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音準差的原因有哪些?

音準作為演唱者所應具備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影響著演唱者對整個作品的演唱、處理及把握。無論是獨唱還是合唱,只有在音準毫無差錯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考慮聲音的位置、發聲的狀態、作品中表情的處理以及演唱者所想表達的對作品情感的理解。音準作為一種客觀的形式出現,自然有其影響因素,而各種因素對音準的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影響音準的因素大致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先天因素——聽力

有的人天生五音不全,無法準確地判斷音準,專家稱之為“失歌症”。這種病症可能與遺傳有關,也可能和自己聽力上某些區域的不敏感有關,但這種狀況在經過後天的訓練之後是可以改變的。耳朵對音準有著很大的影響,唱歌時的音準絕大多數時候取決於聽力。如果在唱歌時忽略用耳,便容易導致音準出現問題。

二、音準與呼吸、氣息支持的關係

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歌唱呼吸是發聲的動力,發聲的準確與否與呼吸密切相關,錯誤的呼吸方法容易導致演唱者出現音準問題。

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在學習聲樂中有兩種呼吸經常被教師拿來作比較,一種是胸式呼吸,一種是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是依靠胸腔控制氣息的呼吸,它運用胸腔上部進行呼吸,因而氣息容量小、氣息淺,這樣的氣息會迫使喉頭、頸肌、下顎和舌根緊張,所以常常會出現低音偏高、高音偏低的現象。腹式呼吸是依靠下降橫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氣息的呼吸。這種呼吸使人誤以為氣能吸到小肚子裡(實際上氣最多隻能吸到肺葉的底部,而吸不到小腹裡),因而氣息吸得過深。這種氣息由於吸氣時竭力下降橫膈膜,結果腹部向外膨脹,胸腔受到壓縮,氣息容量也不大。吸氣過深,高音會唱得很困難;高音不穩,極易出現音不準的現象。

氣息支持在演唱中也是極為重要的,大家在演唱時把握好“一上一下”的感覺,“上”便是指整個頭部中,頭腔、鼻腔、口腔各個共鳴腔的相互配合和運用;“下”則是指演唱者的氣息支持。當演唱者氣息支持不夠的時候,聲音發虛、不集中,也會產生音不準的現象。因此,具有良好的氣息支持,才能把握好音準。

三、音準與發聲位置狀態的關係

一些初學者平時唱流行歌曲時音準還可以,然而在演唱美聲作品或者民族作品時常常會出現音不準的情況。這是因為演唱者在演唱專業作品時的發聲位置和發聲狀態不正確,因而產生一些技術、技巧上的不足,而這種不足直接影響了演唱者對音準的把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初學者進行訓練。比如唱一個較高的音時,演唱者應將自己的發聲狀態調整至比這個音符的音高高出小二度或大二度的狀態,這樣可以對將要演唱的音高有一個“俯視”的姿態,由上至下地找這個音,而不是未做好準備便去擠壓自己的聲帶而向上“夠”這個音,從而避免因“夠”不到高音而影響音準的情況。

除此之外,人的生理構造也對音準有著一定的影響。在演唱者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個基礎音,而這個基礎音一定是存在於演唱者唱歌時最舒服的音域當中的,因此當作品中出現的音高高出或低於這個基礎音很多時,演唱者會不自覺地將音高向基礎音靠攏,因而產生偏高或偏低的現象,此時需要演唱者運用技巧調整發聲位置和狀態來避免這種現象。

唱歌音準差的原因有哪些?

四、音準與音色的關係

音色是指聲音的色彩,是由發聲體振動產生的聲波傳入人耳並被聽覺所感知的結果,是人的耳朵對聲音的一種感覺。演唱原生態作品有時會比美聲和民族作品更難把握,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演唱原生態作品時需要運用一定的“白聲”,即用單純的嗓子來演唱。演唱者在用這種音色演唱時,聲音一般會比頭腦中反映出來的音高要低,因此這時需要演唱者對音準有更加明確的把握。當演唱者歌唱時產生的泛音較多時,可能會影響其演唱時的音準。若氣息穩定、聲區統一、共鳴腔體運用恰當,音色明亮、圓潤,音準一般不會出現問題。

五、音準與節奏的關係

如果認為一部作品的節奏對音準沒多大影響,那麼這種認識是不準確的。一些演唱者在演唱節奏過於複雜或快速頻繁變化節拍的作品時,對音準的把握顯得力不從心,並不是他們真得在音準的掌握上有問題,而是複雜的節奏或快速頻繁變化拍子的作品造成演唱者心理上的緊張,使其氣息變得不夠穩定,發聲器官不夠鬆弛,無法從容地應對發聲位置與快節奏的關係。

同樣,演唱者在演唱一些節奏過慢的作品需要保持長音時,有時也會出現音準偏高或偏低的情況,這是由於在保持長音的時候,氣息的支持不夠或者狀態的倦怠、節奏不穩而影響了音準,這種問題可以通過對節奏的訓練,配合氣息的運動來解決。

六、音準與作品的關係

作曲家在作品中對音準和音響的要求是很高的。雖然演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作品進行把握,但是在大線條的處理上還是應該遵循作曲家的本意。因此當作品中出現對演唱者有較高要求的處理時,則需要演唱者特別地注意。在強弱中,通常出現的處理是在極高的音區中,用漸弱或突弱來處理,在低音區用強音處理,這對演唱者的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因為高音的弱處理很容易偏低,而低音的強處理則容易偏高。一般情況下,在演唱速度過快的作品時,很容易引起發聲器官的緊張,這樣的情況會造成音準偏高或偏低。

另一方面,很多現代派的作曲家在作品中很喜歡運用變化音和音程間的微妙聯繫,以體現不一樣的氣氛和效果,這種作品在演唱時音準很容易出現問題。一些作曲家很喜歡以小二度、小三度等音程的連續變化來設定一部作品的基調,在這種情況下,單純地根據音符來找音高是比較困難的。演唱者可以根據音程之間的關係來調整音高,從而達到作品的效果,這對演唱者的基本功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以美國當代合唱作曲家埃瑞克·惠克特的作品為例,他的很多現代合唱作品利用大量的音塊來表現整部作品,沒有過多的情感,但對作品中的處理要求很嚴格,必須按照樂譜中標註的強弱等處理進行演唱,對音準的要求極高,因此要求演唱團隊的基本功必須過關。他的一些作品如《傾盆大雨》、《金色之光》等,旋律走向微妙,而且多為八聲部合唱作品,運用音塊來表現色彩,如果演唱者的技術和功力稍有偏差,就很容易出現音程或樂句不準確的情況,從而達不到作品的要求。

關注公眾號:wyxcg8 每天送你一篇實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