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阿里大腿 美年健康依然有“病" 俞熔如何高枕無憂?

導語

“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阿里巴巴馬雲如是說時,或許指的是自己。

聚焦民營體檢,阿里的堅定入局顯然勢在重塑行業格局。

只是,恢宏大棋之下,關鍵隊友美年健康的表現卻破不給力:商譽風險、負債高企、違規營業、資質隱患。種種問題纏身,考量著阿里的投資邏輯,是破局者還是接盤俠?懷抱金主大腿的美年健康,價值底色究竟幾何?

懷抱阿里大腿 美年健康依然有“病

2019年的深秋,民營體檢行業風雲再起。

10月27日晚間,美年健康公告稱,公司分別向阿里網絡、杭州信投和上海麒鈞轉讓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2.09億股、1.96億股、2.00億股,合計6.05億股(佔公司總股本16.16%)。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網絡是杭州信投的控股股東,雙方構成一直行動人關係。也就是說,合計出資48.64億元后,阿里網絡間接持有美年健康10.82%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阿里的"好"隊友

美年健康控股股東俞熔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由37.61%降為22.88%,實控人仍為俞熔。

美年健康表示,公司作為中國領先的預防醫學龍頭企業,致力於成為品質驅動的專業醫療服務和生命科技公司,而阿里巴巴、杭州信投和上海海麒鈞作為公司重要戰略股東和合作夥伴,能助美年健康高質量提升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構建協作創新的技術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轉讓價為12.01元/股,較美年健康10月25日收盤價13.61元/股折價約11.76%。以此計算,俞熔及其一致行動人成功套現72.65億元。

10月28日,美年健康收至漲停,報14.97元/股,市值560.29億元。

對於美年健康而言,入局有更關鍵的意義:個人體檢轉型戰略有望藉助阿里系的流量入口得以突破。

而對阿里來說,意味著民營體檢市場兩巨頭已全部納入麾下,民營體檢市場“一哥”的稱號基本坐實。

巨頭浮沉記

2019年1月,另一健康巨頭愛康國賓宣佈私有化完成,阿里巴巴所控制的淘寶中國控股和Treasure Cottage Limited間接控制愛康國賓不超23.8%的股權。

此前,愛康國賓的私有化之路已走4年。2015年,美年健康參與愛康國賓的私有化競價。愛康國賓隨後啟動“毒丸計劃”抵制,這段往事成為行業洗牌標誌。

彼時,業內一度出現“阿里巴巴或站隊愛康國賓”等猜測。

目前看來,巨頭阿里顯然“雨露均霑”,有更宏大的行業整合打算。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入局民營體檢市場前,民營體檢市場原本是“三足鼎立”之局。

2001年,政府提出開放醫療市場、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後,民營體檢機構開始出現。

2004年,原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韓小紅創立慈銘體檢,張黎剛創立愛康網,俞熔創立上海天億(後更名為美年健康產業)。

2007年,愛康網與上海國賓健檢合併為愛康國賓。

2011 年,美年健康產業與瀋陽大健康合併,成為美年大健康。與愛康國賓、慈銘體檢形成民營體檢“三巨頭”,與眾多區域中小型機構一起打造出新民檢局面。

真正的鬥爭也由此開始,洗牌慘烈且高效。

2014年1月,慈銘體檢在中小板IPO被叫停。美年與慈銘簽訂收購協議,分兩批收購慈銘股份。

2014年4月,愛康國賓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體檢業第一股。

2015年8月,美年健康借殼江蘇三友完成A股上市。

2017年7月,美年健康與慈銘體檢持續三年的併購大戲落幕。

“兩雄爭霸”格局正式形成。

2018年3月,愛康國賓宣佈接受阿里系私有化要約,2019年1月完成私有化,買方團的外部股東包括雲鋒基金、阿里系和博裕資本、蘇寧易購。

曾經如火如荼的“三霸賽”,最終贏家卻是局外人,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說意外。

但又是意料之中。

實際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有很深的健康情節。其曾提出“雙H戰略”,稱互聯網10年後的機會是健康快樂。2014年,馬雲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中國10年以後最大的麻煩就是健康和快樂問題,這些方面已經無法支撐未來三、四億中等收入人群的各種需求和服務,所以他投資了電影、體育、醫療等領域。而圍繞健康、快樂兩大核心的“雙H戰略”多次被馬雲提及。

顯然,收購愛康國賓,還是美年健康,都是為了深化對“H”端的佈局。

此外,2019年7月國務院正式公佈《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簡稱《意見》),以“健康中國戰略”為頂層設計、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行動綱領、以“健康中國行動”為推進抓手的大國國民健康保護體系全面形成。這被業內認為是我國由“治病”中心向“健康”中心轉變的標誌。

兩者被馬雲盯上是早晚的事。相繼拿下國內兩大體檢機構股權,阿里將健康大棋,重點放在了第三方體檢市場。

激進擴張VS商譽之雷

無限風光、無限暢想之下,市場上的一些利空質疑之聲持續出現。

看看美年健康的表現,也許能有更生動體會

首先是慘淡業績。

據美年健康2019年上半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36.41億元,同比增長2.9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83.77萬元,同比下降89.4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虧損1.36億元,同比下降251.24%。

要知道,自2015年上市以來,美年健康的營收增速一直保持30%以上,2017、2016年營收增速更是超過40%。對於業績大增的主原,美年健康的答案是,健康體檢行業市場需求旺盛,呈現井噴趨勢。

只是,這樣的井噴之勢,在美年健康的財報中似已熄火。

從最新發布的三季報來看,前三季度美年健康實現營收62.78億元,同比增長7.89%;其中歸母淨利潤3.91億元,同比下降5.46%,雖然業績稍有回升,但依然與其行業地位及市場預期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據前瞻研究院預計,2019年,我國專業體檢機構市場規模達到185億元,到2024年,規模達到558億元。

顯然,行業需要依然火熱。那麼,倒是大佬美年健康拖了後腿了。如此反差,原因是什麼呢?

事實上,美年健康上市以來一直在加速擴張。

成立於2004年的美年健康,起初美年健康自建門店只有13家,自2015年借殼上市以來,憑藉資本加持,擴張態勢更是一馬平川。

數據顯示,2015年公司上市之際,美年健康僅有100家體檢中心;2016年快速擴張近300家體檢中心,2017年步伐稍緩,但新增家體檢中心也在百家以上。

2018年公司體檢中心633家,超額完成上市初定下的500家目標。

截止2019年中報,美年健康已佈局684家體檢分院,報告期內新增50家門店。

不過,與這種激進開店同樣印象深刻的還有商譽。在所併購近300家子公司中,有108家屬於溢價收購,產生的商譽高達51.29億元,這一數據2015為4.17億。

相比之下,2018年美年健康全年營收84 .58億元,以2019年上半年業績表現預測,其商譽減值的暴雷風險值得注意。

“不健康”的財務 美年健康“病""的不輕

高溢價的收購前提是有錢,美年健康有錢嗎?

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8年末,發行人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6.62億元、10.47億元、14.06億元及19.69億元。在總資產中的佔比分別為8.85%、11.61%、11.27%及12.04%,

如此高的應收賬款,自然需要計提大量壞賬準備。而美年健康的調節手段就是1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不計提壞賬,如果按照1%或者5%的壞賬率,美年健康2018年需計提壞賬準備1969萬元或者9845萬元。

此外,美年健康的高舉債也是一個大問題。

截止2019年9月底,美年健康的貨幣資金為13.84億元,短期借款24.37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4.52億元,長期借款15.230億元,應付債券18.81億元,累計有息負債高達72.93億元。

要知道,美年健康2015年上市時,有息負債只有6.3億元。去年9月底,其債務為51.87億元,同比增加21.06億元。

從資產負債率看,資產負債率由2015年28%增長至2019年9月底的58.89%,較年初55.39%上升3.5個百分點

同時控制人質押股份,截止2019年7月,公司實際控制人俞熔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質押6.7億股,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為69.36%。而三季報顯示,天億資產及其一致行動人均進行了較高比例股權質押,其中,上海維途投資中心(有限合夥)質押率高達99.99%。

此外,美年健康還在非公開發行股票,打算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4596萬元,其中3.7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公司現金流緊張程度,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借殼上市時,俞熔等股東曾承諾,2015年至2018年,美年健康實現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23億元、3.31億元、4.24億元、4.88億元。在這四年間,美年健康經營業績實現了高速增長,均成功兌現了業績承諾。

只是,2019年業績承諾期滿的第一年,美年健康的經營業績卻開始大幅變臉。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季度業績也是美年健康近4年來同期業績的首次下降。

不僅如此,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經營現金流為淨流出6.59億元,去年同期為淨流入0.86億元,同比下降865.47%。

債務劇增,還帶來財務費用的增加。2019年前9個月,公司財務費用為3.25億元,較去年同期1.80億元增長80.56%。

整體來看,美年健康已經生病,且病的還不輕。此時,阿里入局,可謂及時雨、救急膏?

懷抱阿里大腿 美年健康依然有“病

違規不斷 “假醫生”之殤

財大氣粗的阿里,自然是金主。

問題在於,美年健康的問題不止在業績表面,背後一些深層次問題,顯然不是阿里這個外行能解決的。

有熟悉體檢行業人士稱,近來體檢中心的口碑不怎麼樣,尤其是連鎖的,擁有很多的院區、很多套餐可選品牌。 主要集中在所謂醫師技師,做各種檢查的資質經驗都很成問題。

美年健康也不例外。

據媒體報道,10月12日,深圳一女士因受傷,試圖理賠,但遭退保,原因是該女士在美年健康做過體檢,有相關症狀記錄。體檢信息如何洩露,成為多方關注焦點。雖然美年健康回應稱,所有客戶就診信息都是保密的。但信息洩露風波無疑加重了用戶疑惑。

除涉嫌洩露用戶隱私外,美年健康還頻繁捲入違規營業風波。

2018年1月中旬,有美年健康員工爆料,聽到業務員說一個客人體檢後報告沒事,但人已經在醫院裡確診癌症晚期並全身抗散,轉到中山醫的腫瘤醫院,化療放療都不能做了,體檢4天后已經入院治療。

在2018年2月,上海靜安區衛計委曾對美年健康上海美智門診部做出行政處罰,原因是允許未取得護士執業證書人員上崗。

此外,美年健康上海美宜門診部,2015年到2018年六次遭遇上海衛計委處罰,處罰原因包括未建立消毒管理組織制度等;

而上海美年門診部,2014年到2017年五次被上海衛計委、市場監督管理局、稅務局等處罰,處罰原因包括生產銷售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執業等;

上海美橫門診部,2015年到2018年八次被上海衛計委處罰,處罰原因包括診療活動超出登記範圍、未取得護士執業證書人員上崗等。

可見,美年健康收到行政處罰的這些門店中,無證上崗問題最為普遍,最核心的醫師資格令人懷疑。對此,知名財經新媒體銠財,對此有詳細撰寫,感興趣的朋友搜索閱覽。

俞熔的風險困惑

梳理至此,美年健康的問題人設已躍然紙上。內外壓力之下,或許能更理解俞熔轉讓股權之舉。問題在於,大佬做後盾,也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

風險在於,如果俞熔不能妥善解決好資金問題,存在失去對美年健康控制的風險。

從體檢行業角度看,隨著人民消費的不斷升級,中國目前正在進入體檢人次快增大潮。縱觀全球,日本健康體檢覆蓋率為73%,美國為74%,德國最高為97%,相比之下,中國僅32.75%。這意味著我國健康體檢業仍有極大空間。

從阿里角度看,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為7筆,交易金額約44億元;來自旗下投資機構雲鋒基金的投資為19筆,合計約245億元;來自阿里健康的投資為12筆,金額合計約121億元。

可見,在阿里健康大板塊,美年健康只是“滄海一粟”,若自己不爭氣,恐隨時會被棄之甚至直接易主。

從投資者看,儘管資本狂歡、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圈,但囿於醫生資源短缺,高速擴張發展,民營體檢實際上一直以來仍問題重重,依賴價格戰、過度營銷、激進擴充體量、產品品質低、人才匱乏、經管粗放、缺乏標準、核心競爭力差等痛點困擾行業發展。

愛康董事長張黎剛曾直接爆出體檢行業眾多黑幕,檢驗從業人員沒有相關從業資格證書,抽血後不檢測直接倒掉出結果報告等,將民營體檢業內亂象推向風口浪尖。

俞熔也曾直言對於民營體檢機構來說,未來是跟公立醫院競爭,但民營體檢業現在的競爭是低水平內耗和價格戰,對未來行業發展沒有幫助。

廣州某三甲醫院體檢中心的一位主任透露。“廣州一個公立醫院護士的收入達到萬元,但是有民營體檢機構為壓縮成本,實現迅速擴張,實際工資水平可能只有2000-3000元,醫生工資可能只有4000-5000元。民營體檢機構普遍存在的現狀就是人員流動性大,醫護人員以次充好。”

目前,中國體檢市場雖公立醫院佔主導,但呈現出民營體檢機構和公立醫院並存的發展模式。民營體檢機構“賣服務”,公立醫院勝在質量保證。

然而,看似門檻低的體檢科同樣對醫生資質和經驗有很高要求,例如彩超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醫生經驗。

歸根結底,體檢行業仍是知識密集型的專業行業,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綜合管理、規範經營要求很高。儘管互聯網巨頭入局,民營體檢戰事格局仍存疑。

也基於此,多維問題纏身,美年健康頭頂斯摩達克利劍仍然高懸。俞熔如何打破迷霧,讓美年健康消除“病痛"強身健體,發揮行龍頭作用,將是一大看點。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