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節水抗旱稻讓“三田”變糧倉

“收割節水抗旱稻高興,收割豐收的節水抗旱稻更高興。”在分宜縣湖澤鎮南溪村坑背山的一丘旱地裡,農民李德強挽著沉甸甸的稻穗笑道。

金秋時節,與李德強一樣,我省40多個縣的2萬多農戶,在“三田”(中低產田、拋荒田、“棉改稻”田)辛勤收穫產量、品質、抗病性保持超級稻特性,又具備旱稻節水、節肥、生態環保的節水抗旱稻(綠色超級稻)。據相關部門測產,今年,全省節水抗旱稻預計平均畝產5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達680公斤,米質可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米標準。

五穀豐登,並非僅僅靠風調雨順的大自然饋贈,在如今耕地、水資源日漸趨緊的背景下,走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離不開推廣優質良種這一科技進步支撐。

“望天田”變高產增收田

秋陽下,腳踩阡陌交錯的田間小路,放眼望去,永修縣民強合作社種糧大戶黃明的300畝節水抗旱稻蔚為壯觀,沉甸甸的稻穗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十天連晴禾烤焦。”說起過去,黃明記憶猶新,“多年來,因乾旱缺水,我家的‘望天田’一季畝產只收到200多公斤,大旱年份稻穀產量不足50公斤。”今年,他在自家30畝“望天田”種了節水抗旱稻,預計畝產一季可收600公斤。

水資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一環。資料顯示,水稻每年耗水量佔全省淡水消耗量的50%以上。遇上“喊渴”的年份,我省大部分“望天田”大幅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同時,因農藥、化肥灑在水中,只有30%被吸收,其他流入江河湖海,造成環境汙染。

節水抗旱稻(綠色超級稻),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發明的具備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在有水灌溉的高產田種植節水抗旱稻,產量和米質與常規水稻相同,但可節水50%,大量減少農藥化肥施用、碳排放量,生產的稻穀綠色環保;在“望天田”種植,可實現有水高產、缺水穩產。行走在宜春、九江等地的田野,農民高興地告訴記者,節水抗旱稻因具有耐旱抗高溫、直播早生快發等特性,通過採用水直播旱管、旱直播旱管等技術,“望天田”實現了優質高產,提高了種糧比較效益。

收割、裝袋、稱重、丈量、折算……10月27日,在萬載縣高城鎮藍廟村農民聞冬根的田頭,收割機開足馬力駛向金黃色的稻田。20分鐘後,一畝地的測產結果在觀摩人群中激動傳開:“550公斤!”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聞冬根說:“今年7月份以來,已連續多日沒下雨,村裡大部分農戶晚稻減產50%以上,可我種植的節水抗旱稻產量高,看來是個好品種。”現場不少農民紛紛表示:“明年,我們也要種節水抗旱稻。”

在糧食生產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的今天,種植節水抗旱稻,是讓“望天田”變高產增收田的一條新路徑。

拋荒田、“棉改稻”田變良田

在我省,一些拋荒多年的農田、因種棉效益低而“棉改稻”的稻田,在種植節水抗旱稻後,正變成豐產增收的良田。

宜豐縣芳溪鎮南溪村種糧大戶李水軍指著剛收割完的稻田說:“過去這裡地勢低窪,分屬十幾戶人家,由於沒修排水渠,經常被淹減產。去年,我租過來後,僱了大型機械修水渠整地,種植了節水抗旱稻,連續兩年畝產達580公斤。”

在省農科院蓮塘試驗基地育種的上海市農科院專家餘新橋說:“大部分拋荒田屬低窪田,易澇易旱,種糧效益較低。節水抗旱稻可在田間水源不保障的拋荒田種植。”李德強介紹,今年,他流轉了300畝拋荒田,小塊並大塊,翻耕、平整土地後,種了節水抗旱稻,糧質好,畝產達500多公斤。

我省是全國優質棉優勢產區和商品棉生產基地。近年來,受國內棉花市場疲軟影響,種棉效益逐年下滑,迫切需要調整部分地區的棉花種植結構。但棉田因難以保持水層灌溉,種植常規旱稻和旱地作物效益低。可喜的是,我省傳統棉區在“棉改稻”田種植適於輕簡栽培和機械化生產的節水抗旱稻開始取得實效。瑞昌市賽湖農場李國根和記者算了筆賬:“去年,我在棉田種植常規旱稻,畝產只有250公斤。今年,我種植了節水抗旱稻,畝產達500多公斤,節水節肥,畝純收入可達900多元,收入是種植棉花的幾倍。”

“節水抗旱稻有旱種旱管、水種旱管、旱種水管等多種栽培模式,適宜在拋荒耕地、‘棉改稻’田種植,為確保糧食生產不留死角,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開闢了新天地。”江西農大副校長、教授賀浩華說。

亟待打通規模種植推廣鏈

我省於2014年開始示範試種節水抗旱稻,但種植面積一直在10萬畝左右徘徊。而湖南、安徽等省已大面積推廣,烏干達、肯尼亞、尼日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家也開始規模種植。

數據顯示,我省有“望天田”2593.4萬畝,如果全部推廣種植節水抗旱稻,全省每年可增產稻穀40多億公斤,農民可增收90多億元。如何加快擴大節水抗旱稻種植規模,穩定糧食產能,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我們面臨的一大緊迫課題。

推廣節水抗旱稻,亟待打通推廣鏈。宜豐縣橋西鄉潭埠段村種糧大戶夏玉宜告訴記者,因部分農民認為節水抗旱稻不需灌溉水,把它種植到沒有水源保障的旱地上,造成產量低而不願種。對此,江西天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洪陽建議,打通規模種植推廣鏈的前提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走出認識誤區,在沙質土漏水田或缺水田種植節水抗旱稻,走“合作社+農技站+農民+種子企業”新路,為農民消除產前、產中、產後“堵點”,將現代農業科技“嫁接”節水抗旱稻規模種植,推廣之路才會暢通。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高標準良田建設改善了灌溉條件,但仍有部分地區水源條件不充足,有關部門要引導農民種植節水抗旱稻,讓高標準良田多產糧。

專程前來我省察看節水抗旱稻良種選育的羅利軍教授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在培育節水抗旱、抗病蟲、營養高效利用的優質新品種,開發節水抗旱稻優質稻米,延伸規模種植的產業鏈。

江西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兩個省份之一,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今天,打通規模種植節水抗旱稻推廣鏈,讓我省的“三田”年年進入豐收季,就能讓贛鄱糧倉越來越穩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