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為何不直接殺了慈禧,自己親政?

小離Olina


晚清政局,矛盾的中心之一,是所謂的“帝、後之爭”。即光緒帝跟他的大姨母慈禧太后的權力之爭。

光緒與慈禧,為私怨、為國事、為權柄,鬧到後來,已經是水火不容。光緒帝表面上貴為九五之尊,可從上臺起,一直都是傀儡,還長期失去自由,形同牢犯,甚至為此丟了命——按通常說法,是被慈禧所毒殺。光緒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混得最慘的幾位帝王之一。

而有一個問題,是我上中學那會就疑惑的,也許有很多朋友也一樣費解:光緒到了後來,是已經知道和慈禧不可和解,必得魚死網破的,為啥就那麼窩囊,坐以待斃,不考慮直接幹掉她?


現在的流行意見,是光緒從無此念頭,核心在無必要無能力無名目。而從現有文獻、常情等推斷,可能並非如此。

一句話歸納說,光緒不是不想殺慈禧,也不是沒有付諸行動,可是他的失誤在於,性格不免優柔寡斷,謀劃得太晚,下手的太遲,且抗衡的力量又不夠,導致最終功敗垂成。只能徒呼奈何,被迫接受被囚10年的末路。

很多年前,名史學家楊天石就寫過一文,堅持認為說,光緒帝的確曾指示康有為一黨,圍攻頤和園,“捕殺西太后”,定為“確證”。他還說,慈禧後來這麼恨光緒,末了還非得置帝於死地,也是因為徹底地失望、傷心,內心早無血親之念。這個說法,我以為在文獻、邏輯上,目前也是疏離的最通的。

這就是說,光緒及其帝黨,起初的確沒有要搞死慈禧之意,工作全力,是放在樹立光緒權威、摒斥慈禧過度干政、在朝野做一番人事與政策的大調整上。可到了戊戌變法後期,姨甥兩派的權力爭奪戰日益白熱化,到了誰死誰活地步,帝黨是考慮過最便捷的方法,即除掉慈禧一人,來一場宮廷政變,以奪回“乾坤”的。

有朋友說,如果真有這回事,未免把光緒想得太簡單,這麼做也會引發朝野全體反對云云,其實也是沒有考慮清代政體的特殊性的。光緒殺後,並非完全沒有“合法性”:一,他才是正統的清帝;二,滿清的“祖宗家法”,是最嚴厲反對後宮干政的。

帝、後之間,刀光劍影,不共戴天,最缺“合法性”的,恰恰是慈禧。她即便再恨光緒,也沒辦法明白殺他,也缺在此理據缺乏。


而光緒最缺乏的,不是殺後的理由,而是沒有內外實權,特別是軍事實力,可以跟慈禧叫板。

所以,光緒及其帝黨,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出此下下策;也所以,他後來即便真的被迫迎戰,要動手了,倚靠的也只能僥倖,並且不可避免地失敗。這個微妙之處,高陽寫《慈禧全傳》時,已經區曲盡其妙,加以渲染演繹。

當初,戊戌變法失敗,康梁潛逃海外、“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緒帝被囚瀛臺,處置如此慘烈嚴酷,後黨代表清政府給的罪狀,就是他們“謀圍頤和園,劫殺皇太后”。這名目,就事實而言,只怕也不算栽贓吧——儘管康有為一直否認。

發自1898年9月28日的那道著名“上諭”,之所以沒有直接點名光緒帝本人“捕殺”意圖,推給其黨羽,道理也很簡單,根本就不方便,無法公之於眾,也不必讓“屁民”知曉太深的宮闈秘事。

連此“上諭”的口吻,依然還只能依樣畫葫蘆,模擬的是光緒帝。名義上的“國主”,畢竟是也只能是光緒,而非慈禧。


還有更多的證據,直接表明,光緒有意圖捕殺慈禧的考量與安排的。儘管究竟是主動還是被迫反擊,三言兩語還說不清。

比如,從侍光緒多年的惲毓鼎,留有《崇陵傳信錄》一書,就明確記錄說,當政變前夕,慈禧聽聞風聲,曾招來光緒指著痛罵,講養他20多年,竟然要“謀我乎”。費行簡《慈禧傳信路》、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也都有相似記載。

更著名的證據,當然是後來袁世凱《戊戌日記》裡,談及的譚嗣同夜訪,尋求他軍事幫助,“謀圍頤和園”、“立即正法”榮祿、甚至捕殺西太后的說法。而譚嗣同是帶著帝黨使命來的,沒有光緒本人或明或暗的允諾,他也不可能更不敢做此驚天動地的大決斷。據畢永年的《詭謀直紀》回憶,此事康有為也確實事先“奏請皇上”過的,只是如何實現,只能便宜行事而已。

很多人認為,這是袁世凱故意混淆視聽。可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知道,袁在私下對親信,也是偷偷這麼說過,不可謂胡編。他的幕僚心腹張一麔留下《心太平室集》,完全可以佐證。

這一點,連光緒帝聘請的外國顧問李提摩太都有所耳聞。他寫下過《留華四十五年記》一書,就說當時情勢太危機了,光緒擔心隨即的天津閱兵就是要對他動手的,所以要“先發制人”,搞定慈禧。

再往後的許世英,所寫的《許世英回憶錄》,也說過,他曾經在事發後跑到劉光第那問此事,劉給他的回覆是,“確曾有此一議”。


可以說,就材料與事理而言,說光緒帝當日曾想過捕殺、或至少囚禁慈禧,這說法不是空穴來風,反最接近事實。

唯一可嘆的,光緒帝及其黨屬,在當時根本無將可指揮,無兵能調動,真正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甚至,正如楊深秀對人透露的,按照計劃,連兵士都不需要太多,有8千人就足夠圍住頤和園,抓住慈禧。滑稽的是,光緒九五之尊,在彼時的京城內外,就連這區區8千兵馬,都沒法驅使。

他們只能將希望寄託在河南人袁世凱身上,是“欲令其為李多祚”,還派出了譚嗣同作說客。可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老袁完全是董卓託世,不說助他們發此奇謀了,完全就是背信棄義,反手就是一道辣手摧花,好換取功名富貴,帝黨立即人頭滾滾。

隨之變法大敗,譚嗣同們喋血街頭,漢族精英更加意識到,政治改良方案根本是痴人說夢呢,孫黃等革命軍如火如荼興起了。中國的歷史,也隨之陷入數十年內亂,再沒有人可以止血藥治了。

現在回頭再想,也是一道有趣的公案了:假使當初,光緒帝派真能除掉慈禧,中華民族又將會往何處去呢?

劉愚愚


曾經年少無知的時候也在想這個問題,光緒是皇帝為什麼不直接殺了慈禧太后,自己親政不就完了嗎?那樣“朕的大清就不會亡了”。但等到了現在才明白“皇帝並不是至高無上”,至高無上的是權力,這就像東漢末年大家都聽曹操的,而對於漢獻帝這個皇帝視為“傀儡”。光緒之於慈禧就好比於漢獻帝之於曹操,傀儡而已!如果有什麼不同,大概就是光緒和慈禧還有點血緣關係。。



清朝末年,慈禧是掌握清廷最高權力的人,在她的身邊聚集了李鴻章,榮祿,剛毅等一系列實權大臣,只要稍微有些權力的人基本上都是慈禧提拔上去的,這些人自然把慈禧當做他們的“老佛爺”,光緒死了沒關係,慈禧一定不能有事,可以說慈禧在清廷政壇地位的穩固是無法想象的。


而我們反觀光緒皇帝,他的身邊是一些什麼人呢?有理想,有抱負,有才學,但缺少了權力。朝廷三品以上的大臣沒有一個站在光緒這邊,外邊的九大總督更是沒有一個為光緒辦事。在他身邊沒有出謀劃策的“孔明”,有的只有科舉不中的康有為。

此外殺慈禧還得有人“操刀”吧,光緒不可能自己親自動手吧,但當時紫禁城,頤和園的侍衛都是慈禧的手下,都是慈禧正藍旗的人,光緒身邊的兩個太監總管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上去的。宮外的兵權,對於光緒來說就是“可望不可即”的“白月光”了,當時榮祿節制北洋各部,奉命拱衛京城,雖然榮祿的幾萬人馬打不過八國聯軍,但保證慈禧的安全還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光緒冒冒失失的殺了慈禧,他必將難逃一死!


圍知歷史


事實上,光緒並非沒有親政過。自光緒十五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整整親政十年。

這十年間,不可否認,慈禧的心腹大臣們仍然佔據要職。但是,很多大事的決策權是屬於光緒的。慈禧及其心腹們,並未掣肘。

如果光緒有能力,完全可以一邊使用著慈禧重用的舊臣,一邊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馬。同時抓住某些大的時機,為自己立威。

歷朝歷代,權力更迭,不都是這樣的嗎?

慈禧能夠一步步站上權力巔峰,也不是無故得來的。按她自己的說法,滅長毛(太平天國),平捻子,為大清國操碎了心。

正是通過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這才能夠讓李鴻章等人中龍鳳甘心受其驅使。

光緒應該也想過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戰爭,就是光緒皇帝力主的。

如果當時這場戰爭打贏了,我敢打賭,光緒絕對能夠順利從慈禧手中接過權柄。可惜,他輸了。

光緒親政期間,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變法”。其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敗。

光緒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識人。甲午戰爭時,他聽信翁同龢;戊戌變法時,他聽信康有為。事實證明,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說,這二位都是謀私不謀公的小人。

這樣的一個皇帝,即便殺了慈禧,獨掌大權,又能如何呢?何況,他根本殺不了慈禧。

一來,清朝是儒家立國,忠、孝為儒家最重要的兩大信條。如果光緒膽敢弒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為儒家信徒的大臣們交代?

二來,慈禧是個老謀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權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緒就算真的想殺她,也沒那麼容易。

所以,光緒要想接過慈禧的權柄,不在於殺不殺慈禧,而在於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這個權柄。

事實證明,他並沒有這個能力。


趣談國史


於情於理,光緒都沒有殺慈禧的必要和理由。

於情,在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對光緒可謂是盡心盡力,用慈禧自己事後回憶看——

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從孃家算,又是我親妹妹之子,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溼不幹,我每日親與塗拭,晝間常臥我寢榻上,看著天氣寒暖,親自為他加減衣衿,節其飲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時即膽怯,怕聽到大聲特別是雷聲,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摟在懷裡,寸步不離。皇帝三五歲後,我每日親書方紙,教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瞿鴻禨《聖德記略》)

而且慈禧對光緒的教育也吸取了自己親兒子同治皇帝的教訓,是非常重視的,光緒5歲的時候就讓光緒開蒙,給他請了翁同龢這樣的大儒做老師,並且她自己“(皇帝)每日所作詩、論及對子,均繕寫清本,隨功簿一併呈覽”

在光緒才滿10歲的時候,就開始讓光緒跟在自己身旁學習處理政治事務,而且有時還讓10歲的光緒代為批示大臣奏摺,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證明,慈禧從本心上說確實是想把光緒培養成一個好皇帝的。

公正來說,慈禧對光緒的培養比明光宗對明熹宗、明世宗對明穆宗那是強多了,而論親情,在生活上慈禧對待光緒皇帝的關懷,能讓明穆宗朱載垕嫉妒的兩眼發紅(他由於自己老爹迷信,幾乎沒怎麼見過自己父親)

這樣的親情,光緒皇帝如果為了要“親政”就要殺慈禧,那隻能說光緒是天生的“雄才大略”,可惜光緒不是。

這是於情。

於理,慈禧早就歸政給了光緒,具體建議大家看社科院近代所正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先生的《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始末》,在論文裡,馬老師用無可辯駁的史料論證了慈禧還政於光緒確實出於真心。

甚至馬勇老師還引用當時人的筆記,認為當時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當時慈禧繼續訓政,說不定甲午之戰、戊戌變法、庚子國變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歸政的決心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其誠意也是不必懷疑的。然而現在看來這個決定究竟是利是弊,卻很難說。清末筆記《異辭錄》就說,假如慈禧太后當時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議,繼續訓政,那麼後來的甲午戰爭、戊戌維新肯定都會不一樣,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簾聽政的尷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舉,可免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都,乃至《辛丑條約》的戰爭賠款。

總而言之,於情於理,光緒都沒有殺慈禧的理由,而且他也確實親政,一直到康有為坑死他的“圍院之謀”暴露以後。


蘭臺


首先,駁斥光緒沒有親政這個觀點,光緒皇帝1871年生,1875年被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立為皇帝,1881年前由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之後慈安過世由慈禧一個人垂簾聽政,1889年光緒18歲親政。

可能會有人說,光緒沒有實權,不是每件事都有權做主。不要說光緒剛成年,也不要說慈禧是個秉政已久的老政客,就說我們普通家庭,你父母說句話,你作為個兒子也得掂量掂量怎麼處理吧。

再說,光緒親政後乾的兩件大事,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首先,這兩件事都是由光緒做主發動主導的,這說明光緒還是有實權的,但過程都出乎意料,最後都在慈禧干預下結尾。

總結,慈禧依然是大清帝國的董事長,光緒被定位為CEO,有執政權,執行既定方針,沒有人事權。光緒親政是事實,想幹事贏得姨媽信任最終完全放權給他,但事與願違,他幹事急匆匆,毛糙,沒能很好平衡各派利益,缺乏耐心周旋、博弈,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光緒與慈禧形同母子,他是皇帝,有執政權,有年齡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他殺母奪權,這不是一個正常人能幹出來的。

慈禧為何沒有廢光緒帝,

1、慈禧是有廢光緒的打算,他的親兒子同治帝已早死,光緒是她妹妹的兒子,關係最親,為何要廢掉他呢。

這就要說到戊戌變法維新、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其實都沒有後來清政府立憲運動幹得多走得遠,慈禧也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變革維新,因為甲午大敗之後,不變沒法向天下交差。但是為什麼觸怒到慈禧呢。維新派都是基層官僚甚至有的還是沒入仕的編外人員,光緒跟這些維新派幾乎都很難見面,恭親王在世的時候直接以維新派們級別不夠,拒絕皇帝與他們見面,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也僅僅與光緒帝見過一面。

所以康有為他們就鼓動皇帝開懋勤殿(1898年9月14日)甩開軍機處建自己的秘書班子,這直接觸動舊官僚集團利益,把狀告到了慈禧那。開懋勤殿這件事,被慈禧明確否決了,並要求黜退康有為。在太后壓力下,光緒9月17日下詔要康有為去上海辦報。

百日維新6月開始,到9月因為人事的事情,慈禧與光緒確有矛盾,但還不至於你死我活。但維新派認定皇帝下明詔給康有為,是在暗示慈禧已對皇帝動手,因為維新期間新舊兩派交鋒你來我往,在民間就在傳言慈禧要廢光緒另立新帝。維新派覺得士為知己者死,就開始策劃廢掉慈禧營救皇帝。

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求他幫助救皇上。但就在當天,御史楊崇伊上書慈禧,說維新派勾結東洋人伊藤博文禍亂朝政,要求慈禧訓政,抓康有為。對皇帝啟用東洋人做客卿,慈禧是不滿的,準備回皇宮與光緒親自交流。

9月19日,慈禧從頤和園回到皇宮,親自訓誡了光緒,認為維新派莠言亂政,要求抓康有為這些人。並在第二天9月20號垂簾,參與了光緒與伊藤博文的見面,然後當天就回了頤和園。如果沒有其它事情發生,慈禧對維新的干涉就到此為止了,光緒隨後怎麼操作,就看著辦了。

9月19日,慈禧回皇宮,維新派就知道了,也很害怕,康有為當晚20號凌晨就從北京出逃到天津觀望政局。9月20日,康有為弟弟康光仁被抓,就把維新派圍頤和園廢太后的計劃招拱了。

9月20號,慈禧參與了伊藤博文見面後,當晚就回頤和園了。她剛回頤和園,榮祿就跑來報告說維新派招供光緒和維新派圍園廢后的事,她驚了,萬萬沒想到兒子會幹這種事。剛回頤和園的她,當晚21號凌晨立即又趕回皇宮,大發雷霆,當晚就杖斃4個光緒近侍太監,扔出宮外暴屍,明詔不得收殮。其它十個太監帶枷永世不得取下。

9月21日,慈禧訓政,明詔抓捕維新派,除保留京師大學堂,廢其它變法措施。

其實,光緒參與廢后是莫須有的,主要是維新派在謀劃,幾乎也難成功。但它確實壞了光緒與慈禧的母子情,從那刻起,慈禧是有廢光緒的心思。

2、中外干預,慈禧也無法廢掉光緒帝。

1900年慈禧決意立她弟弟女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作為皇儲,可是立儲當天,外國使節都不給面子,沒參加。這也是慈禧縱容義和團運動和發動第0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吧,庚子之亂可稱的上是世界大戰,參戰國達到9個之多。

第0次世界大戰,南方的封疆大吏也很不給面子,來了個東南互保運動,沒有參與。

關於廢光緒帝,國內很多大臣也不同意,其中兩江總督劉坤一奏摺裡有句話流傳很廣: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

圍園廢后很難,廢帝立儲也不容易。

戊戌政變之後的慈禧,用處理家事的辦法來處理國事,不僅把皇家、滿洲帶進了墳墓,也把中華民族帶進了深淵。


茶亭浪子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古代出現很多囚禁自己父母的帝王,但是在晚清時期,已不可能出現

也許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可能對古代史比較瞭解。

在古代,確實有很多帝王通過一場政變,囚禁自己的母親或者父親,然後執掌大權的。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鄭莊公。由於鄭莊公的母親姜氏支持自己的弟弟叛亂,爭奪王位,鄭莊公索性囚禁了母親,很多年都沒有相見。

唐國強版鄭莊公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弟弟之後,還把唐高祖李淵軟禁。

唐國強版李世民

問題是到了有清一代,歷史環境已經不同,歷史上的這些故事已經不可能再次上演。

從外部來說,明清以來,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主流,深入人心。儒家強調禮義秩序,強調臣忠子孝。兒子發動政變,是得不到人心支持的。

其次,我一直覺得,從古代到近代,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權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比如,在古代,帝王可以隨意殺掉不聽話的臣子,明朝皇帝還能夠隨意鞭打文官。

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時代,可能是受到西方觀念的影響,帝王處置大臣變得非常慎重。

皇帝也是一樣。皇帝的行為、做法,必須要考慮是否會引來大臣的不滿,因此,做事必須慎之又慎。

慈禧從內心真的想培養光緒,想讓光緒對自己孝順

從內部,也就是光緒皇帝與慈禧之間的關係來說,光緒也沒有必要,或者說從來沒有出現過殺掉慈禧自己親政的打算。

我們知道,光緒不是慈禧的親生兒子,而是她妹妹的兒子,也是她丈夫咸豐皇帝的七弟醇親王的兒子。

光緒從4歲入宮以來,慈禧對光緒的感情就非常好,有些恨鐵不成鋼。慈禧會親自為光緒皇帝選擇老師,關心他的起居飲食。有學者說,慈禧當時就如同《紅樓夢》裡面的賈母,是一個家族的大家長。

比如,在光緒剛剛進宮做皇帝不久,慈禧就規定今後光緒皇帝的“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質樸數人,凡年少輕佻者,概不準其服役”。

慈禧非常關心小光緒的學習,選擇了翁同龢做他的老師。慈禧經常召見翁同龢,詢問光緒學習的情況。如果光緒皇帝有所懈怠,慈禧就會在光緒前去問安的時候,加以“訓斥”。

慈禧恨鐵不成鋼,導致光緒皇帝有時候會情緒“抑鬱”,“精神殊遜”。但是,慈禧是真心培養光緒的。

根據德齡在《瀛臺泣血記》裡面的記載,慈禧會經常讓翁同龢給光緒講《孝經》,也讓光緒閱讀“二十四孝”,以此來告誡光緒,要對自己孝順,要“以聖孝為本”。由此可見,在幼小的光緒心目中,早已種下了要對慈禧孝順的種子,長大之後,光緒自然也就不敢對慈禧作出有違人倫的事情。

戊戌政變時期,想殺慈禧的並非光緒,而是康有為等人

可能有人說,戊戌政變時,光緒不是打算要派兵圍住頤和園,殺掉慈禧太后麼?

其實,這可真冤枉光緒了。光緒並沒有打算囚禁慈禧,一切的幾計劃都是康有為等人策劃和醞釀的。

後來,慈禧突然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去質問光緒的時候,光緒還毫不知情,慈禧將康有為等人計劃告訴光緒之後,光緒戰戰兢兢。後來光緒的確有所悔恨,覺得自己所用非人,還把自己給害了

其實,在戊戌變法前期,慈禧是支持光緒變法的。要沒有慈禧的支持,地方督撫和朝廷大臣也不會那麼快順應光緒。

戊戌政變之後,光緒被囚禁在瀛臺,慈禧一直沒有再給光緒機會,甚至還打算廢黜他。這個時候的慈禧,確實內心非常失望,非常痛心。自己一手調教的光緒,他手下的人竟然要殺掉自己。自己幾十年的教育心血毀於一旦。

由此可見,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光緒的性格上來說,都不可能有殺掉慈禧,自己親政的打算。


兮兮說事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說一下光緒和慈禧的關係。

慈禧是咸豐的妃子,他們兩個人生的兒子,就是同治皇帝。但是,同治活著的時候,因為不得志,染上了天花,只有十九歲就去世了。

要知道咸豐帝就這一個兒子呀,同治去世,就說明咸豐絕後了。

俗話說的好,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時候慈禧就該選擇新的皇帝了,所以,這個時候光緒就被選了上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光緒何德何能,他為何能被慈禧看中呢?

1、光緒是咸豐的弟弟奕譞的兒子,他身上流淌的是皇家的血液。

2、光緒還是慈禧的妹妹的兒子,也就是說慈禧的妹妹,嫁給了咸豐的弟弟奕譞,他們兩個人生的兒子就是光緒。

正是因為光緒有這樣的身份,所以,他才被慈禧選擇為接班人的。

當然了慈禧選擇他,主要是讓他當傀儡,畢竟光緒進宮的時候,只有四歲,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娃娃。

光緒進了宮之後,就把慈禧認作了媽。

所以,光緒和慈禧是媽和兒子之間的關係。

你說,光緒在怎麼痛恨慈禧,他能對慈禧這個做媽的下手嗎?

再說了光緒即使想殺慈禧,他也辦不到呀。

因為慈禧是個政治老手,所有的臣子都是聽她的話的。光緒在大臣眼裡看來,就是一個傀儡,他說的話是不算數的。

那麼光緒就真的沒有想殺慈禧,然後選擇親政嗎?

說實話光緒當然是想殺了慈禧的,他也刺殺過慈禧,但是沒有成功。當然了光緒想要殺慈禧,也僅僅是假借別人的手,他是不能直接對慈禧下手的。

那麼光緒是藉著誰的手刺殺慈禧的呢?

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維新派,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中以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為代表的變法派。

他們謀劃著想借著袁世凱的軍隊,在頤和園對慈禧下手。

但是,最終袁世凱出賣了他們,慈禧知道了這件事,所以,刺殺失敗。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到了日本。

戊戌六君子被送上了斷頭臺。

譚嗣同本來是可以逃掉的,但是,他放棄了。

因為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無論那個國家變法,都是要經過流血事件的,中國的變法的流血事件,就從他譚嗣同開始吧。

所以,他就英勇就義了。

大家都知道維新派背後的支持者,正是光緒帝,所以,光緒帝才是想要殺慈禧的幕後主持。

但是,當時的他顯然是對抗不過慈禧的。

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權利,調動不了士兵,所以刺殺失敗了。

那麼,慈禧有沒有想過廢掉光緒呢?

慈禧還是有想過廢掉光緒的,就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被囚禁到了中南海。這時候慈禧就考慮新的接班人,廢掉光緒了。

但是,慈禧的這個計劃終究沒有實現了。

因為這時候西方列強開始插手了,光緒是唯一一個希望變法的人,變法也是西方列強最迫切想做的事。

西方列強怕慈禧廢了光緒之後,中國的變法就會停止了。

所以,他們對慈禧施加壓力,若是慈禧執意要廢掉光緒,他們就會用武力干涉清朝的內政。儘管慈禧對列強幹預清朝內政的事很不滿,但是,他也沒有辦法。

因為他明白,西方列強船艦利炮,和他們對抗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所以,這就是光緒殺不了慈禧,慈禧廢了光緒的具體原因。


漢史趣聞


如果我是光緒,也不會冒這個險,等著慈禧老死就行——只是光緒想不到自己死的比慈禧還早,老天爺不給陽壽,那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我們只要看看光緒和慈禧的年齡差距,就知道等是最好的選擇了。

光緒的母親是葉赫那拉·婉貞,慈禧的親妹妹,也就說慈禧是光緒的親大姨。

光緒出生於1871年8月,慈禧出生於1835年11月,比光緒大了36歲,光緒在1875年1月登基為帝時年僅4歲,慈禧40歲,基本是慈禧一個人大權獨攬,光緒是名副其實的傀儡。

對皇帝而言,二十歲已經有了獨立能力,光緒帝在20歲時,慈禧已經56歲,但慈禧仍然牢牢把持大權,光緒雖然想要奪回權力,無奈缺乏實力,只能忍氣吞聲。

從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來看,從來沒有年輕皇帝能從垂簾聽政的太后手中強行奪權的,反而是太后能輕鬆廢掉有任何圖謀不軌的皇帝或太子,光緒不是傻瓜,他知道自己殺不了慈禧,也不會冒險,所以他選擇等待——自己最大的優勢是年輕,靠也能把慈禧靠死。

1898年,光緒27歲,慈禧63歲,慈禧已經開始把一部分權力歸還給光緒,光緒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這一天,他決定大展身手,實行維新變法。

但光緒還是太年輕、太幼稚了,他失去了將近20年等待的耐心,開始迫不及待地實行“戊戌變法”,在遭到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時,光緒沒有繼續韜光養晦,盡力調節緩和矛盾,為維新變法爭取穩定的環境,而是不自量力地跟慈禧耍心眼,試圖依靠袁世凱這種投機分子,來牽制住慈禧為首的保守勢力,結果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臺。

光緒或許動過除掉或軟禁慈禧的想法,但僅僅是想想就換來如此結局,如果他真的動手,幾乎沒有任何勝算,必定是慈禧凌厲的反擊,讓他毫無還手之力,連命都保不住。

君不見當年試圖從父皇、母皇(武則天)手中奪權的太子,一個個死的多慘嗎?

自此以後,光緒成為無枷之囚,在度過10年生不如死的時光後,他38歲,慈禧73歲,已經油盡燈枯,光緒原本可以等老妖婆死後重獲自由,掌握大權,施展宏圖壯志,也可以盡情發洩對慈禧老妖婆的不滿,無奈卻在慈禧死前一天暴斃而亡,最大嫌疑人就是慈禧。

靠著慈禧當了皇帝,卻被慈禧束縛一生,禁錮十年,一死了之,光緒的人生真是悲劇一場。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光緒不該殺慈禧,也殺不了慈禧,光緒只是起心動念要殺慈禧,就直接導致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巨大混亂。

1,光緒不該殺慈禧。

從感情上來說,慈禧是光緒的嬸嬸,也是阿姨。最重要的是光緒從5歲開始就養在慈禧身邊,所以慈禧是又當爹又當媽,和光緒的感情,絕不是一般的母子關係,更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仇敵。

慈禧是光緒的嬸嬸、姨姨、爸爸、媽媽,感情上來說,光緒下不了這個手。有證據表明,光緒稱呼慈禧“親爸爸”可能是一種真情流露。

我們國家歷來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緒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死慈禧,不管後來能做出多大貢獻,都始終會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從政治上來看,慈禧的光緒政治上的引路人,光緒一直在和慈禧學習處理政務。光緒也是慈禧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愛新覺羅家與慈禧關係最親密的,只有光緒一個人。在政治上,兩人結合成了“母子一體”的關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光緒是慈禧的唯一。這一點和呂雉、武則天在位時的情況大不相同,看不到這一點,還說光緒應該殺死慈禧,真是幼稚的可笑!

2,光緒殺不了慈禧。

光緒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力量,從本質來說都來自於慈禧的教誨和讓渡。如果沒有慈禧的大度,光緒什麼都不是。也正因如此,光緒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光緒不可能殺死慈禧。

光緒自己不行,他的同盟更不行。

光緒的第一個同盟是翁同龢。本質來說,翁同龢是慈禧的人,慈禧重用他,讓他當光緒的老師,又讓他組織了“翁門六子”為首的後清流黨,正是看上了翁同龢的老實可靠,看上了翁同龢的膽小怕事。

另一方面,翁同龢在光緒年幼時扮演了慈父的角色,與慈禧嚴父嚴母的形象截然不同,這也是光緒信賴翁同龢的主要原因。

光緒的第二個同盟是康有為。事實上,康有為算不上光緒的親信,因為戊戌變法中最受重用的是軍機四章京——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有為只能算是戊戌變法的意見領袖、公知噴子而已。“圍園殺後”陰謀到底來自於康有為還是譚嗣同,不得而知,如果來自於康有為,那就太滑稽了。

史料表明,康有為一生只見過光緒一面,談了15分鐘。而慈禧撫養教育光緒23年。一個見過一面聊過15分鐘的老騙子,騙你殺掉養育自己23年的人,怎麼聽都像是滑稽戲。

3,光緒殺慈禧的起心動念,導致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大混亂。

光緒殺慈禧,錯就錯在只是起心動念,但這個起心動念,撕裂了“母子一體”的穩定執政狀態,造成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大混亂。

戊戌政變時,慈禧直接找光緒興師問罪,養育你20多年,給你權利讓你親政,甲午戰敗也沒追究你責任,如今你要造反殺我?光緒只能辯解自己沒有要殺人。但是有袁世凱的密詔副本作證,光緒真是黃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事實上,袁世凱的密詔,可能也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不會明確說要圍園殺後。但是,康有為這個豬隊友,徹底坐實了光緒的“圍園殺後”的“真實性”。因為康有為偽造出“衣帶詔”在海外招搖撞騙,外國人沒有鑑別衣帶詔真偽的能力。於是光緒和慈禧徹底決裂了。(康有為為了當網紅ps了自己光緒的合影,呵呵)

慈禧大怒要廢掉光緒,再立新帝,她選中了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雋。這也是不得已,溥雋是慈禧侄女的兒子,祖上是乾隆的弟弟。溥雋當時已經15歲了,但慈禧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只能瞎湊合了。這就是“乙亥建儲”,年號都擬好了。

溥雋準備登基當皇帝的當口,八國聯軍發揚雷鋒精神來給光緒看病。沒病啊?為什麼要退位?再加上榮祿、李鴻章等人都不同意,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立溥雋為大阿哥(就是太子的意思)。

溥雋沒當上皇上,但是載漪為首的端王黨是成事了!榮祿、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明白人全都在端王黨成事的情況下靠邊站。端王黨比洋務派和清流黨更噁心,招撫義和團、怒懟八國聯軍,就是這幫蠢玩意幹出來的。

庚子國變,端王黨被當做戰犯全部處理掉,死的死亡的亡,一個也沒剩下。這讓清廷內部的滿漢衝突更加激烈了。慈禧一死,滿漢衝突總爆發,清廷就滅亡了。

當然,乙亥建儲的另一個副產品是讓慈禧再也不敢公然立繼承人,直到慈禧臨終幾天才匆匆選了溥儀和他爸爸載灃,這個國家那還經得起這樣亂來。但,慈禧真沒辦法!

如果沒有圍園殺後這個誅心之論,戊戌政變不會有、乙亥建儲不會有、庚子國變不會有,清朝在慈禧死後還能保持相對穩定,或許還能多存在幾年。


歷史知事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考慮,是否可行,答案是不可行,其次考慮成功幾率,答案是非常渺茫,最後考慮如果真的成功了,光緒真的能掌握大權嗎?答案是不可能。

一、光緒殺了慈禧,自己親政,為什麼不可行?原因有兩點:

1.光緒這個人太平庸了,根本鎮不住滿族的王公大臣和全國各地的督撫僵臣。

光緒皇帝雖然受到一些人的稱讚,說他不甘心清朝的破敗,想要重新振興,甚至有人還把同治光緒的統治時期,捧為“中興”。然而很遺憾的是,光緒帝是個非常平庸又很膽小的人。

他從小被兩宮皇太后豢養在深宮,對外事和朝廷所知甚淺,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期,他作為皇帝,很少能對國家大事插嘴。因此,這讓他對政治局勢沒有什麼清楚的認識。

甚至,他連決斷的能力都很欠缺,他見了慈禧太后就渾身發抖,他有什麼事,都是跪著苦苦哀求慈禧太后,當了多年的兒皇帝,他是一點銳氣,一點氣勢都沒有。

2.光緒皇帝沒有什麼支持者,清朝的大權,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滿族王公大臣手裡。

在光緒當皇帝的早期,自己的父親醇親王至少還有權力,自己的叔叔恭親王至少是一個可以拉攏的外援。可是,這兩個人死的死,老的老,特別是恭親王,被慈禧太后多次打壓,剝奪權力。在滿族王公大臣那裡,光緒皇帝沒有同盟,沒有支持者。

在文武百官那裡呢?除了自己的老師翁同龢有點實權,其他人都是唯西太后馬首是瞻,就連翁同龢也被西太后罷官。

後來維新變法的時候,光緒提拔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為軍機章京,想要架空軍機處和朝廷的重臣,結果失敗了。

光緒可以說是孤家寡人,光桿司令。

這時候如果他真的向慈禧太后發起攻擊,或暗殺。得來的只有自己的被廢,軟禁,甚至被殺。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他確實被軟禁了。

二、光緒殺慈禧,自己親政,為什麼成功的幾率非常渺茫?

這個原因很簡單,慈禧掌握實權,佈防嚴密,光緒沒有權力,沒有可用之人。

對於慈禧和光緒誰掌握實權,當時和後來的人們都沒有異議,肯定是慈禧。即便光緒親政,慈禧躲到頤和園假裝養老的時候,滿清朝廷的實權仍舊牢牢掌握在慈禧手裡。

這裡只要說兩點就足以說明,光緒殺慈禧為什麼不可能。

1.沒有兵權。

慈禧趕走翁同龢以後,提拔自己的親信榮祿上臺,先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大臣,北京所有的兵馬都在榮祿的一手控制之下。

董福祥的甘軍,宋慶的毅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袁世凱的新軍,以及京畿的各滿漢八旗大營,步軍統領衙門的一萬多步兵,全都歸榮毅調度。

光緒皇帝手裡什麼都沒有。維新變法時,他想拉攏袁世凱,結果被袁世凱擺了一道。

2.無可用之人。

別說外邊的封疆大吏們對光緒帝陽奉陰違,更慘的是,他連宮裡的宮女太監都無法使用。

皇宮裡,慈禧的貼身太監李蓮英統管著宮裡的宮女太監,慈禧通過他們,在光緒周圍佈滿了間諜和暗線。甚至於滿族王爺們都能買通宮女懷揣匕首,伺機刺殺光緒帝。搞得慈禧太后自己都有點心慌。

慈禧太后躲在頤和園的時候,那裡則更是警戒森嚴。別說去見他的王公大臣了,就算普通的皇家女眷去看望她,都要嚴格搜身,從而保證沒有任何人有任何不軌行動。

光緒除了幾個隨身的太監,宮裡內內外外,都是慈禧的人。想殺慈禧,比登天還難。

倒是光緒帝自己,得天天防著被慈禧暗殺,據說光緒得病了,慈禧派人送來的藥他都不敢喝。

三、如果光緒真的成功殺死慈禧,他就真能親政,掌握大權嗎?

這個得從內和外兩個方面說。

外就是洋人,洋人對光緒帝什麼態度?

義和團鬧北京的時候,有人制造了一個假新聞在報紙上,始作俑者是剛毅等人,他們為了逼迫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抵制洋人,在報紙上說,如果慈禧太后再不控制在北京燒使館,殺洋教教徒的義和團,他們就會轉而支持光緒帝。

但是洋人當時並沒有這個意思,他們跟中國打交道的首選,還是慈禧太后。他們清楚地知道光緒只是個傀儡。

內則分兩部分,滿族宗室和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們早就對朝廷陽奉陰違了,八國聯軍打北京的時候,他們搞東南自保,再之前戊戌變法的時候,他們絕大多數不支持光緒帝,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光緒帝的態度,就算光緒帝親政了,他們也不理光緒帝的。

滿族的王公大臣們,則大部分痛恨光緒帝,甚至於很早就有人謀劃著替換掉光緒帝了。他們先是打算用載振替換掉光緒,後來又打算用大阿哥溥俊替換掉光緒,可以說,這幫人把光緒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甚至於他們買通清宮裡的宮女,要刺殺光緒帝。

如果光緒帝真的殺了慈禧,這幫人會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逼宮,問罪,靖難。

這幫人是有這個實力和能力的。比如,當時莊親王載燻擔任步軍統領衙門步軍統領,也就是九門提督,掌握北京城內的兵權,端郡王載漪擔任京畿虎神營的總兵,輔國公載瀾擔任京畿神機營的總兵。

此外榮祿擔任軍機大臣,掌握著武衛五軍的所有兵權,前面提到的聶士成,董福祥,宋慶,袁世凱,都受他的節制。

如果這幫人在慈禧被殺之後,要廢了光緒,簡直易如反掌。參照慈禧死後,溥儀登基,朝廷的大權都掌握在了袁世凱手裡,等他跟孫中山談完條件以後,說讓溥儀遜位,溥儀就得遜位。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總之,就算光緒殺了慈禧,親政了,也鎮不住這些滿漢大臣,也掌握不了實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