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国际大都市凝聚“海归力量”——聚焦中国青岛“蓝洽会”

今年以来,青岛市已集聚各类人才20.4万人,“高精尖”人才集聚优势愈发明显。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学府学成归来的近4万名海归近年来纷纷筑巢青岛,在这片蔚蓝色的海岸构建起创新创业的“栖息地”。此外,青岛每年约有8000名外国人才在青工作,外国专家中有12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42人荣获山东省政府“齐鲁友谊奖”,3人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石墨烯之父”、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落户莱西,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落户青岛大学,青岛市连续8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是什么魅力吸引着诺贝尔奖得主频频光顾?是什么魔力呼唤国际行业顶尖专家驻足流连?又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海归栖枝青春之岛?

让我们透过中国青岛“蓝洽会”这一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平台,探究青岛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凝聚“海归力量”的真谛。

产业发展吸引海归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有316.3万名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63.2%。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放眼远望,新时代的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在这场改革大潮中,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正扮演着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的引领角色,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胸襟,树立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追求,不断优化吸引外籍人才的环境,努力加快招才引智步伐,朝着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方向和目标迈进。

青岛市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崛起了以中车四方、特锐德、红领、明月海藻、软控为代表的“新五朵金花”,带动了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等产业人才的集聚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相互促进和共融共赢。

青岛立足“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由此衍生出一大批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其中,青岛市坚持蓝色引领,大力实施“海洋+”战略,以蓝谷、西海岸新区、青岛高新区“一谷两区”等重点功能区为主阵地,深入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将其打造成人才改革的示范区,滚动推进14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和140个蓝色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撑蓝色产业人才队伍迅速发展;青岛不断加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持续引进了“中科系、高校系、央企系和国际系”高端研发机构。此外,青岛市重点推进“四个十”建设,即建设高速列车、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支撑产业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脑科学、量子信息、无人技术等面向未来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新型孵化服务、知识产权等十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创新人才引进等十大科技创新工程。这些都为海外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搭建平台引育海归

“我们此次正是通过蓝洽会,与青岛西海岸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约成立中日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秘书长刘恩玺表示,该项目主要是为了精准帮扶当地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人才和技术上的合作对接,打造产学研结合的高新技术平台。

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以“融合国际人才智力、促进蓝色经济发展”为目标搭建的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平台,始办于2001年,经过18年的培育、实践,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集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和技术交流合作的知名平台,形成了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海内外人才关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了解青岛人才科技需求、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连续举办18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2015年以来直接吸引1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青洽谈对接,正式签约项目465个。一大批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的先进技术、高端项目落户青岛,极大丰富了青岛的创新供给。

为进一步拓宽青岛海外引才引智的渠道,引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紧缺、急需、高端的海外人才,青岛市还将引才“阵地”拓展至海外,相继在美、英、法、德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工作站现已覆盖纽约、洛杉矶、法兰克福、伦敦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知名城市。

营造环境激发海归

2019年5月20日,山东省首家博士后双创平台——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正式开园,不仅为初创期博士后项目提供孵化空间,也为成熟期博士后项目提供了产业加速空间。预计到2021年,海内外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入驻项目将不少于200个。

作为集聚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密度最高的单体孵化器,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集聚了来自世界名牌高校的优秀海归人才,形成了以博士生、硕士生为研发技术骨干的创业人才聚集高地,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农业科技等方面不断取得科技创新和产业突破。

青岛市突出“高精尖缺”集聚,盯住海内外知名院士、诺奖得主,投资建设了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智谷等顶尖人才发展平台。同时,青岛市建设运营各类孵化器1215万平米,包括4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累计扶持企业249家,承载各类人才50多万。

此外,青岛市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助力人才发展,先后设立13个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开发“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产品、设立蓝海股权“人才板”、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打造全链条的科技股权投融资体系,为430家次科技型企业提供20.48亿元资金支持。

暖心服务留住海归

2019年,青岛市人社局协同市公安局、市委机构编委办、市教育局等16个职能部门(单位)就高层次人才服务所涉及的出入境与居留、户籍、交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税务海关、金融等服务事项,编制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宣传册和电子服务指南。指南涵盖了15大类37个具体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办理流程更加简化、服务标准更加统一、责任单位和承办人更加明确,确保服务事项落地落细。

为了给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暖心服务,青岛市人社局成立“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设立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相关业务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事项落实。截至目前,青岛市已累计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办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741张,山东惠才卡135张,办理服务事项400余项。

“孩子随迁后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优先安排到公立小学就读,这是我最关注的服务绿卡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在税务、就医预约诊疗、交通出行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还能申请购买、租住人才公寓……这张服务绿卡几乎涵盖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真的是含金量十足!”来到北航青岛研究院工作的温良恭博士感慨地说。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过去5年,60万名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正在改变青岛的经济形态。未来5年,青岛还将吸引百万海内外英才,使之成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动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