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濂江書院位於林浦村,對於該村的情況,戎章榕編著的《名鎮名村覽勝》中稱:“林浦村屬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管轄,包括獅山、濂江、紹岐、福廉4個自然村。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積澱豐厚。”這段話講述的是林浦村的組成範圍,而對於村名的來由,曾意丹所撰《福州府·左海掇珠》一書中說:“濂浦村,位於福州市東南,閩江的支派濂江的南岸。濂江開有一口,引一支流,繞村而流,在村東北複流入濂江,形成一小浦。這也是村子得名之由來。”

林浦村為什麼被稱之為千年古村,這與宋末的一段重要歷史有直接關係,戎章榕在文中寫道:“南宋臨安失陷,曾遷都福州,於林浦邵岐碼頭登岸,駐蹕平山閣,擁11歲益王趙昰登基,現泰山宮即為當年宋帝行宮。”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濂江書院正門

原來宋朝末代皇帝曾在林浦村登岸,並且在這裡住了一段時間,這件事各種文獻中多有記載,比如林壁符編著的《閩都文化源流》中稱:“宋帝行宮又稱泰山宮,位於福廈高速公路福州收費站北側林浦村平山上。原名平山閣,是福州市僅存的‘王都行宮’,也是國內唯一泰山宮不祀泰山而祀宋帝的廟宇。”而彭卿雲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 (續編)》中亦稱:“平山福地又名泰山宮。為宋端宗行宮。在濂浦村。是宋端宗浮海從福州登岸的駐蹕之地。背依平山,前臨濂江。行宮建築精巧別緻,歷經重修,現存建築主要是清代所建。‘平山福地’的前面門庭有南宋石砌欄杆,憑欄面水,可見江中綠洲。”

該《詞典》中還詳列出了泰山宮的整體形制:“行宮由兩組建築組成。西頭是泰山行祠。臺基高大,前有門簷雨蓋,由四根石柱支撐。兩旁有石砌臺階通往正門,進門為前廳,後為戲臺。戲臺由雙層迴廊與後殿相接,中為露天石埕,後殿祀張世傑、陳宜中、陸秀夫等輔佐大臣的塑像。樑棟皆有貼金花飾,十分典雅。東頭即行官本身,高大的門牆與泰山行祠相接。正門為石構的圓拱門,門額上的‘平山福地’系辛亥革命志士林之夏所書。進門有小天井,通過酉側二十餘級臺階和前庭院即可步入正殿。殿中雕樑畫棟,蔚為壯觀,中祀端宗趙昰與信王趙昺像,側殿祀文天祥塑像,側殿還立有一通清乾隆時重修殿宇的石碑。”

既然是皇帝行在,為什麼這處建築名為泰山宮呢?戎章榕在文中說道:“泰山宮,原為平山閣,是福州市僅存的帝王行官、南宋益王趙昰(後稱帝端宗)兩次駐蹕於此。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佔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

元軍佔領林浦村時,當地的百姓只能將皇帝行在改為他名,讓他們得以繼續把這裡當作祭典宋末皇帝之所,《閩都文化源流》中也是這樣記載:“南宋益王趙昰在福州建都,兩次駐蹕於此。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佔領福州後,當地人民為避元禁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正殿塑高宗皇帝趙構像,為泰山王,左右塑趙昰、趙昺,為大、二世子。右殿座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位忠臣,稱為總管殿。‘平山福地’匾額,乃陳宜中手書。左殿為天后宮。”

宋德祐二年正月,蒙古軍隊逼近臨安,在文天祥等人的要求下,謝太皇太后把宋恭帝趙㬎的兩個兄弟分別封王,其中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他被封為益王,趙㬎的弟弟趙昺被封為廣王,其實那時他們三人都是小孩子,其中宋恭帝趙㬎年僅5歲、趙昰8歲、趙昺4歲。

朝廷分封兩王另有其深意在,因為他們知道無法抵抗蒙古人的攻城,故在當年的正月十八日,謝太皇太后帶領宋恭帝就投降了。而在投降的前夜,謝太皇太后已經安排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偷偷將趙昰與趙昺帶到城外,而後逃往婺州,之後又到達了溫州。元軍進入臨安後,元朝的丞相伯顏聽聞到趙昰與趙昺已經離開京城,於是立即派范文虎領兵追趕,範一直追到了婺州,他命駙馬都尉楊鎮交出二王,楊鎮知道難以逃脫,於是他決定返回臨安,以便讓二王得以脫身。他離開婺州前告訴兩位小王,自己前往就死,就是為了緩和追兵,所以他讓人帶領二王迅速離開婺州,而後楊鎮跟范文虎回到臨安。而楊亮節等人則揹著趙昰與趙昺躲在山中隱藏了幾天,而後歷經艱險方逃到了溫州。由此可知,謝太皇太后的安排乃是為了趙宋王朝留下一絲血脈。

趙昰、趙昺到達溫州後,他們暫住在江心寺內,而後張世傑、陸秀夫等陸續率殘部到江心寺會合,之後文天祥、陸秀夫等擁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南宋初年,高宗趙構南逃時也曾住在江心寺,而今到了末年,江心寺還保留著趙構當年坐過的御座,眾人見此於座下大哭,這使得他們更加堅定了團結在一起,抗擊蒙古人的進攻的決心,以圖恢復天下。

然那時的溫州也受到了蒙古軍隊的威脅,於是眾人商議從溫州撤離,前往福州,而他們乘船到達福州時,就是在林浦村登岸。他們在這裡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進入福州,在德祐二年五月初一日,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冊立楊淑妃為楊太妃,由其垂簾聽政,而趙昺被晉封為衛王。

此後,蒙古軍隊步步緊逼,宋軍一路南撤,景炎二年十二月,宋端宗趙昰逃到秀山,聽說廣州已失守,於是他們退入海上。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颶風,宋朝船隊多有傾覆,宋端宗落水而因此染病。轉年四月十五日,10歲的宋端宗趙昰病死於碙州荒島,陸秀夫,張世傑於同月擁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在祥興二年正月,宋元兩軍在廣東新會的崖山海面決戰,宋軍寡不敵眾戰敗於海上。三月十九日陸秀夫見無力迴天,於是他穿上朝服將8歲小皇帝趙昺抱到船頭,進行叩拜。明郭棐所撰《粵大記》中載:“祥興二年二月,厓山兵敗,秀夫走帝舟,而世傑、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杖劍驅妻子入海。奏曰:‘陛下當為國死,太皇、太后辱已甚,今不可再辱。’即負帝赴海死,年四十四。”至此,宋朝徹底滅亡了。

由這段歷史可知,林浦村曾與南宋歷史有重大關聯,因為趙昰前後兩次在該村的平山閣居住了半年多,而難得之處,這處遺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更為奇特的是,他與濂江書院一牆之隔,如果以時代來算,應當是先有濂江書院後有平山閣,同時也有一個可能,則是這兩處遺蹟乃同時建造者,只是後來的兩位小皇帝曾居住在該書院中,皇帝的居住使當地人更為看重,故將書院的這部分隔出來,成為了泰山宮。

關於書院的建造時間,林鎮冠、林華熙所撰《濂江書院原貌記憶》一文中稱:“該書院始建於唐代建中四年(783年),原為鼓山湧泉寺廨院,後改為書院,宋代正名濂江書院,是至今福州唯一保存最良好的古書院。”

看來該書院在唐代時原本是佛寺,進入宋代才改為書院,在宋代何時改為書院,林東主編的《福州郊區教育志》中稱:“濂江書院,又名文昌宮,設於濂浦鄉(今城門鄉林浦村)。書院始建於南宋,現存書院建築佔地764平方米,土木結構,歇山屋頂,面闊三開間,二層樓,前有小庭院,石欄板鐫刻‘文光射鬥’、‘濂水龍騰’八字楷書。書院依山傍水,建築精巧,環境清幽。”

更為重要者,乃是大儒朱熹曾到這裡講學,而他的女婿及學術繼承人黃幹也在該書院講學,《福州郊區教育志》中稱:“南宋時朱熹曾到書院講學,並題‘文明氣象’匾。其門人黃幹也曾在此講學。後人於書院右側建朱子祠,祀朱熹。清成豐十年(1860年),林春、江雲初重修朱子祠。”

大儒朱熹對中國書院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他能在該書院講學,也突顯出了濂江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的重要地位。更何況,朱熹講學之時,當然要比二王居住於此的時間早的多,這樣論起來,林浦村的確是先有書院後有行在。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不知村名是否改為了濂江村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村史介紹

2019年4月8日,在林怡、林星兩位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前往林浦村去探訪濂江書院。在村口我們看到了一塊隨形石上刻著“濂江村”的字樣,以我的想象這乃是因該書院太有名氣,故該村將村名改為了濂江。然而村中心的告示牌上卻稱這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林浦”。介紹牌上稱該村:“從五代開始,林姓聚族而居,日趨興盛,故稱之為‘林浦’,迄今已有千年歷史。”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書院入口

巧合的是,今日帶我來此處的兩位老師均為林姓,我向他們請教相關的譜系,而林怡老師說這段歷史太悠久,難以用幾句話概括得清。這真如聞天祥所言“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而本村的歷史卻清晰地寫在這張告示板上,其中一個最大的段落當然就是講述皇帝在本村的行宮。上面提及“從紹岐碼頭登岸,駐紮林浦平山閣,屯兵於平山。”之後上面寫到了本村許多林氏名人。

關於濂江書院,上面已提及創始於宋代,並且說“理學家朱熹曾在此主持講學,後來,他的弟子黃幹及清初柏廬等均在此講學。”只是此告示上將“幹”字簡化成了“幹”。

在到達此村前,林星老師已經聯繫了該村文保組組長林修長,林星老師說她是通過本市倉山區博物館館長潘越先生介紹的。我們到達時,林修長先生已經在門口等候,其儒雅之態可證當地文風之盛。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影壁牆上的名稱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濂江書院文保牌

從外觀看過去,濂江書院有兩層拱形門,林修長帶我們由此穿過,進入第一進時我看到這裡其實是環形的影壁牆,牆的背面嵌著四塊刻石,每個石頭上分別刻有濂江書院各一字,而影壁牆的側旁還立著福州市級文保單位牌。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由此穿行而過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大榕樹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歡迎辭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泰山宮門前即是濂江

林修長並沒有帶我們從書院正門進入,而是由此穿過,走到了書院的另一側,此處有個幾百平米大的小廣場,廣場之上有幾棵大榕樹,而正前方則是寬闊的濂江。站在岸邊望過去,眼前所見有多棟現代化的大廈,經濟的發展使得古村落漸漸萎縮,而眼前所見的林浦村有如一個巨大的釘子戶,其與周圍的高樓大廈看起來是那麼的格格不入。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字紙爐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御道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看來是古物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泰山宮有兩個入口

林修長邊走邊介紹著這裡的歷史,可惜他的方言我聽不大懂,然我在一個角落裡看到了焚紙爐,這種裝置表明當地人敬惜字紙,《濂江書院原貌記憶》一文提到原字紙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被鏟毀,眼前所見乃是近些年修復者。看罷字紙爐繼續前行,沿牆而立者是西轅門,想來這就是當年小皇帝走過的御道。而林修長則向我們介紹著旁邊寬大的護欄,護欄的條石每一條都有幾米長,用材之奢侈,顯現著其不凡的身世。林先生講述著這些古物時,口氣中透著驕傲,但時不時又會長嘆幾口氣,我不知道他具體的心中所想,然其對家鄉一草一木的摯愛,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五爪龍丹墀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泰山宮正門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門牌號及文保牌

護欄的後方有一座廟宇狀建築,這裡就是泰山宮。泰山宮前方二十餘米修造了寬闊的臺階,下方直通濂江,而在臺階的正中則刻有龍紋丹墀,以此顯現這裡就是皇帝登岸處。然我在此處卻想到了李煜所填《破陣子》一詞中的“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當年二王潛出臨安之時,想來不會派樂隊奏別離歌,而他們到達林浦村時,這裡也不會在碼頭上修起丹墀。這塊高浮雕刻制的頗為傳神,而五爪龍則顯現著皇帝之專用,由此可見,林浦村人將宋帝與這裡的關係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院落中的老人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可能是燒香爐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天后宮


泰山宮的側門旁還有門牌號,上面顯示此地為“濂江村泰山前44號”,而門牌號的側旁則掛著豎匾,上面寫著“宋帝行宮管護所”,豎牌之前則為省級文保牌。跟著林修長走入其中,在前院看到幾位老人坐在那裡話桑麻。由此穿行,首先見到的是天后宮,天后信仰在福建最為盛行,故此處天后宮的神龕也製作得頗為華麗。兩牆貼著一些壁畫,上面講述的是天后的故事,而天后宮的藻頂則為雙鳳牡丹,製作得同樣精美。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天后宮神龕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神龕均封閉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用玻璃保護的木雕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舞臺上的藻頂

參觀完天后宮,跟隨林修長繼續前行,側旁的一座大殿就是泰山宮。此殿的內飾風格與天后宮頗為相像,只是其正前方有一個半人多高的舞臺,舞臺的群圍則刻著彩繪的木雕,大概是木雕很珍貴,故每一塊木雕都有玻璃保護了起來。此處最為精緻者,乃是舞臺上方的藻頂,一眼望上去,有點像巨大的向日葵,但我又想到太陽黑子爆發。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泰山宮重修記


林修長帶著我走到側牆邊,讓我看牆上刻著的《宋帝行宮古蹟修復記》,上面以很長的段落介紹著宋末的這段歷史,之後談到該殿建造於元順帝元統二年。這段記載也印證了我的猜測:這裡原本是濂江書院的一部分,因為皇帝的暫住,使得這裡成為了獨立的紀念之地。而該文中也提到了泰山宮幾毀幾建,後來則列著長長的捐款人名單及數額,瀏覽一番,捐款人主要以林姓為主,排在第二位的則是趙姓,餘外還有劉姓、曾姓等其他姓氏。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從正前方看過去


福建濂江書院:比鄰行在,朱子親授(上)韋力撰


香爐

這裡的神龕上刻著大王殿,其實祭祀的就是趙氏,而兩旁的側牆上則掛著一些介紹展板,其分別是張世傑、陸秀夫、陳文龍、文天祥、陳宜中等宋末大臣的簡介。此處的神龕每一個前面都有護板,故無法看法裡面是塑像還是牌位。但神龕前的垂花簷鏤雕卻更為繁複,更為奇特者,則是上面還用上了LED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