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摘星脫帽”成了投機者的盛宴

盤和林

日前,市場關於“摘星脫帽”行情的傳聞再次甚囂塵上。在不少投資者眼中,每年第四季度到次年二季度中旬是“摘星脫帽”行情,也是投資者炒ST的關鍵期。確實,這種說法有著一定的市場根據,每年的第四季度到次年二季度是企業進行一年財務報表編制或是為了編制做準備的時間,這段時間,對於有著退市風險的公司而言,注資、剝離虧損子公司、併入盈利子公司等等“保殼”動作頻發,從而極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有著強勁的上漲勢頭。


莫讓“摘星脫帽”成了投機者的盛宴

如此想來,“披星戴帽”制度倒成了投機者投機的盛宴,作為一項監管機構向投資者提示風險的工具,“披星戴帽”發展為投機盛宴著實有些諷刺,但利字當頭,誰也無法獨善其身。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背後控股集團以及地方政府等出於各自的利益訴求都會對這類風險公司進行“保殼”操作,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不過,筆者認為,未來一段時間裡,對於“炒殼”專業戶來說還是應該謹慎為妙,特別是近幾年監管機構對於“殼”資源的管控越來越嚴,“炒殼”的投機行為將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從監管角度來看,從2003年我國推行退市制度以來,對於“殼”概念的監管並沒有很到位,監管有些手足無措的感覺,重要原因也是缺乏經驗,而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建設發展,加上對於國際成熟經驗的借鑑,對於“殼”資源的監管已經日趨成熟,並逐漸形成了我國特色的管理經驗。


莫讓“摘星脫帽”成了投機者的盛宴

毫無疑問,“摘星脫帽”行情和嚴監管賣殼炒殼是存在顯著的反比關係的。“摘星脫帽”的目的在於“保殼”,而為什麼“保殼”在於“殼”資源有著巨大的市場價值,因此,如果監管趨嚴,“殼”資源的買賣成本自然會提高,便會抑制“摘星脫帽”動機,行情自然就慘淡了。有意思的是,近日創業板推出了重組新規放鬆了對“殼”重組的要求,但放鬆並不意味著放縱,創業板新規其實反映了監管機構對“殼”的複雜態度。一方面是寶貴的上市資源,另一方面是慘淡的經營業績,失去重組機會的“殼”實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此,“殼”的監管呈現出明顯的兩面性,即又保又棄。

這也正反映了成“殼”原因的複雜性,一家企業面臨退市風險是企業自身的因素、行業因素、宏觀因素共同的作用結果,因此,一些行業、企業由於週期性原因而出現虧損當捱過寒冬期後依然還是“好”公司,如果片面的認為成“殼”便是腐朽是不正確的,因此,筆者認為,監管對於“殼”資源又保又棄並不是矛盾的做法,相反,實際上是將“殼”資源作為引導資源配置的重要抓手,這對於促進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不失為一個創舉。用“殼”來引導公司轉變了經營理念,揚長避短,發揮與相關企業的協同效應是富有效率的。因此,嚴監管賣殼炒殼以及部分領域的放鬆會抑制“摘星脫帽”行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將促進優質“摘星脫帽”行情出現。


莫讓“摘星脫帽”成了投機者的盛宴

當然,市場上還是存在不少 “保殼”投機行為的,當前比較流行的“保殼”方式是重組和注資,同時進行盈餘管理,這些做法非常依賴背後的大集團以及地方政府,如果投資者能夠承受這些風險,建議還是多方觀察,資本市場贏就贏在信息。但我想說的是,企業還是應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靠著重組和注資,特別是關聯交易以及背靠政府是難以真正將企業拉出泥潭的,並有可能出現“二年虧損一年盈利”的現象。“摘星脫帽”說到底還是一個轉虧損為盈利的過程,如果僅把“摘星脫帽”當作過程來看,一定是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但改變風氣註定是個過程,需要企業、投資者、監管部門共同努力。(作者系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