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說起吃

保定人總是很起勁

會吃的能說個頭頭是道

愛吃的總能找到美食打卡地

那麼,保定的飲食業是這幾年興盛起來的

還是一直有這個傳統?


一本1987年的《辛集市志資料選編》,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那時國內國外的商人都誇辛集鎮的飯食好,說這裡廚師的手藝高超,是保定府的水平。”

換句話說,辛集餐飲業當時水平很高了,都快能趕上保定了。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康熙八年起,保定成為了直隸首府,從此,保定府一直就作為河北省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近代北方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

保定府的盛景保持了二百四十多年,隨著政治和經濟地位的確立,官員、駐軍、商人以及民國時期的學生,成為了餐飲業消費的主力軍。

在高消費的促進下,保定當地的飲食業也越來越興盛。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菜餚越來越出名,逐漸演化成河北菜系的源頭。

也就是從那時起,保定成為了培養河北廚師的搖籃。

清朝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直隸最大的飯店張家作坊(民國期間改名德勝園)在保定開業,距離直隸總督署只有數百米,僅廚師和學徒就有80餘人,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500多人可同時就餐。

這樣的規模,放到現在也不多見。更關鍵的是:它還為河北一百多個縣府衙門培養官廚。

不僅如此,保定很多飯莊飯館也開始讓廚師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創制應時菜餚。

眾所周知,魯菜曾位列全國八大菜系之首,也是唯一的北方菜系代表。明清時期,大量的山東廚師和菜品進入宮廷和官府,改變了北方上層社會的味蕾。

不僅僅是廟堂之上,清末民初時,在北京,全聚德、東興樓為首的八大樓等很多有代表性飯店也都是山東人掌勺。但與此同時,由於魯菜講究用麵醬寬油,被冠以不太好聽的名字:

“三乎”:黑乎乎,油乎乎,膩乎乎。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大環境如此,同一時期的保定飲食業還是在努力研發屬於自己的口感——清鮮純濃,為了能突出菜餚裡的原汁原味,很多食材採用清蒸、清燉、白煨,講究用清湯、白醬油、鮮奶調製。

當時有兩道菜非常有名:乾煸肚片、木樨乾貝。

資料中說它們的特點是“潔白如玉,清鮮脆嫩”,所蘸的小料也很特別:蝦油。吃起來別有風味。

還有保定長春園飯店的廚師徐洛樹,在1925年創制了抓炒魚,一舉成為河北名菜。

這也一下子成為保定很多飯店當時的招牌菜,民國將領齊夔元多次專程來吃宴樂園李鳳寅師傅所做的蔥段海參、抓炒魚、清炒蝦仁,而石家莊國民黨將領警備司令胡格純也經常點名吃張金山師傅的拿手名菜抓炒魚、熘黃菜等。

任何飲食,隔上一段時間就會有改變,甚至是大的變革,有的是因為新食材被發現被引進,有的是因為烹飪方式有新的突破,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口味也在發生著改變。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1925年創制的抓炒魚,在當今的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但它並沒有完全消失,後來又一次被改造,發揚光大。

在清末和民國初年,保定還有很多名菜,這些菜聽起來都已經很陌生了:

鮮蓮雞丁,繡球雞絲,江米鴨子,二龍戲珠,三絲魷魚,桂花魚骨,如意海參,釀蝦段,湯爆雙翠,玉帶魚卷等等等等。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雖然,1913年,河北省會遷往天津,但保定還是北洋軍閥的大本營之一,保定的餐飲業依然處於它的黃金時代。

說一段枯燥的數字:

民國初期,保定飲食業有飯店、飯莊、飯館137個,經營面積20045平方米,可容納顧客9415人,擁有資金 149124銀元,從業人員達1537人;

大的飯莊有:長春園、宴春園等“十園”,福生館、同樂館等“十館”,義春樓、福慶樓等“五樓”。

餐飲業成為保定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但隨著國民政府遷往南京,保定的城市地位也開始急劇下降,當年的消費主力軍都已大幅縮水,更重要的是:保定的工業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沒有工廠自然沒有工人,餐飲業缺少了真正的消費基石,開始走向衰落。

之後的歷史,大家也比較瞭解了,河北省省會來回轉換,保定市地位起起伏伏,但為全省培養廚師始終是分內之事,1978年,保定怡園酒家開業,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實驗餐廳,是保定市餐飲公司烹飪技術培訓班,專門為全省廚師進行培訓。

同一時期,河北菜還是能夠被選中在全國參加比賽,但廚師已經都是從石家莊的飯店挑選了。

1983年,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鑑定會也是第一屆全國烹飪技術競賽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由商業部主辦。

紅木收藏大家王世襄作為三大特邀評委之一參與其中。在九十多歲接受採訪時,王世襄還能對河北的一道菜有著生動的回憶:

“我還記得石家莊有一個廚子,做一個鯉魚,絲切成比牙籤粗一點點,炸完了,每根都不連著,而且不斷,沒有折的,全炸酥了。這個廚子很有名,幹炸鯉魚,蘸一點面,炸完再澆上汁,就好像獅子頭上的毛髮那樣。”

我特意網上查了一下資料:這道菜是由石家莊市的中華飯莊名廚袁清芳發明的。嗯,石家莊的。

順手又查了一下:袁清芳,保定市清苑縣人,16歲起在保定宴春園飯店當學徒,先後在保定得勝園、第一春飯店等掌廚……

這道菜現在還有,名字也非常霸氣,是由三種動物組成的——金毛獅子魚。當時的飯店服務員、如今已90歲高齡的郭福林老先生仍記憶猶新:“袁師傅是在保定名餚抓炒魚的基礎上創造的此菜。”

論吃,沒誰比得過保定人!河北餐飲土地上保定NO.1的位置,穩了

翻看這些老資料,你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相對於其他領域,保定飲食業有非常強的生命力和韌勁。

它雖然衰落過,但很快就能又重振雄風。一個霸主的確立,有時是因為自身實力太強,有時是因為對手太弱。

當你看到石家莊的名廚曾經以霍元甲的“迷宗拳”為創意,創立“迷宗菜”,當你看到“石家莊市菜”把剁椒魚頭位列其中,就會覺得保定飲食做頭把交椅是那麼的自然……

圖片均來自網絡,轉自山水文章


原來啊,保定人一直都這麼愛吃

憑著這些淵源的歷史

保定餐飲NO.1的地位,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