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將對本科高校分類考核 力爭破解本省高校“有山無峰”困局

山東教育新聞11月5日訊(記者 遲佳) 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發佈了《山東省本科高校分類考核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將建立高校分類管理與評價體系,對省屬高校按三個類型進行考核,推動解決山東高校“有山無峰”的困局。

《方案》根據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和高校發展基礎,按照Ι類(博士學位授予權高校)、Ⅱ類(碩士學位授予權高校)、Ⅲ類(其他本科高校)三個類型,對省屬公辦本科高校實施分類考核。

據瞭解,Ι類高校以培養創新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為引領,重點發展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穩定本科教育規模。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地方重大需求和引領社會發展為導向,注重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重大科技攻關。

Ⅱ類高校以培養卓越應用型人才為重點,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強化本科教育基礎。以服務山東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為導向,注重產學研合作,加強應用性研究、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Ⅲ類高校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全力辦好本科教育。以服務區域發展為導向,注重應用性研究和產學合作,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撐。

四個等次量化,每年一考

分類考核辦法堅持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學校黨的建設、履行職責、創新創優、綜合測評和加減分事項。其中,黨的建設情況實行定性考核,其他項目實行定量考核。定量考核堅持存量與增量(增速)相結合,20個考核指標中,考核增量、增速的指標15個,存量指標3個,存量與增量並重指標2個);堅持總量與均量相結合,均量指標11個,總量指標9個);重點考核學校年度發展增量,注重發展速度和均量,兼顧發展存量。

考核結果分別設優秀、良好、一般和較差四個等次。優秀等次佔比原則上不超過考核高校總數的25%,各類型高校優秀等次比例大致相當。各類型高校定量考核排名後20%的,考核結果為“一般”等次。考核結果將作為評先樹優、幹部選拔任用、物質獎勵、機構編制管理、財政預算管理等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

《方案》規定,堅持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當年度12月底前,各高校對照考核指標和考核內容、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估。專業考核委員會負責健全完善平時考核制度,組織高校考核工作組全面瞭解被考核單位日常工作情況,實行寫實考核,推進督考結合,根據需要對各高校自評報告的真實性進行隨機抽查核驗。

打破“有山無峰”困局 高校定位不在趨同化

據瞭解,此次方案的制定,注重考核工作統籌規劃、注重考核內容系統設計、注重引導高校分類發展、注重與相關工作的銜接以及注重考核結果的使用。有利於進一步激發辦學活力,推動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創先爭優,更好地服務和支撐我省高質量發展。

據山東省教育廳發佈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山東普通高校145所,位居全國第三位;高等教育在校生258.91萬人,居全國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52.89%,躋身全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陣營。但是,我省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分類不清、定位不明、發展方向趨同等問題,沿用一個發展模式、一種發展路徑,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大、全”以及升格、更名,學科專業低水平重複設置,與我國多樣化、多層次的經濟發展結構不相適應。而實施高校分類考核,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和政策引導作用,在招生、學科規劃、人才培養、師資評聘、撥款制度等方面進行配套改革,鼓勵更加公平、有效益的競爭,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建設,推動不同類型高校差異化發展,進而創建“同類競爭、多元發展”的高校良性發展生態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