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由防禦轉入大反攻,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由防禦轉入大反攻,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蘇德戰爭是二戰的主戰場,戰爭開始時,蘇軍經過德軍閃擊戰的突然襲擊,經歷了西部特別軍區和基輔戰役的兩次重大失利,終於在1941年底在莫斯戰役中站穩了腳跟,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扭轉了戰爭被動挨打的局面。但蘇軍的大反攻也是經過了付出重大犧牲和經歷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後,才發生戰場逆轉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軍在德軍入侵以後都做了哪些反擊準備。

首先,斯大林兩次提出共同禦敵的聯合主張,首次明確了建立歐洲安全體系的重要意義

自德國啤酒館事件爆發以後,蘇聯就一直密切關注德國的政策走向,當英法慫恿和採取綏靖政策以後,斯大林及時提醒西歐各國要注意德國的軍事崛起,並在1933年的時候就向英法提出倡議,建立歐洲安全聯盟,防止一戰事件再次發生。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由防禦轉入大反攻,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但斯大林的主張並沒得到英法當政者的回應,相反,英法由於在認識上的不同認為蘇聯這是有意誇大德國威脅作用,從而使英法失去了一次遏制德國和意大利迅速崛起的機會。

1941年底,在莫斯科戰役開始後,蘇聯遭受到德軍的重大打擊,莫斯科也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城防戰爭,斯大林再一次要求英美儘快開闢第二戰場,但英國卻以種種藉口將這個行動拖後兩年,致使蘇軍在戰場上孤軍奮戰。

應該說,如果當初英法按蘇聯提出的聯盟主張,把歐洲安全體系建立起來,德軍發動閃電戰的底氣和效果將大打折扣。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由防禦轉入大反攻,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其次,斯大林格勒戰役,經歷了重大犧牲和付出慘重代價後,蘇軍獲得了戰場主動權

在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以後,雖然蘇德在互不侵犯條約保護下沒有引發戰爭,但彼此之間的防備卻是心照不宣的。由於德國元首採取了拉攏和利益均沾政策,使斯大林暫時放棄了敵視態度,並適時調整了軍事部署,在德軍入侵波蘭的同時,蘇軍也從北面進入波蘭,這是蘇軍在戰略上的一次重大汙點。

但在隨後的蘇德戰場上,蘇軍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紅軍的榮譽和洗涮了身上的汙點。莫斯科戰役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紅軍用消滅150萬德軍的戰績扭轉了戰場被動挨打的局面。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由防禦轉入大反攻,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在這之前,由於300萬法軍不戰而降,法國落入敵手,又由於英法40萬聯軍敗退敦刻爾克,致使西歐大門洞開,但莫斯科戰役像一把火炬照亮了黑夜,朱可夫用紅場閱兵打敗了德軍的四面圍堵,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斯大林格勒戰役更是打敗德軍妄圖挺進高加索和佔領巴庫油田的希望。

再次,蘇聯拖住了德軍70%的陸軍主力,是二戰中打敗德國的主戰力量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認為美國才是二戰中貢獻最大的國家,但也有人認為,沒有蘇軍的重大犧牲和拖住德軍的70%主力,美國縱有天大本事也與事無補。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由防禦轉入大反攻,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為了減輕戰場上的壓力,斯大林先後兩次提出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但美英經過多次協商,最終在1944年才發起諾曼底登陸行動,但此時蘇軍已經在戰場上明顯處於上風,用朱可夫的話說,盟軍發不發起諾曼底登陸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憑蘇軍當前力量就可以打到柏林,這也是德軍為什麼要從西線抽調兵員支援東線的原因,也因此隆美爾在諾曼底建立不起來有效防禦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再仔細研究一下蘇德戰爭史還會發現,盟軍在阿登戰役打得最艱難的時候,也是蘇軍從側面發動對德軍的打擊救援了盟軍。因此,在盟軍登陸以後,蘇軍在東線抗擊的德軍主力多達212個師,而英美盟軍僅僅在與86個德軍師團在作戰。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由防禦轉入大反攻,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從上面蘇軍經歷的三個重大環節來看,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作出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蘇軍在戰場付出的犧牲和取得的戰績也是無人能及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作者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