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釋駿:買了保險後悔,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處理?

劉釋駿:買了保險後悔,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處理?

近年來,大家的保險意識逐漸建立了起來,很多人也匆忙入手了各種保險產品。但是,隨著對保險認識的不斷加深,不少人會意識到之前買的保險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這樣的情況下,到底該不該退保,以及退保都會有哪些損失?退保要注意什麼?下面我們來談談這一話題。

買保險後悔都有哪些情況?

買完東西后悔很常見,買保險也一樣,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買完保險後悔的情況:

買錯產品

不管是因為自己對保險不瞭解,還是因為被銷售人員忽悠,總之就是買錯了。例如本來想要重疾的保障,買的卻是醫療險;想要消費型卻買了返還型。想買保障大病醫療支出的,結果買成了分紅理財的產品。

性價比太低

例如,幾年前在電話裡買了一個保險,推銷的業務員說既可以有保障,又可以在20年後把交的保費退回來;後來發現這種產品保障不足而收益又不夠,感覺是個坑。

預算規劃不合理

有的家庭,不清楚保險配置的基本原則。把大部分的預算都用在給寶寶買保險了,到頭來才發現已經沒有足夠的預算給自己買了。尤其是家庭支柱都沒配置好保障的情況。

新產品太好

由於近年來大家的保險意識提高非常快,促進了保險公司的產品優化迭代,這兩年保險產品幾乎幾個月就出一個爆款,新出的產品不僅保障範圍多,價格也沒貴多少,這就會讓人們有之前產品買錯了後悔的感覺。

買保險後悔,要怎麼處理?

那麼,買了保險之後後悔,要怎麼處理呢?針對不同情況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以下是我們常見的幾種處理方式:

退保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需要退保,都一定會蒙受相應的損失,最直接肉眼可見的當然就是經濟損失了。因為只要是超過猶豫期後的退保,往往都只能退回部分保費,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現金價值。

什麼是現金價值?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要退保的時候,你能拿回多少錢。一般都是退保越早,能拿回的錢越少,大部分時候,損失都不小。

所以退保只適用於產品本身是個坑,或者其它辦法都不能解決的情況。例如以下幾種:

1、預算明顯不足。如果現有的產品保費非常高,已經超過了自己的合理預算值,而且保障還不全面,退保損失又不大的,建議要退保更換!

2、買錯了產品。例如本來想買保障大病醫療支出的,結果買成了分紅理財的產品。

3、現在同等保障的產品,整體繳費遠低於老產品未來要支付的保費。

總之,退保一定需要慎之又慎,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退保。

補充

適用於產品本身沒問題,只是這類保險暫時不是自己現階段最需要的;或者保障額度、範圍等不夠,產品有更新換代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不建議把之前的產品退了之後換新的,除了退保會有的經濟損失之外,更因為重新投保同一種類型的保險,年齡越大,交費標準越高,如果退保後重新投保,會因年齡的增長而多交保險費,也可能會因身體狀況的變化或超過規定的年齡而被拒保,直接失去投保機會。

這種情況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購買產品的優先級,計算需要的額度和費用後進行補充。

止損

這種情況適用於費用過高負擔較重、或直接退保損失較大等情況。可以通過跟保險公司申請減額交清或減少保額來儘量減少損失。

減額交清:如果不準備繼續交保費,也不準備讓保險公司退還現金價值,那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將已繳納的保費充當以後的保費,這時的保單依舊有效,但是保額會相應的減少,具體減少金額需要按照已經繳納的保費交由保險公司計算。

減少保額:如果因為保費太高,超過自身承受範圍,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按照一定比例減少保額降低保費,繼續保障下去。

申請減額交清或者減少保額,主要是針對一些現金價值比較高的年金險或者終身壽險,保障類產品一般不允許。

換新產品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儘量不要出現真空期。

一般長期險,不管是壽險還是重疾,都有等待期,如果考慮退保,能度過新產品的等待期再去退保舊產品的,儘量度過等待期再操作退保。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有過這樣的案例:

客戶想退保之後更換產品,中途僅僅只有幾天的保障空窗期,偏偏就在這幾天出險了,實在是不太划算。

所以,我們最好是利用寬限期和等待期,做到無縫對接。

如果做不到無縫對接,最好也是在確定新的保險已經買好,且過了等待期,再退舊的保險,這樣才沒有保障空窗期。

其次,要確定好,你準備投保的新產品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

不要為了跳出一個坑,而選擇了另一個坑。如果保險功課沒做到位,就很容易出錯。所以我們購買新保險前,應該做好規劃,充分了解產品,再買不遲。

最後,還要注意選擇合適的購買途徑。

很多銷售誤導都會出現在電話銷售和一些兼職的代理人銷售過程中,現今保險行業發展這麼迅速,保險產品更新換代這麼快,兼職人員如果不保持時刻的學習,就很難跟上行業發展的速度。

所以建議大家在購買保險時儘量避開一些不專業的購買途徑,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讓他們結合自己的情況配置一份完善的保障規劃,畢竟這關係到我們以後一輩子的事,千萬不能礙於情面或者是礙於人情,買了不合適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