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首創到世界盛會,“進口”正在重新被定義


從世界首創到世界盛會,“進口”正在重新被定義 | 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 魯珊

從第一屆進博會到第二屆進博會,變化顯而易見。進博會是歷史上第一個進口主題的國家級盛會,一年過去了,不但參展國家增加了三分之一,熱情高漲,東道主國也在消費、制度、思想、環境等方面被激活釋放出更大能量。“進口”這個在國際貿易史上被長期視為畏途的詞語,顯然正在重新被定義。

從世界首創到世界盛會,“進口”正在重新被定義 | 長江評論

第一屆進博會。 記者胡九思 攝 (資料圖)

從歷史上看,幾百年的國際貿易史,幾乎可以被看作一部“出口史”。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外貿逐步興起。在最早出現工業革命的英國,很早就在反覆強調商品出口的重要性。雖然亞當斯密在1776年就出版了《國富論》,提倡自由貿易,但英國還是在1815年頒佈著名的《穀物法》,以保護本國地主農民。然而,英國一方面貿易保護,另一方面又要為工業革命後的成果尋求廣闊的世界市場,並迫不及待地四處出擊。

彼時的中國,在對英貿易中有著巨大順差。也就是說,英國人一船船地運來黃金,再一船船地買走中國商品。當年英國人對華貿易的出口比例僅有10%,顯然英國人會惱羞成怒。歷史後來向我們解釋了,當年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中國大門,無非是為了向中國人賣鴉片,也就是說,要提高對華出口。

從世界首創到世界盛會,“進口”正在重新被定義 | 長江評論

11月5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拍攝的第二屆進博會中國館。新華社發

“出口”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出口直接對應生產,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帶來就業機會,創造外匯。

後來經濟相繼崛起的德國、美國,都經歷過“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備受爭議的德國曆史學家弗裡特里希.李斯特就認為,貿易保護是特定發展階段必然要實施的貿易政策。

然而,就經濟學原理,出口與進口本身就是一對鏡像關係。出口創匯,目的是什麼呢?沒有消費和福利的升級,出口導向也就失去了它的本來意義。

從世界首創到世界盛會,“進口”正在重新被定義 | 長江評論

11月5日,在第二屆進博會品質生活展區,法國的玩具品牌展商 新華社發

2018年中國首屆進口博覽會,一些經濟觀察家持觀望態度。畢竟,這是歷史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盛會。試想,哪一個國家,會以“自家市場”為“他人發展”做嫁衣裳呢?

事實證明,這一世界首創背後,是對世界經濟發展深刻的洞察力。

當今的世界經濟狀況,早不是過去那種各國埋頭髮展,暗自競爭的態勢。一個食品生產企業,可能在南亞收購原材料,在歐洲生產包裝,再賣到全世界,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常態。當下,想要因別的國家地區經濟衰退,而獲得本國經濟的一枝獨秀,既無勝算,也幾乎不可能。

首屆進博會一年後,觀察者們清楚地看到了“進口”給東道主國帶來的激活力量——高質量發展騰籠換鳥,制度環境不斷優化,民生福祉的不斷提高,“開放”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