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石頭記憶

儋州北部,萬年前曾發生過火山噴發,歷經桑海滄田,這裡形成了獨特的火山噴發遺蹟。由火山岩石建成的石屋、石巷、石塔、石牆……記錄著儋州歷史文化與生活方式,保留了一代代儋州人的鄉愁和記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儋州,尋覓與石頭有關的記憶。

石頭記憶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火山岩石壘起來的敬字塔

在內地工作的一位老鄉,是學地質專業學者,最近要寫一本反映本地火山石文化的書。回家度假期間,特意約我去喝茶聊天,讓我談談對火山石文化的感受,聊天就從玄武岩石頭話題展開。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峨蔓鹽丁村火山岩房子


我們的祖先從內地移民到寶島的西北部的海邊,在“亂石穿空”的玄武岩石頭堆裡駐紮下來。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石頭與他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當初不知哪位高人把玄武岩石頭叫著“北岸石”、“發饃眼石”(紋理跟用米粉蒸的發糕紋理相似)石頭,也有人管它叫“黑石”等等。若干年之後,祖先又搬遷到同樣是玄武岩當道的地方,所不同的是,人們對玄武岩的開採、加工、以及建築工藝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晚清時期,我們村附近有一位人稱“餘大力”的石匠,他一生中憑藉一身用不完的力氣和精湛的手藝,獨自蓋了兩間小祠堂,房子的建築材料全部用玄武岩石頭來建造。建成後的小祠堂,宛如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消息傳到衙門,知府派人傳他去蓋房被拒絕,知府準備抓他去坐牢,面對官府手執利刀的抓丁,他豪無懼色,雙手抱起一個石蹍放在抓丁面前請坐,抓丁被他驚人的力氣嚇跑了。如今,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風雨雨,這座建築物結構依然堅固,每當遊人參觀這座獨特的建築物時,無不感到驚訝和震撼。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古鹽道

我們村有五條南北走向小巷,北高南低,路面全是玄武岩石頭鋪設而成,白天行走,頗有意趣,但到了晚上,黑燈瞎火的,老人孩子可要吃不少苦頭。不過也有不少男女青年,在這環境裡練就出過硬的腳下功夫,他們熟記巷裡每一個石頭,即便是在漆黑的夜晚,從一公里外挑著幾十斤水,行走在這凹凸不平的石頭路上,每邁出的一步都精準到位。生活用水是數百年來困擾全村人的大難題,一代又一代的老前輩不費了多少腦筋,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所挖的十幾口井,終因玄武岩層厚和生產工具落後而以失敗告終。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村裡請來了打井專家,在村口旁邊打井,工人們用風鑽機、雷管和炸藥打開了一層又一層的玄武岩,當鑿穿了16米深處的那一瞬間,豐富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當人們第一次喝上這甘甜、潔淨的地下水時,村裡一位長者感慨地說,想不到這泉水就在咱們家門口的深處。看來,老天爺給人類的安排從來都是公平合理的,只是這份“厚禮”,不下苦功是得不到的。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石匠師傅陳益安在製作石磨

儘管這玄武岩石頭,硬邦邦、黑乎乎的,其外表並不招人喜歡,但它的柔韌性卻特別的好,不僅是當地人建房的首選材料,而且也是製作各種石器的上等材料。那年頭,用玄武岩製成的石臼、石舂、石磨和石槽(餵豬用的)是每一個家庭必備的“四寶”。俗話說:“人不受千言,石不受百敲”石臼這東西,任憑你盡力舂擊,它卻完好無損。我剛懂事的那年,常常在夢裡被母親舂米的聲音驚醒,等我定神再聽,又何止我一家在舂米呢,整個小巷裡的舂米聲此起彼落,在那艱苦的歲月裡,多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們吃上一頓米飯或米粥,總是起早摸黑的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幾十年後的今天,重溫那句“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古訓,倍感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前些年,大哥回老家改建祖屋,特意將父母留下的石臼、石舂、石磨、石槽收藏起來,因為它是我們幾代人難以忘懷的鄉愁和記憶!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松林嶺渡槽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松林嶺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片方圓幾十裡玄武岩生態環境,不僅是老百姓繁衍子孫、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撐,還鑄造了居住在這區域人群像玄武岩石頭一般的堅硬和粗獷。1971年初,為改變儋州北部地區十年九旱,無水灌溉,有種無收,老百姓年年靠吃國家救濟糧的落後面貌,縣裡決定修建一座一點三公里的松林嶺渡槽,把松濤水引入北部5個鄉鎮灌溉10萬農田。這樣一項浩瀚的水利工程,對於年財政收入不足三千萬元的窮縣來說談何容易。時任縣委書記朱星在松林嶺腳下舉行誓師大會,3000多名來自玄武岩地區的能工巧匠,在松林嶺下襬開了大會戰。在鋼筋、水泥緊缺的年代裡,119跨、高12米的槽墩沒有一根鋼筋支撐,全靠玄武岩石頭襯砌,能扛得住40噸渡槽的壓力嗎?正是這些“北岸石匠爸”,他們靠的是一把石錘、一把曲尺和一個墨斗,堅硬的玄武岩石頭到了他們的手上,像豆腐般的被任意加工成各種規格石塊,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奮戰,恢宏壯觀的松林嶺槽墩巍然屹立在松林嶺腳下,通水那天,朱星書記與同事們站在渡槽下高興地說,這就是儋州北岸石匠的建築風格,而建築風格來自於儋州人的性格。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火山岩石鑿成的鹽槽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古鹽屋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的建築材料替代了玄武岩石頭,石匠手藝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氣勢恢宏的峨蔓古鹽田,在風雨洗禮中飽經滄桑,尚能完整地保留下來,但傳承古老製鹽工藝的人已為數不多,千年古鹽田的前景令人堪憂;還有比這問題嚴重得多的是由於“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原因,幾百戶的村莊除了幾個留守老人外,餘者皆遷往外鄉。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火山岩石壘成的石塔

由此我想到,作為古代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完美標本,民居里的精湛工藝,構成了中式建築的智慧精華和美學意蘊,保留了一代代人的鄉愁和記憶。然而,這些老房屋與古村落正面臨日益破敗、逐漸消失困境,如何做到既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又要和拯救老屋、古村落結合起來,使傳統與現代織成令人神往的旅遊勝地,也能留住我們的鄉愁,這是當下急需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走進儋州,尋找石頭記憶!

火山岩石壘成的古燈塔

聽完了我“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敘說後,這位老鄉放下手中的筆,端起杯中茶說:“讓我以茶當酒敬你一杯,你所說的這些,正是我想要的火山石文化素材!”看到他高興的樣子,我覺得沒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