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止於至善

第二屆進博會11月5日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宣佈中國持續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5方面措施。他說,“中國市場這麼大,歡迎大家都來看看。”

對於開世界先河的進博會,中國承諾“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相較去年,本屆進博會規模更大,響應更廣。首先,美國參展企業展覽面積居於首位,在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優先”的背景下用腳投票,顯示出進博會的吸引力,是真金白銀的。其次,法國總統馬克龍應邀參加進博會,外媒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稱“首獲西方大國領導人站臺”。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主動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專門買外國的東西,就是要平衡貿易,解決國際上一些貿易逆差問題。這也將惠及中國百姓,他們需要更多國際上的優質產品。”

中國市場是開放、流動和互惠的。作為全球第二大的進口國,中國不僅歡迎各個國家來淘金,也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我們舉辦進博會,不僅僅是一來一往的做單買賣,也是推動自身和全球走向更加開放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對接。

無獨有偶。此前一天,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5個成員國結束全部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這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東亞自貿區取得的重大突破。更早前,中國與新西蘭完成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的開放之路,以2001年為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入世前,中國是以改革促開放,引進外國的產品、資金、技術和管理,表現為“器物”層面;入世後,中國是以開放促改革,通過國際規則和貿易協議倒逼國內產業結構和法律觀念體系,表現為“機制”層面。

外部貿易和投資環境越是“逆風”,中國推動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初心越是不變。中國受益於入世紅利,以開放倒逼改革,從來沒想過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對外開放,檢驗著國內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比較優勢,防止閉門造車和夜郎自大。

中國的進一步開放,具體的目標很多,比如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擴大開放服務業,縮減負面清單,允許更多領域外商獨資,一視同仁等等。但如果從邏輯上講,還是“釐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外化,也就是建立友好型、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我們對外開放的質量,取決於市場營商環境的質量。

開放的中國,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這自然不是一片坦途,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我們說出來的話都是要算數的。”

北京商報評論員韓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