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援疆醫療專家團隊:幫扶援疆 他們沒把自己當“外人”

疏勒縣位於新疆西南部,地處塔里木盆地西緣,踞於赤水之濱的喀什噶爾平原綠洲上。歷代王朝都把疏勒作為西部邊疆屯墾戍邊的軍事戰略重鎮,也是我國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和中外商人云集的國際商埠。但是,由於地處祖國西部邊陲,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緩慢,醫療資源受地域、經濟條件、人員編制等因素限制,在技術力量、人才儲備、管理機制方面遠遠落後於內地同級醫院。

2018年8月,東營市選派了由院長、副院長及行政、臨床科室主任共11人組成第九批中期輪換援疆醫療專家團隊,來到新疆疏勒縣人民醫院,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醫療援疆工作。

他們來了,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和莊嚴的使命,沒有等待,沒有遲緩,更沒有毫無意義的感嘆。從到疏勒縣人民醫院的那一天開始,他們就沒把自己當成援疆人,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醫院的一分子,為醫院發展找弊端、做規劃、建團隊、提技術……過程雖艱辛,但這一切,只為讓醫院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從醫院文化缺失,到職工對醫院的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增強;從患者對醫生醫術的不信任,到不斷為科室送來感謝信和錦旗;從部門與部門之間鮮有溝通,到形成濃厚的“家”氛圍,疏勒縣人民醫院正由內而外散發著朝氣蓬勃的魅力。

查問題梳短板

確定融合式管理,植入式幫扶新模式

入院伊始,援疆醫療隊並沒有急於在技術上給予幫扶,而是深入科室一線迅速開始調查研究。他們聽民意,察民情,把踏實的腳印第一次留在了疏勒大地。

多少次座談討論,多少個不眠之夜,思維碰撞的火花,使他們漸漸明瞭了疏勒縣人民醫院發展的優勢和劣勢,讓他們加快醫院發展的思路逐漸明晰起來。

風氣不正,缺乏健康向上的醫院文化;管理不暢,缺乏科學規範的制度流程;執行不力,缺乏嚴謹嚴格的工作機制;能力不強,缺乏完善配套的醫療設備;後勁不足,缺乏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口碑不佳,缺乏社會認可的品牌形象。經過調研,院領導班子總結出了醫院六個方面的問題短板。“醫院技術力量薄弱需要援助是一方面,管理力量薄弱更是問題的源頭所在。”疏勒縣人民醫院援疆院長吳鋒介紹。

責任催生動力,在準確把握現實與未來的基礎上,院長吳鋒與整個團隊提出了一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醫院發展的思路,這就是:“融合式管理,植入式幫扶”的“組團式援疆”新模式。

如何融合,如何植入?吳鋒介紹,融合式管理就是要藉助組團優勢,把內地先進的管理理念、醫院文化、管理方法融合到醫院的方方面面,深植於每個員工的內心深處,最終形成醫院持續發展、自我發展的內動力,實現既輸血又造血的援疆目標。植入式幫扶就是以管理幫扶為中心,技術幫扶為基礎,援疆主任與本地主任互相配合,實現管理水平、服務能力、人才儲備全面升級。

“實行援疆主任常態化機制,就是要發揮援疆幹部的管理才能和技術才能,助推實現醫院管理水平、服務能力、人才儲備全面升級,達到軟硬雙強。”吳鋒說,“援疆幹部很多都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單純技術幫扶不但浪費,而且推行往往有阻力。工作中實行援疆主任與本地主任管理雙軌制,角色不同,定位不同,二者互相配合,分工明確,不但有利於工作,也有利於團結與融入。”

“醫院現在風氣正了,制度順了,人也好管了。”採訪中,醫院很多當地中層管理幹部深有感觸。援疆管理幹部理念新穎,給醫院帶來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文化理念,在工作中逐級、逐層融合,深植於每個員工的內心深處,最終形成了醫院持續發展、自我發展的內動力。

211”“985”工程

把患者的需要放心裡,把職工的需要放心上

學科特色不僅僅是醫院的醫療特色所在,也是一所醫院的生命所在。沒有學科建設,醫院就難以形成區域影響力,缺乏競爭力。

鑑於此,東營援疆醫療隊在2108年重點完成了“211”工程,即打造了八位一體的一站式急救診療中心,五位一體的中醫康復中心,建立了填補醫院學科空白的臨床心理科,特色科室眼科技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以前急診科在二樓,來了危重病號抬擔架都不方便。院前急診也沒有大夫,120不歸急診科管,流程不暢、佈局不合理。我們來了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急診項目,10月17日就完成了整體搬遷,下移到一層,以鮮明的地面標識區分開了急診搶救區和留觀區,打響了援疆的第一炮。”援疆專家急診中心、醫教科主任周榮兵介紹。“再也不用抬著病人樓上樓下地跑了,真方便。通過援疆專家的帶教,我們的技術有了很大提升,自己也有底氣,有自信了。”說起急診科的改造,急診科護理師艾米熱·肉孜說。

中醫康復中心的建設也讓更多的患者受惠。“常主任話不多,但是手法非常棒,什麼樣的病人來了都能治。就在昨天來了一個腰疼的病人,常主任就在太沖穴紮了一針,十分鐘後這位病人的疼痛就減輕了。”在中醫康復科實習的凱迪日耶告訴記者。她口中的常主任叫常宏儒,人如其名,是國家級中醫康復師,中醫功底深厚。採訪時他總說沒什麼好說的,都是日常工作。但他的形象在患者的心目中卻非常高大,經常有患者帶著自家的特產向常宏儒表示感謝。

今年,醫院又提出打造“985”工程,即打造9大中心,8個重點學科,為職工辦5件實事。9大中心,其中急救中心、中醫康復中心、職工關愛中心、區域影像診斷中心、健康體檢中心已經完成,遠程心電診斷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已經開工建設,微創外科中心、客服調度中心已經提上日程。2019年學科建設繼續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鏡科、病理科相繼成立,臨床心理科、泌尿外科、五官科、重症醫學科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還要為職工辦好5件實事,解決職工的就餐、班車、住宿、待遇以及實現內涵意義上的同工同酬等問題,提升職工的幸福感和對醫院的認同感。

2019年3月8日,職工餐廳正式營業,醫院職工不出院就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飯菜,夜班人員在交班前也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了。2019年5月,醫院純淨水工程全部完成,職工再也不必擔心過硬的水質會對自身健康產生危害。同月,職工班車和單職工住宿問題也得以解決。醫院又騰出3號樓半個樓層打造出職工活動中心,包括健身房、乒乓球室、閱覽室、減壓中心,打造了職工之“家”。2018年12月30日,已經停辦6年的新年晚會重新開始,醫院職工載歌載舞共慶新年,很多職工激動地流下眼淚……這樣暖心的事還有很多。

“我們要把患者的需要放在心裡,把職工的需要放在心上。”這是吳鋒最常說的一句話,“職工是醫院發展的最大資源,職工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沒有微笑,又怎麼可能對患者提供微笑服務。未來,我們要致力於打造幸福醫院,醫院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要讓職工享受到醫院發展的福利,讓他們的歸屬感、自豪感、幸福指數得到明顯提升。”

從輸血到造血

缺技術缺人才缺設備,這些援疆人每天都感覺有好多事要幹,總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在吳鋒看來,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啟動“造血”功能。

由於歷史原因,醫院醫教科長期不能開展工作,醫院醫療運行處於散打狀態。急救中心主任周榮兵臨危受命,兼任醫教科主任。根據醫院實際情況,重點進行醫務人員的管理與培訓,狠抓醫療質量管理,推行1+X帶徒模式,推動“321能力提升工程”,為醫院創造可持續性發展的醫療環境。

常宏儒帶有2名學生,在門診手把手教授他們。對每一個藥方他都要掰開揉碎了講,直到學生完全明白為止。對於最擅長的推拿按摩,常宏儒也毫無保留,從穴位辨識到推拿力度、角度拿捏,都要反覆演示。

心內科援疆專家劉健除了通過業務小講座、教學查房等方式幫助科室徒弟提高臨床業務水平,還自費購買專業書籍,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目前,科室醫生崔佳麗可獨立完成靜脈穿刺置管、胸腔穿刺置管等操作,處理危重症能力也顯著提高。

此外,還有骨外科、普外科、消化內科、臨床心理科等,這些科室的援疆專家都至少帶一名徒弟,進行傳幫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除一對一教學外,醫教科還組織全院危重病例討論、規範化教學查房、援疆專家大講堂、科室內部學習等形式多樣的教學,縣醫院整體醫療水平很快有了飛速提升。

“他們沒把自己當成援疆人,把醫院當成自己的醫院,來到之後很快就投入到醫院的建設中去。以前我們診療手段不規範,援疆團隊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對診斷依據進行了規範,自己肩上的擔子也輕了很多。”內二科本地主任陳瑤動情地向記者介紹。

醫院的口碑好不好,患者說了算。今年3月份,內二科收到了全體住院病人的一封感謝信,上面寫著感謝科室主任與護士長的悉心照顧,幫助他們恢復了健康。醫院的變化用副院長麥麥提艾力·阿卜力米提的話來說是天翻地覆的,“他們不僅代表著業務上的頂尖水平,管理上更棒,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新模式源於實踐,已經效果初現,醫院發展態勢良好,各項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多項關鍵指標穩中有進,社會認可度明顯提高,社會形象得到明顯提升,真正實現了助推受援醫院內涵式發展,與內地同級醫院水平逐漸接近。目前醫院開放床位達到了960張,同比增長133.3%;床位使用率同比增長51.3%;門診人次同比增長156.8%;急診人次同比增長337.4%;出院人次同比增長49.9%;手術檯次同比增長73.9%;三四級手術同比增長70.8%;轉診率下降16個百分點;總收入同比增長95.2%。

激情幹事業,謀略貴長遠。第九批中期輪換援疆醫療隊奉行“一直走在解決問題的路上”的工作原則,立足實際,籌謀未來,一切以科學管理和內涵發展為準,用好三把尺子“量長短、量上下、量未來”,他們正以智慧和熱情在疏勒縣人民醫院這塊土地上描繪著充滿希望的宏偉藍圖。未來,他們還要朝著打造幸福醫院的方向出發,屆時,醫院的服務能力會更好、外部形象更佳,病人就醫的獲得感,職工的歸屬感、自豪感、幸福指數會明顯提升,南疆地區有影響力的縣級綜合醫院正在展翅騰飛!

(記者 李懷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