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裡了?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在建文帝朱允炆步步緊逼之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在這場戰役中,朱棣一方經幾次大戰消滅朱允炆大軍的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由此,對於建文帝朱允炆來說,在靖難之役後生死不明,不知所終了。那麼,問題來了,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裡了?對此,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歷史上有三種說法。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裡了?

首先,就第一種說法來說,認為在朱棣的大軍攻破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了。對此,《明太宗實錄》中給出了記載:“建文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就第一種說法來說,無疑是針對當時情況,所做出的合理猜測。就建文帝朱允炆來說,在靖難之役中本來握有巨大的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朱允炆逐漸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而燕王朱棣則是越戰越勇。在此基礎上,即便朱允炆沒有自焚而死,朱棣也很難給朱允炆留下一條生路。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裡了?

進一步來說,在朱允炆決定削藩甚至撤藩之後,他和朱棣之間的矛盾,幾乎是無法調和了,也即陷入到你死我活的狀態中。為了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必須除掉朱允炆這一障礙。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朱允炆選擇自焚而死,顯然也是一種體面地選擇;其次,就第二種說法來說,認為建文帝朱允炆出家為僧了,也即遁入空門了。在《明神宗實錄》中,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曾表示:“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也即建文帝朱允炆不僅出家為僧了,而且做到了無人知道,也即不知道其到了哪一座寺廟。燕軍進入南京後,朱允炆在皇宮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裡了?

由此,如同電影《無雙》中一樣,伴隨著船隻的爆炸聲,郭富城、張靜初飾演的角色,可能就此身亡,也可能是藉著爆炸成功逃跑了。所以,朱允炆在皇宮放火,也很可能是用來掩護自己趁亂逃跑,從而最終出家為僧了;就第三種說法來說,則認為朱允炆漂洋出海了,所以明朝永樂皇帝讓鄭和下西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明朝這一歷史階段,顧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語,稱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裡了?

最後,在此基礎上,查繼佐《罪惟錄》、傅維鱗《明書》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與《胡濙傳》均收錄這種說法。所以,和前兩種說法比起來,第三種說法,也具有一定的認同度。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朱棣最終當上了明朝皇帝,但是,無論怎樣,朱允炆都是朱元璋指定繼承人,其皇位是名正言順的。而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兒子,但是,其登基稱帝,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在成為明朝皇帝后,朱棣顯然對朱允炆的下落一直耿耿於懷,也即放心不下。在此基礎上,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自然和建文帝朱允炆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當然,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很可能增加了其他新的目標,比如和各地區交流等。但是,追尋建文帝在海外的下落,無疑是比較合理的猜測。綜上,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終下落,你怎麼看呢?你更同意哪一種說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