。

  去年4月,上海在全國率先出臺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工作“1+2”政策文件,明確“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的總體思路,促進托育服務健康有序發展。而後,各托育機構紛紛在全市各區佈局、落地。

  不過,由於各區情況不同、存量資源各異,遇到的困難也不盡相同。如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圍繞托育服務的一系列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在老百姓家門口展開。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在上海黃浦俊星托育機構內,小朋友們正在工作人員指導下看動畫片(攝影:談樂達)

  一年前,在全市入托率僅2%的情況下,黃浦區的入托率已超過18%,全市第一張營利性機構“依法開展托育服務告知書”就在這裡發放。不過,今年早些時候,一份專題調研報告,讓黃浦區相關部門對現有托育服務的一對供需矛盾有了更精準的判斷:全區11家公益性托育機構分佈在7個街道,公益性托育服務資源分佈不均,離群眾期待尚有距離。協調各方力量,向內深挖潛力,黃浦區已著手對三所幼兒園進行改建、擴建,有的幼兒園硬件“升級”後已開設託班。今年底,全區就將實現公益性托育服務點區內十個街道全覆蓋。

  市教委託幼處負責人顏慧芬介紹,上海在不斷加大托育服務供給的同時,始終堅持普惠性為主的導向。與此同時,上海今年還將進一步指導和規範托育服務市場。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普陀區早教中心,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做遊戲。

  從“幼有所育”走向“幼有善育”,師資十分關鍵。“孩子越小,對老師的專業要求越高。”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永德實驗幼兒園園長王桃英認為,隨著“幼托一體化”的建立,為不同年齡段孩子量身打造課程,客觀上對幼兒園託班的師資提出了更高要求。於是,她所在的幼兒園打破固有模式,構建了適合2-6歲孩子的全新課程體系,並在日常教學中收到良好成效。

  搭建多種渠道,對年輕的父母開展科學育兒指導,早教服務搭載著“互聯網+”有了新內涵。今年1月,普陀區“健康早教”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線;4月,區域“健康早教”服務平臺正式開通,目前註冊用戶逾1.3萬人。通過掃碼收看“微視頻”,年輕父母就能獲得全方位、無差別、精細化的科學育兒指導。

  全國探路:以“排頭兵”的使命與擔當,推進更多改革形成“上海經驗”

  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提升健康上海建設能級、加快發展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托幼服務事業,可以說,上海今天在基層治理層面的每一次創新實踐、每一項“破冰”之舉,每一步試水探路,都可能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誠如一些人所言,“一老一小”總關情,可要持續提升養老與托育服務的質量,很多事並不好做,一些改革之路也不好走,更沒有先例可供借鑑和參考。這其中體現的,正是上海作為新時代“探路者”“排頭兵”的使命與擔當、視野與格局。

  “互聯網+護理服務”是民眾期盼的惠民工程。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明確提出,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充分依託互聯網技術與手段,逐步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續護理、居家護理等。

  明年上半年,上海還將在所有區全面推廣“互聯網+護理服務”,通過完善政策、創新舉措,形成“醫院-社區-家庭”護理聯動機制。同時,上海將繼續大力推進家庭病床服務,配置智慧醫療系統、物聯網設備、遠程互聯網服務設備等。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在上海市舉辦的科學育兒指導公益活動現場,孩子在母親陪伴下閱讀童書。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普陀區早教中心,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做遊戲。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把托幼工作作為民生大事擺上重要位置,上海將按照“幼有善育”的更高標準,集中更多力量、下更大功夫推進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3至6歲學前教育、小學生下午3點半後校內課後看護服務,把三個“3”服務提高到新水平。

  記者獲悉,繼去年“1+2”文件頒佈以來,市教委牽頭開發了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信息管理平臺。下一步,上海將進一步完善平臺功能,並逐步將相關數據對接“一網通辦”,方便有需求的家長查詢。

踐行囑託一年間:一老一小總關情!這根“微笑曲線”,是我們更愛上海的理由

  ▲在長寧區,孩子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小兒推拿。

  “幼有善育”還意味著,進一步提升兒童健康服務水平。在兒科領域,上海將深入推進兒科醫聯體有效運行,持續增加基層兒科服務供給。最新數據顯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的兒科常見病門診人次有所下降,周邊社區服務中心的兒科就診人次出現了上升,“一降一升”的背後,是上海著力推進兒科“強基層”的喜人成果。

  【數讀“一老”】

  2018年,上海戶籍人口期望壽命83.63歲,嬰兒死亡率3.52‰,孕產婦死亡率1.15/10萬,市民三大健康指標一直保持國內領先,並連續十多年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領先水平。

  在本輪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中,“醫養結合”將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五大平臺之一。

  全市2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1家分中心、72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162個村衛生室形成服務網絡,全方位為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務。

  “居家養老”依然是城市老人養老主流方式。2010年上海實施《家庭病床服務規範》,成為國內首個家庭病床地方標準。截至去年底,上海新建家庭病床5.4萬張,主要服務對象即為60歲以上老年患者。

  依託家庭醫生制度,本市優先覆蓋老年人簽約需求。全市現有全科醫生8700名,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1+1+1”簽約居民達700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有376萬人。

  在基層衛生提供的六大類、141項基本服務項目中,69項主要服務對象為老年人群,工作量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工作量的57%。

  【數讀“一小”】

  截至今年9月,全市可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共有610家,可提供託額2.7萬,佔本市2-3歲幼兒數(按20萬計)的13.5%左右,同比增加3.5個百分點。

  其中,本市舉辦託班的幼兒園有416所(其中公辦幼兒園86所,民辦幼兒園330所),比2018年8月底增加86所;託兒所35個、各區辦早教中心11個。幼兒園的託班、託兒所和早教中心共提供託額約1.6萬個,比2018年增加約4000個。

  《上海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要求每年新建30所幼兒園,力爭在3-5年間做到每個街鎮都有1家普惠性托育點。

  加強托育服務人員隊伍建設,上海鼓勵設有護理等專業的院校增設幼兒保健等專科專業方向。

  目前本市共14所高校開設護理類專業,本科層次招生每年約800人,專科層次招生每年約3000人。

  上海已建立起輻射社區和家庭的0-3歲早教指導服務體系,覆蓋16個區,共有900多個早教指導站,為本市適齡家庭提供就近的科學育兒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