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槍法之持槍及攔拿扎的要領

武術槍法之持槍及攔拿扎的要領

槍術的基本動作是持槍和攔拿扎槍。練槍之家眾多,持槍和攔拿扎槍也各具特色。本文只將筆者演練的以“腰把擰槍”攔拿而著稱的“梅花槍”和“六合大槍”的體會,結合槍術的理論,談談 “持槍”和“攔拿扎槍”的練法和擊法。

持槍,又稱開門槍是攔拿扎槍前的預備式。本門槍術採用的持槍姿勢是“半馬步中四平槍”式。

持槍歌訣

後手握把須盡根,放長擊遠又護身。

掌心抵定槍底面,槍扎掌頂力無限。

把貼肋下指朝裡,纏腰鎖槍成一體。

肘尖後撐照槍尖,出入迅捷直為先。

圈槍為母法小巧,神機妙算後把曉。

前手握杆似套管,虎口朝下指釦環。

鬆緊隨法防脫滑,準星對矢不離靶。

沉肩墜肘微屈臂,行著戳革諸法活。頂平項直身宜正,腦靜脊中側面迎。

頦收目神精氣足,四平槍勢令其懼。

槍頭兩刃上下分,調崩纏點巧開門。

半馬持槍端中平,動迅靜定坐騎靈。

[

]持槍盡根,圈槍為母

拳語講:“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是說武術在應用中,不管是徒手還是持器械,都力求“放長擊遠”。槍若扎得遠,除腰臂順達外,“持槍必須盡根,餘謂槍根當在掌中,與臂骨對直,則靈活而長”。“盡根”,即使槍根不露手外,可最大限度增加槍的活動範 圍,同時,遠離對方鋒芒,保護了自己。因此,多了“一寸強”,少了“一寸險”。

“槍根當在掌心中”,抵住槍的底部握住把端(似握螺絲刀狀)。當槍扎出時,槍桿與臂骨對直在一條線上,合力盡透槍尖。如果不滿握槍根而留出一段,稱為“露把”這樣,手臂和杆形成角度,不但出槍短,而且,當扎到目標時的反作用力,必然分散手臂的力量,即手須緊握杆,防止向前滑動;腕須挺住,防止前衝;避免脫把和扭傷。因此,減小了扎槍的力度。

槍是纏腰鎖

即將槍貼在腹部右側肋下,手心朝裡握把,象把杆鎖在腰上。這樣,使槍既有穩定的依託,又減輕了手臂的負擔。同時,槍與身合,可以更好地發揮腰力的作用。將槍法控制在有效的範圍內。如果離開了腰,“尖拿攔而槍根稍起,則全體皆浮”。沒了根基,整個槍法就會遊離漂浮,雜亂無章,失去控制,另外手臂還易疲勞,端槍不能持久。

槍之萬變,不出一圈“圈法”是出自後手的變化,即“要想窺知大槍妙,後把變化是神機”。“圈”在用法上分兩種•:一種是後手緊貼身,借用腰力劃圓或弧線,主要用於防守,撥開逼近的兵器;另一種是杆離開身體,利用腕的靈活劃圓或弧線,主要用於躲閃,避開對方的防守。善於以“槍總用之則為一圈,”且“唯下久苦之功於圈”,並靈活運用“行著諸巧法,而後槍道大備”。

武术枪法之持枪及拦拿扎的要领

“槍法貴小”,以“槍花不過鬥”為宜。因為,人高不過五尺,側身寬不足尺,又扎槍“高不過肩,低不過膝”這個面積,就是進攻防守和槍法有效的活動範圍。小的圈法,在應用中,可牢牢地纏住對方槍桿,使槍尖在目標內纏繞,給對方造成威脅,不敢輕易進攻。對方一旦進攻,則用圈法“守則著內分槍”[在對方槍快要挨著皮膚時,方去格開它],撥開其鋒芒,並可馬上轉入進攻,所謂“攻則貼杆深入”。進攻的路線和幅度越緊小越好,分化格脫的時機是待對方越深入越好。如果偏離了攻防範圍,則防守多空疏,不但易受攻擊,而且回防和反擊也慢。

[]前手要穩,扎槍方準

前手要穩,扎槍要準前手是起支點作用,把槍牢固地端平穩。前手還起瞄準作用,始終對準目標,隨時可以發起進攻。要使前手穩,必須“前手如管”把槍桿既握牢,還要握活。不牢易脫把,不活杆不能自由滑動。就象子彈在槍膛裡運行,既不偏離還要暢通,不能卡殼。握杆的要求是拇指壓在中指和食指上,虎口朝下,象管子一樣,把管套住。

握杆的鬆緊隨槍法而變換。一般的講,在發力的一剎那,應將槍桿握實,使槍固定在某一位置,使之不偏離方向,又增加力度。而在槍法的轉換或在運行中,應松握。使之轉換靈話,運行自如。握杆不管鬆緊,手指都要牢牢扣住,不能留活口。虎口朝下是將拇指和食指的扣壓處,即易脫把的薄弱部位朝下。如果一旦脫把,也只能槍尖觸地,不至於擺向左右,因此,可及時補救。用拿、劈等槍法時,都是朝下或偏下用力。虎口朝下協助按壓,不但加大力度,而且,碰到物體時的反作用力的方向是朝向虎口,也不易脫把。

武术枪法之持枪及拦拿扎的要领

[]中平槍,槍中王

槍是“百兵之王”,中平槍則是槍中之王。其預備式以半馬步持中四平槍為最佳。持槍貴在四平,即頂平,肩平,腳平,槍平。頂平則頭正項直,腦靜精氣足,雙目神視逼人;肩平須肩墜肘,則脊中正直;身平勢穩。演練則以脊為軸,靈活轉動,充分發揮腰勁。側身相迎,可縮小受攻擊的面積,更好地保護自己;腳平,是指步型而言,一般多采用平穩靈活,攻防兼備的半馬步:兩腳前後並立,屈膝半蹲,重心低且偏後,姿勢穩,便於發力。

前腳踏成弓步腳,後腳踏成馬步腳,因此,進退閃展迅捷,與弓步轉換靈活、順達,正所謂“動迅靜定坐騎靈”;槍平,則是將槍端平,使前面的槍尖,後面的肘尖,上面的鼻尖和下面的前腳尖,同在一條曲線上,端成前照槍尖、後照肘尖,上照鼻尖,下照腳尖的中四平槍。中四平槍是“槍扎一條線”,平直扎出。其路線最短,快速有力,有“去如箭”之勢。使之防不勝防。又因槍從中路進攻,要防開對方的兵器必須與杆交叉,不但相對縮短了兵器的長度,而且有利於槍的防守反擊。所謂“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近都不防,高不攔,低不拿,當中一點難遮架”。

扎手謂制其槍根握杆的前手易受攻擊,如傷之,其手脫杆而取之。所以,槍頭的兩刃在持槍時,應立起,分上刃和下刃。其作用是上刃用點槍,下刃用崩槍攻其手。如果兩刃平放,則起不到這個作用。

攔拿扎槍

歌訣-

前手提壓腕不翻,後手旋擰肘不搬。

腰腹聚氣緊頂杆,三點合力見拿攔。

扎槍蹬腿塌腰轉,弓步登山力無邊。

臂伸肩順似衝拳,合握把端力達尖。

貼杆而入時機抓,出神入化不虛發。

長槍久練功底深,臨陣不亂方為真。

[

]攔拿槍

攔拿扎槍是三個槍法。每個槍法可以單獨練習,也可以兩個或三個自由組合練習:如攔槍、拿槍,攔拿槍,還有攔扎槍、拿扎槍和攔拿扎槍等。

攔拿槍的練法是腰、臂和腕等勁力,作用於持槍的三個點上[即右肋下的把端,緊貼腹部的橫杆和左手握杆處],形成的一股合力,貫通於槍,使槍尖左右擺動。攔槍的練法是:右手握把、臂內旋,使手腕向下轉動;左手空握杆,當杆在手中轉動時,手指向左弧線提拉。兩手使杆貼在腹部轉動,腹部聚氣頂住槍桿,槍尖即向左劃弧線。要點是:右手要緊握把,然後,右臂的旋擰,左手的提拉,杆壓腹部和腹部的聚氣,都要同時,短促、有力。拿槍的方法和攔槍基本相同,唯右手向上翻,左手掌向右弧線按壓。

攔拿槍主要還是連貫起來練習。即右手不停地上下旋擰;左手不停地提拉、按壓,腹部緊頂槍桿。使槍尖不停的左右擺動。從表面上看,動得比較明顯的是右手和槍尖。左手和上體看似不動,其實用的是含而不露的內勁。鑑定攔拿槍掌握的程度,可用連續攔拿的次數來確定。如果次數多而不走樣,則為基本掌握了。

[] 扎槍

“槍之用在兩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為一”。扎槍的過程,也是由半馬步轉換成弓步的過程。即前腳不動,後腳跟後蹬,全腳著地成弓步腳,膝挺直即變成弓步。這蹬勁'既將足力傳至腰,又可防止後腳撥根;腰的轉、塌勁傳至臂,又防止身體前衝;肩的順勁,臂的衝勁和腕的鑽勁,集中起來直貫槍尖。這種步型和身手的變,是最有力的扎槍動作。槍扎出後,左手順著杆後滑至把端,握住右手。拇指和食指扣成的環不能鬆開,以備抽槍時迅速前滑握杆。

長槍久練功底深,臨陣不亂方為真。只有堅持長久的練習,才能使槍法運用自如,得心應手。臨陣才能鎮定自若,胸有成竹。

武术枪法之持枪及拦拿扎的要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