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泥木匠与建房

忆泥木匠与建房

村所谓的能工巧匠者,无非就是木匠和泥水匠,但他们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垒墙和做木工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这儿对匠人的认知都是泥木两做,才称得上匠人。过去这一行还是比较吃香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需要的农具,不在用木制品了,代替的是机造,比如犁、耧等。家具也不用纯手工的,家具店里组装的家具,既便宜又美观,而泥水匠呢,现代的建筑,砖替代了土坯。钢筋,水泥替代了檀、林、瓦片。行业的转变,又衍生出了砌墙工、钢筋工、柯子工、粉刷工等等。他们术业有专攻,严格来说,都不算是过去的泥水匠了。

对于泥木匠,我不陌生,记忆中,父亲就是村中的一个工匠,还算是泥木两做呢。他会木工,但尤擅长泥水匠。由于父亲对我的耳濡目染,我也略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我提笔写这段文章的目的,既不是颂扬父亲的,也不是做专业介绍的,只是想把我从父亲那儿知道的一点泥木匠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大家,不知能否勾起大家的一点回忆。也算一点乡愁的文字吧!

忆泥木匠与建房

我约六、七岁光景,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会泥木工,经常出去做工。他没有拜过师,手艺是自己摸索的,凭耳濡目染,及向同行请教,练出了这种手艺,在我记事起,他就可以单独领做了。

冬闲日,父亲带上工具就出发了,到附近的村子去做工。做为泥木匠,比较缺,用工的人家要付工钱的。而小工多是义务的,泥木匠的主要工作是墙的边角要看好,檩子、椽子、桴子要做好,并要有瓦瓦的技术。

父亲出门带的工具有锯、斧子、锛子、凿子、墨斗、曲尺、线坠、水平管、瓦刀等工具。锯子的一侧绳索上别上小的工具,用锛子挑起来,就可以出发了。这是一个匠人的全部行当。

那时,建造的房子,都是土坯房,木质结构的。用瓦片盖顶。

下边我就说说盖房子的规矩吧,这些知识都是从父亲那儿知道的。只有懂规矩,才可称为泥木匠。

忆泥木匠与建房

那时,我们这儿盖瓦房较多,因为各生产队都有砖瓦窑。瓦是自制的,每年一口人可以分砖瓦,但砖的产量还是缺,所以墙体的主要材料还是土坯,我们这儿主要是确坯,冬闲月,找一处粘性好的土场,用一个木框,可开合,去灶里找点草木灰洒一下,主要怕与土与木框粘连。开始打坯,,一个要一竹篮土,几十斤重,用杵子打,一个人一天可打几百个,打好,垒起,大约要一个月才会全干,这样才可以上墙,我们叫“虎气”,必须过满月才可用。砌墙时,要竖一层,平一层,土坯的窝,好像必须向下,这是有讲究的。房子的地基,用青石砌出地面,墙的基部外面,一般又砌五层或七层青砖,称溅脚。房檐水落地只会溅起这么高,往上的土坯墙不会溅湿,有钱的人家,也不过用平窗溅,但仅仅是在土坯外,多表砌几层的腰2(12cm)青砖罢了。有的房子加有立柱,称为立架房,解放前财主家的多是这一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盖的,几乎没有立架房。垒墙有讲究,最基本的要求是压茬,垒直,山墙(指房子两头的墙),檐墙(指房子的前后墙),单是直还不行,应遵循“里合山,外合檐”的古训,即两头的的山墙要向里面微微倾斜,前后檐要向外稍稍倾斜。这样的房子才坚固。

瓦房除了砖与土坯之外,还需要许多木料。房架的木结构,主要由大梁、檀条、牵杆、木柱、玉柱等,大梁要粗,木质要好,弯一点没关系,檀条必须平直,房子大的要有中檀和腰檀,土檀放墙上,粗细无所谓。大梁,我们这叫“桴子”,“ 桴子”上有玉柱,每间房子二檩之间有十二或十四根椽子。房子分“倚马”“镢肚”两种,前者,前后墙高低差不多,后者,后山墙很高,最高处为脊。前头有连檐,连檐多为三角形木料,必须直,用以挡住滴水瓦不落。

椽子是要平的,用一根作标准,用錛子,找一个平面,该取掉的取掉,该挖下的挖下,上面必须平。

木料也有讲究,桑木是不能上房的,连檐要用椿木,杨木、榆木之类作梁檀,椽子多为桐木、刺槐木等。

房子钉上椽子,就要摊笆,多为苇笆,还有荆条笆,后来多为木板笆,笆上摊泥,一次瓦三排,瓦分三行,两个匠人,从中间开始,向两边瓦,角缝要严合,房坡左右两边要瓦带,瓦为上下并排两行,瓦呈阴面,正面向下,背向上。带瓦要盖严下边的瓦缝,最后起脊,平铺几层,斜放一排,使房脊成带状,正中间插两面小红旗。如大户人家也有安五脊六兽的。

瓦房不易过陡,古称“草房平,住不成,瓦房陡,住不久”陡,瓦容易向下脱,这样会漏水。

草房,我们这儿不多,南山多,缺瓦而多草,顶用黄北草,茎粗且实,高一米左右,耐腐,可用几年。

盖房子多盖三间或五间。这也是规矩。梁下面和地平距离为五尺七,不知何因。

从父亲生前言谈中知道了一些盖房的规矩。主家盖房要看好,就是找一个吉日。每年有利月,年年有利向。就是一年东西利,一年南北利。还要看主家掌柜的命煞在那儿,命煞在的方位是万万不可动土的。看好每村都有这种人,用几包烟就可以打发了。

择定了吉日,在挖根基前应先上香上供,叩拜土地之后,放鞭炮再动土,这样就可以动工了。

上梁也是关键,即大梁安好后,再安中间的檀条,中檀最为重要,檀下,牵杆上要书写宅主姓名及儿子姓名,建房日期等。中檀的正中间要用红绳穿织小钱或麻钱,按宅主的岁数一岁一个。内衬一本老黄历绑在中檀上。两边的玉柱上贴红纸对联,上写“左青龙盘绕玉柱,右白虎架定金梁”。这一切完成后,主家放鞭炮,匠人在梁上 撒“飘梁蛋儿”。飘梁蛋内有核桃,花生糖,花生之类的,加谷草,撒向四周,让孩子们抢,图热闹。这时,宅主要给匠人包个红包及两包烟或一条烟扔上去。

房脊瓦自两端在中间合龙,叫合龙口,再燃鞭炮,房子正式完工。

忆泥木匠与建房

上梁,合龙口的时间,应当正当午时最好。最后让匠人吃顿饭,喝口酒,就算收工了。

如果对匠人招待不周,过去的泥木匠也有妨克主家的办法,匠人会在大梁墙头上放一斧头,神不知鬼不觉的砌盖住,据说,事后对主家极为不利。听妈说,外公家老房子拆除时,在梁头发现了一把斧子。看来外公家后来衰败的原因就在于此了。

对于木匠与泥水匠的认识,我仅仅知道这么一些,写下来,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吧。

以上的内容多是写泥水匠的。这一些知识,多来源于家里父亲的言谈。

我说的这一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最正常不过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农村建房,就变成了砖结构了。这种房子不多见了,偶尔老村子还有,多不住人了。这些规矩早已成了老黄历,慢慢人们也就淡忘了。

我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但知道一点皮毛,写出来,留点念想吧,父亲去世好几年了,还有好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我也就无从写起,只有止笔了。

忆泥木匠与建房

作家简介:

苏运卿,1969年生,毕业于宜阳一中,曾执教十余载,任过校长,村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