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像所長”的派出所長柴海波

柴海波,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公安局岔路派出所所長,從警22年來,紮根基層,和群眾打成一片,被群眾稱為“最不像所長”的派出所長,獲得寧波市首屆“十大法治人物”、法治寧波建設十週年先進個人、優秀科所隊長、優秀公務員等榮譽

  寧海縣岔路鎮是革命老區,72年前,“梅花村會議”在白嶺根村葛希曾家舉行,是浙東和臺屬黨組織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70多年間,“紅梅精神”的“凌寒獨開”“暗影留香”早已悄然紮根在岔路人的骨血中。柴海波帶領全體民警傳承“忠誠、首創、奮鬥、奉獻”的“紅梅精神”,做一名紅梅衛士,帶領村民守好自己的家。

  “以柴海波為代表的岔路派出所民警,生動詮釋了人民警察的初心與使命。”寧海縣副縣長、公安局長李銘勝評價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寧海公安堅持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進“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堅持黨建統領、多方參與、源頭治理,探索實踐公安基層治理新模式,全面提高了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村民眼中的最和氣所長

  作為全國重點鎮,岔路鎮轄區地域寬廣、村莊分散,尤其是留守老人多,60歲以上老人有6300餘人,佔轄區總人數的22%,8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近千人。

  今年3月,岔路派出所與梅花村、山洋村、下畈村、陽光公益服務社黨支部聯合成立了“紅梅”黨建聯盟,並在山區設置“紅梅”幫親結對服務站,長期開展民警及志願者上門結對幫扶困難老人,截至目前已結對幫扶21位山區老人,以岔路紅守護“夕陽紅”。如今,“紅梅”幫親結對服務活動已開展了7期,服務山區老人達2000餘人次。

  岔路鎮泉峰村文化禮堂,一大早就熱鬧非凡:法律諮詢、業務辦理的說話聲,洗頭理髮、修磨剪刀水聲和摩擦聲,組合成一首其樂融融的交響曲。

  9月28日,迎著山間濃郁的桂花香,《法制日報》記者跟隨岔路派出所民警的步伐,驅車蜿蜒進山,和周邊群眾一起去趕這趟“服務集市”。

  老人王香娟,戴著黃色護目鏡,拄著柺杖,酷酷地坐在院子板凳上跟人閒聊,她的目光時不時地落在不遠處正與村民交談的柴海波身上。當記者詢問今天來的目的時,她咧開豁著牙的嘴笑了:“我沒什麼事,就來看看。”

  原來,上個月村裡來了寧波市眼科醫院的4名專家,體檢中發現村裡有3名老人患有白內障,王香娟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免費治療,她們都已恢復視力能夠自行料理生活。

  柴海波走過來詢問王香娟的術後恢復情況,老人一個勁地笑,連聲稱好。

  “大家都坐過來。”在泉峰村村書記柴大火的一聲召喚下,村民們自發拿起長條板凳圍坐好。

  75歲的婁啟榮代表泉峰村老人協會朗讀了自己寫的《一份遲到的感謝》:“紅梅姑娘出閨閣,陽光普照泉峰村。岔路派所幫親結,美滿良緣今落成。文化禮堂鬧盈盈,婆婆公公來賀喜。”

  這封信以詩歌的形式描述了上一期“紅梅”幫親結對服務的現場,現場爆發出叫好聲和掌聲。

  握握手、拍拍肩、拉拉家常,時間不知不覺過去,柴海波和派出所副所長楊琦拎著米油等慰問品馬不停蹄進山看望結對的留守困難老人。

  柴海波這家問問地裡的莊稼,那家看看餵養的豬,還幫百歲老人灶臺前鏟一勺菜,親切地像走親戚。

  柴大火笑言:“老人們無不誇柴所是最和氣的所長,是‘最不像所長’的派出所所長,自從柴所來了,矛盾糾紛少了,笑聲多了,老人們生活更有盼頭了。” 

  搭建自治平臺的建築師

  岔路派出所有10名民警,輔警也不過20人,但要做好社會治安防控工作,警力不足成為繞不過去的難題。

  “警力有限,但民力無窮,‘楓橋經驗’中有一條,就是要充分發動群眾力量。我們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手段,守護轄區平安。”柴海波說。

  說到做到。柴海波隨即聯合陽光公益服務社,籌建警民共同參與的公益平臺。2018年5月23日,岔路“陽光義警”正式成立。隨後,隊伍不斷擴大,隊員也從200名志願者擴充為351名。目前,“陽光義警”已累計開展巡邏95000餘人次,發放宣傳資料8000餘份,開展愛心救助67次。

  62歲的楊紹花是“陽光義警”的一員,她給90歲老兵洗腳的暖心照片,被同行志願者拍了下來,在朋友圈轉了起來,最後竟轉到自己兒子——柴海波手機上。

  讓柴海波始料不及的是,這個幫自己帶孩子都感到吃力的母親,把父親拉上一起做公益,還理直氣壯地回應說:“老兵為了和平流血流汗,我幫忙洗個腳算什麼?”

  除了“全家總動員”,柴海波還多次協調各部門,推出“法治診所”、律師駐村送法下村,併成立“陽光義警”調解工作室。律師楊建員說:“我在服務活動中主要是為群眾免費提供法律諮詢,也加入派出所的‘防電信詐騙’等普法宣傳中去,總之就是哪裡有法,哪裡就有我。”

  開啟慈善力量的新鑰匙

  如同一把開啟慈善力量的新鑰匙,柴海波和民警們的努力,讓陽光公益服務社的影響越來越廣,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9月20日,在寧海開吉林大米直營店的宋圖強帶著自家店裡的大米,驅車40公里,來到山洋村,為老人們送上大米,老人直感慨,“你們怎麼這麼好,我沒小孩,你們就像我的孩子啊。”

  個體經營戶葛群飛見證了陽光公益服務社的成長,至今已經參與志願服務一千多個小時。

  文化禮堂裡,倒水、搓洗、按摩,葛群飛洗頭的動作麻利,她謙虛地說:“我們是跟著理事長王乘紅大哥做好事,看著他們從一個個鬍子拉碴,剃完洗完都乾淨清爽,笑容滿面。我還要感謝他們讓我洗頭手藝不生疏呢!”

  “磨剪子嘞戧菜刀!”76歲的王啟才扯著嗓子吟唱,手上忙個不停,一早已磨了50把剪刀。雖自幼身體殘疾,但他卻憑磨剪刀自力更生,聽說服務隊需要人,立馬穿上紅馬甲成為一名志願者。

  幹完活,架起小木棍,擔起工具箱,王啟才走上山路,他矮小的身軀,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高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