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之前研習君採訪作者的時候,常愛問大家:“這個故事當初先成型的是某一個人物還是某一段情節?或者是主題,設定?”

各位大大的回答也是各色各樣,有些是從書、新聞這樣的信息中得來的啟發,比如眸弋是從讀歷史書,聯想到宮牆中女人們的命運,清雪初嵐是看到國外一個有關孿生姐妹在母體內互相吸收營養的新聞,從而有了《胭脂·雙生》;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有些是從夢境裡得到的啟示,昱橋是做了個光怪陸離的夢而寫出了《泥菩薩》的場景;

還有一些是把現實生活中的真事原型、場景傳說大開腦洞,比如東杉君是做手術時想出了《嗅香》,陸茸是在山中想到隱蔽的焚屍案,蘇汴州的《半生緣》是把叔叔的故事只取輪廓,情節、細節全部重塑……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看來,每個作者都有自己尋找靈感的獨特方式,而那個“靈感”,其實就像是解開一堆亂麻時,最初找到的那根線頭。有了這個靈感,雖然後面還有一大堆問題,但起碼有了一個頭啊。

今天研習君又帶大家來科普下,一些知名作家靈光一閃的那些時刻。大家可以想想,他們是怎樣捕捉住一閃而過的靈感小線頭,最終編織成華麗毛毯的呢?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1.從歷史科教片啟發出的大女主宮鬥文

《羋月傳》的原著作者兼編劇蔣勝男說,她寫《羋月傳》的靈感竟然來源於《探索·發現》欄目……那期的專題片叫《兵馬俑的神秘主人》,提出一個論點,說兵馬俑很可能是秦宣太后的。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這下子激發出了她的好奇心,順著秦宣太后往下理,查看了巨多資料,慢慢就有了羋月逆襲為一代國主的大體框架。有記者笑稱,這應該是最“科學”的靈感來源了。(多看科教知識片還是有幫助的~)

2.和媽媽逛超市,也能想出男神重逢虐戀大文

顧漫被採訪時說,最初寫《何以笙簫默》的靈感來源於一次逛超市:“最初靈感的產生,是有一次和媽媽去超市,超市人很多,媽媽低頭選醬油的時候,我站著,忽然腦海中,就出現了男女主角開頭重逢的那一幕。”對於這樣的“靈光一現”,顧漫笑著說小說中不少“梗”都來源於生活中的一個瞬間。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講真,點子來得往往猝不及防,有時候看似輕易,可point是要合理地進行聯想,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大致確定整體的結構、人物基本設定和情節最終走向。顧漫想到“超市重逢”這個梗時,勢必就順帶決定了男女主因誤會而分開、重逢後繼續虐戀又微甜的大方向。至於他們是什麼誤會、男女主的具體性格、最後要怎麼重新在一起,這些是需要回家後拿出筆記本細細推敲的了。

3.回憶12歲的經歷,也能寫出很好的故事

你可能沒聽過愛爾蘭作家科爾姆·託賓,但你可能看過前年奧斯卡頒獎季的熱門電影《布魯克林》。

託賓近年在重慶舉行過一次題為《生活怎樣進入小說》的講座,講到他小時候生活在愛爾蘭的一個小鎮上,12歲時他的父親剛去世,小鎮上的人紛紛來家裡安慰他和母親。有一個女人向他母親講起自己女兒的故事,提到女兒去了美國的布魯克林。雖然只是一段不長的敘述,但卻留在了託賓的腦海裡,幾十年後,這個故事成了他小說《布魯克林》的原型。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這段12歲男孩的記憶引發的小說被翻譯成了多國文字,拍成了電影,甚至還有自稱小說原型的女兒來找過他。託賓說:“有時候你寫作的內容可能就在你的記憶深處,當你去回憶的時候,可能很好的故事就出來了。”“寫作是現實生活經驗和想象力的融合,要想寫出好的作品,就要不斷地寫下去。”

4.一個社會新聞引發的嚴肅想象力

嚴歌苓說,有一次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新聞,有人在宴席上假裝賓客騙吃騙喝,這就是啟發她寫作《赴宴者》所有的源泉。

對嚴歌苓這樣極其成熟、有個人風格的作家來說,她不能夠再去了解事件的更多真相了,這樣就會把她的思維固定在一個死的框架內,使她無法發揮想象力。


那這個新聞,也就是靈感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寫作源頭的意義,在於找到了一個激勵事件,一個框,一個可能會出故事的地方。比如一個人去騙吃騙喝,那麼他後來會發生什麼呢?他的家人會知情嗎,他又會認識怎樣的人,會不會被識破呢?接下去完全可以靠你的技巧,你的想象力和生活經歷去編的。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JK·羅琳在寫《哈利波特》的時候,就是因為在火車站看到了戴圓眼鏡的巫師裝扮的男孩,而哈利波特的原型,則是她小時候的玩伴伊恩·波特,他們小時候經常在森林裡玩魔法遊戲,並會自己編一些奇怪的咒語。

對丹•布朗來講,他寫《達芬奇密碼》的時候,想到一個博物館館長被殺了,可能是一個神秘的宗教乾的。然後他花了三五年去研究達芬奇,研究神秘的宗教,研究符號學和歷史,讓這個故事能夠自圓其說。

就像開頭提到的清雪初嵐寫《胭脂·雙生》,也是被一個奇異新聞啟發的,可啟發的也僅僅是一個大的框架,一個奇妙的“梗”,剩下的情節點和人設、立意就全靠自身修為啦。

正如陸茸說的,撐起一個故事光有梗和靈感是不夠的,豐富情節、細節,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讓故事更有看頭。

寫小說想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來看看這些成名作如何大開腦洞

有了開頭的那根線頭,給出了一個大方向,剩下的細細推敲,則是自己要仔細做的功課,也是真正分出高下的環節嘍~

點擊屏幕右上【關注】按鈕,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