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丸,是中藥傳統的劑型之一。將方藥研成細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藥汁、蜂蠟等拌和,製成圓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藥丸。有蜜丸、水丸、藥汁丸、蠟丸等多種形式。丸劑在中藥裡應用是很廣的,尤其在中成藥裡,與顆粒劑平分秋色,可以說佔據了半壁江山。不同的丸藥有不同的製法,在現代製藥工藝下,都可以機器一次成型,而傳統的方法複雜的多。複雜絕不是因為我們的祖先頭腦不靈光,而是有著很深的門道和講究。

古代的不一定是落伍的,傳統的不一定是過時的。今天的主題是:中醫“水丸”的傳統制法。它或許會超乎你的想象。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水丸,習稱水泛丸。是將飲片細粉以水或者按需用黃酒、醋、藥汁、糖液、稀釋的煉蜜水溶液等為潤溼劑和黏合劑,製成的丸劑。

最簡單的水丸是這樣製成的:打粉-賦形劑-篩——刷一層(水等)賦形劑,加一層藥面,篩滾,一次次的反覆……一直篩至梧桐子大。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打粉,水泛為丸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刷水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篩藥為丸

這種傳統的製作方法,過程很繁複,不太好見到了。如今,見到它是在胡慶餘堂博物館,只做展示用。丁老先生說,過幾天也要去上海的展會,去展示。個人以為,中醫藥這個傳統的工藝,不應該只是待在展示臺和展櫃上,它還有它應用價值和意義,可以與現代工藝結合起來互相改進。

或許會有人疑惑,現代製藥工藝需要中醫傳統“落後”的製藥法改進?是的。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水丸

水丸,應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丸粒較小、表面光滑,便於服用。中醫有“丸者,緩也,舒緩而治”的說法,但在丸藥中,水丸是較易溶散、吸收的,顯效比較快。

另外,水丸還有一個獨有的特點:可根據藥物性質分層泛丸。比如,可以把易揮發、刺激性的藥物泛入內層,可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提高揮發性成分的穩定性。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將緩釋、速釋藥物分別泛入丸劑內、外層,或者通過各種賦形劑給藥物穿上一層層的內衣、外衣,調控藥物的釋放、吸收,相對精準地發揮療效。這與現代的緩釋、控釋藥片,有異曲同工之妙。

舉一個案例。這是中醫科學院基礎所於智敏研究員,曾經和我講過的一個典型的例子——中藥“青附金丹”傳統的複雜製作工藝。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這個丸劑的組方並不複雜,就12味藥,複雜的地方在於炮製和制丸。炮製過程中使用硝石、童便、生礬、薑汁,加工過程中使用了醋、阿膠、米飲,以為緩消之計。於老師後來在《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發表了“青附金丹醫理功效探微”一文,對青附金丹的製作工藝步驟和蘊含的醫理解讀很透徹。摘錄如下:

第一步:將經過特殊泡製的青皮、香附、鬱金、丹參共研細末,用醋調和製成“麻子”大小的“醋糊丸”,曬乾。

▶針對“婦女癥瘕等病”氣滯血瘀、痰凝溼阻的核心病機,以祛邪為主,攻伐有形之邪。

▶醋有除癥瘕積聚之功,故以醋糊為丸,取其能聚合、融和、調和上藥,共同發揮藥力。

第二步:將阿膠融化成水,均勻塗在製成的藥丸上作為“內衣”,使其顏色光澤圓潤成為“阿膠光澤小丸”。

▶阿膠之用有取其補血養血之意,……阿膠有黏合之性,曬乾後吸收較慢,能減緩藥物有效成分的釋放吸收速度;……膠者“去久病用之,取其如飴,力大滋補膠固”“此蓋兼盡藥力也”之意。

第三步:將人參、當歸、川芎、白朮、茯苓、制半夏、陳皮、炙甘草共研細末備用。用米湯將“光澤小丸”外層的阿膠浸溼,放入制好備用的藥粉中攪拌,使“光澤小丸”表層沾滿藥粉作為“外廓”,曬乾後即製成青附金丹。

▶“外廓”,針對“婦女癥瘕等病”必耗傷氣血這個關鍵環節,補氣養血兼以健脾化痰。

▶米湯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滋陰長力。

以上諸藥經過特殊加工製作,口服後依次按照“米飲外廓”→“阿膠光澤小丸”→“醋糊丸”的順序逐漸吸收,次第發揮作用。……“其妙在以六君、歸、芎為外廓,使藥入胃時不知有攻消之味,而胃氣不傷,迨其漸化,則對證之藥已至病所,俾病去而正不傷。”(於智敏.青附金丹醫理功效探微.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8 ,24 (4):533-534,563.)

文章也指出“其中蘊含著鮮明的創新思維與方法,對現代中醫藥研究與新藥開發具有啟迪借鑑作用”“現代製藥工業應該從中醫藥學中汲取智慧, 古為今用”。《肘後備急方》所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迪下,有了青蒿素這一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現代中藥的製藥工藝,也可以向中醫傳統的製藥法取經、改進,邁上一個新臺階。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水丸的賦形劑除水外,還可以用黃酒、醋、稀藥汁、糖液、蜜水溶液等。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是最常用的賦形劑,一般用的是純水或新沸冷開水,所謂“水泛為丸”。另外,方中某些水溶性藥物、毒劇藥、貴重藥,可先溶解或分散在水中,再與其他藥粉制丸。

性熱,味甘、辛。可借“酒力”發揮引藥上行、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矯腥除臭等作用,尤適於舒筋活血類方藥。常用白酒和黃酒。

味酸、苦,性溫,具有活血散瘀、理氣止痛、行水消腫、矯味矯臭及引藥入肝等作用,因此適用於入肝經、活血散瘀止痛的藥物製備。米醋最為常用。

藥汁

一些不易製成粉的中藥,如富含纖維的植物藥(如大腹皮、絲瓜絡等)、質地堅硬的礦物藥(如磁石、龍骨、自然銅等)可製成煎液藥汁供泛丸用;膏膠類(如鹿角膠、阿膠等)、樹脂類藥物(乳香、沒藥等)及可溶性鹽(如芒硝等)等,可溶解後用以泛丸;③竹瀝、乳汁、膽汁等可加水適量稀釋後使用;④鮮藥,比如生薑、大蒜、藕等可榨汁用以泛丸。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中藥“水丸”是怎麼製成的?賦形、醫理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近日,全國中醫藥大會強調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黃璐琦院長,這樣解讀傳承和創新的關係,他說:“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基礎在傳承,關鍵在創新。不善於傳承,創新就沒有基礎;不善於創新,傳承就缺乏動力。”

創新,從哪裡來?傳承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