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高黎貢山

留在高黎貢山

苦難是一筆財富——這是對中國知青群體的最好註解。他們經歷了苦難,又在苦難中涅槃重生。

人生如白馬過隙,再回首,定有一種我心依舊的別樣感慨。

留在高黎貢山

1

“逃跑青年”

留在高黎貢山

2019盛夏,夏嘉淑和幾位同學由昆明來到了雲南德宏州隴川縣,50年前她們曾在這個地方插隊。今天故地重遊,她們要去一個叫曼膽的傣族村寨,看望落戶在這裡的同學施子傑。

留在高黎貢山

1969年9月中旬,雲南騰衝3名年僅17歲的昆明知青為避開層層檢查和阻攔,選擇翻越高黎貢山返回昆明。途中,他們迷失了方向,在原始森林輾轉掙扎近一個星期後,其中一人獲救,另外兩名慘死。活下來的這位知青就是施子傑。

留在高黎貢山

施子傑性格開朗,上學的時候在學校是有名的積極分子,還去北京見到過毛主席……

留在高黎貢山

施子傑下鄉的第一年,知青返城政策開始鬆動,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進城的機會逐年增多,按施子傑當時的出身和表現,他本應該有更多的機會提前回到昆明工作,但幾年下來,他卻與返程的機會總是擦肩而過,“逃跑過,所以人家永遠不會推薦我”。


留在高黎貢山

村社領導見施子傑表現不錯,就給他安排了一份趕牛車的工作,這在當時算生產隊比較輕鬆和體面的工作。施子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外出的機會,他經常趕著牛車到集市上售賣生產隊的農副產品,幾次往返之後,施子傑在牛車上收穫了愛情。

雖然施子傑昆明的家人反對,擔心結婚就回不了家,但施子傑還是在傣家竹樓裡舉辦了婚禮。

留在高黎貢山

1975年年底,施子傑的女兒出生後不久,知青返城也有了新的政策——在當地村寨結婚的知青都自動失去知青身份,他們在城裡不能落戶也不會給安排工作,他們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年冬天,施子傑站在村口送走了最後一批在隴川插隊的知青。不願再多想,施子傑下決心安安心心在曼膽村做上門女婿。

留在高黎貢山

曼膽村是隴川縣的一個傣族村寨,70年代寨子裡能聽得懂普通話的人屈指可數。

1985年當地一家制糖企業開始面向農村招工,趕了幾年牛車又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了幾年的施子傑,又重新拿起了書本通過複習考試,成為一名製糖企業的工人。糖廠的工作對施子傑來說如魚得水,相當順利。

進入90年代,當地依託地理區位優勢開始發展邊境貿易,施子傑開始下海經商,也是他人生最忙碌的十年。

2003年施子傑所在的糖廠改制,他買斷了工齡提前退休。

留在高黎貢山

轉眼50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兩個女兒也早已結婚生子,現在他們夫妻二人和女兒住在一起。如今回到曼膽村他和老伴兒一起烤酒餵豬又開始了田園生活。

2

往事不堪回首

留在高黎貢山

楊繼紅是昆明第三中學67屆初中學生,1969年2月她和同學夏嘉淑一起從昆明來到了雲南德宏州隴川縣章鳳鎮插隊落戶。3年後夏嘉淑回到昆明工作,而楊繼紅就嫁給了這個村寨的一位農民。

留在高黎貢山

戀愛期間,楊繼紅知道了男友的姐姐是麻風病患,但這件事並沒能引起楊繼紅的重視,也沒有想到日後會有那麼多麻煩。楊繼紅的母親和姐姐對這門婚事更是極力反對,見阻止無效有七八年曾與楊繼紅斷絕來往。

楊繼紅所在的傣族村寨民族風情濃郁,遇有節日人們走親訪友很是熱鬧,不過寨子裡的這些熱鬧十幾年間幾乎都與楊繼紅沒有關係,十里八村她沒有走動的親戚,也沒有交過什麼朋友。

留在高黎貢山

1985年楊繼紅的父親恢復工作後,曾專程為她的事情來過一次隴川,此時楊繼紅已經有了四個孩子。父親曾提出要楊繼紅自己先行回到昆明,至於丈夫和孩子可以從長計議,她拒絕了。

見女兒心意已決,父親便按照當時知識青年安置政策,要求當地鄉政府給女兒安排了工作。

1990年,當了十幾年農民的楊繼紅被安置在鎮戒毒所,從事戒毒人員管理工作。

留在高黎貢山

眼看著日子一點點轉好,然而生活的磨難卻沒有放過她。楊繼紅原本有四個孩子,四年前長子因舉報販毒,在邊境一線慘遭殺害。長子遇難的第二年楊繼紅的丈夫因甲狀腺癌住進了醫院,這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楊繼紅生活就更加拮据。

提起這許多年間的辛酸苦辣,楊繼紅只用了一句話:往事不堪回首,不好過那個日子。

留在高黎貢山

也許是經歷過太多的苦難,如今楊繼紅的心態卻很穩。“沒有什麼要埋怨的,好好過著,能活幾年算幾年。”

留在高黎貢山

他是誰?他從哪裡來,他最終又走向何方?

20年風雲,2000萬青年人奔赴異鄉;青春年少的飛揚,戰天鬥地的豪情。轉眼間他們已走過幾十載的人生歲月。一代人的共同命運,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我們一起走過》特別奉獻——《我是知青》,星期日9:45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留在高黎貢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