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祕術

官垌,一個富含神奇色彩、山青水秀、物產豐富,素以世外桃源相稱的地方。600年前山官王的統治的官垌,杜絕外侵,5代山官王跨越近200年的率領時段,且是一方安逸。無論外界有多麼的兵荒馬亂,該地人民受其庇廕獲得了比較穩定的生產生活。平靜而與世無爭,那是山官王率領數百山瑤狼兵對石梯水各個關隘要寨進行了兵防布控嚴格把守防禦外侵,給予了古代石梯人民一方安寧、平靜。

400年前山官王統治時代的結束,那些狼兵的遺留,給這遍土地創下了傳奇故事,直到200多年前整個石梯水的山子佬消失後又一輪法師的傳奇故事應運而生,這裡是五彩繽紛的官垌。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玉林市博白縣永安鎮新茂村的高沙水和欽州市浦北縣官垌鎮芳田村高沙口是一處插花地@。衛星圖顯示,在高沙口與石梯江(芳田段)匯合處的一個支流,它的源泉來自博白永安新茂的大茂頭東北側,大茂頭和小茂頭之間,這個支流古舊稱高沙水。

高沙水在公社制時期大約分為7-8個生產隊;浦北芳田的高沙口內外兩個生產隊的部分水田沿江岸穿插到高沙水的元衝麓附近,這裡是兩個縣市的插花地。

以山脊為界,高沙水下游與高沙口交界處一名叫山子坪的農田地段,傳說古代曾有山子佬居住過,據傳,山子佬曾經在焚山施過“刀耕火種”術;“山子坪”大致也是那裡曾住過山子佬而得名;當然,高沙水包括南象水也是古石梯的組分。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若沒記錯,約1992年曾經到圖中的焚山範圍內的那個小麓肚去挖杉樹根燒炭,當時挖的是個明窯,發現麓肚的泥土是灰黑色的,深度一尺有餘,隨後到山腰挖杉樹根時也見到多處挖出來的泥土都是黑炭泥;隨後在附近村莊把此事告訴了村民,村民說那是山子佬用法火焚燒過的地方,還提及了山子坪過去曾住著山子佬的相關故事。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在山子坪上游約700米的地方,最小地名叫深麓,數百年前居住著一支山子佬(山瑤)約6-7代人,他們發展人口大概達到60,山子佬與漢人不通婚,他們的生產、生活與漢人有著明顯差異,山人和漢人的語言不同一轍,語言隔閡是山、漢兩者交流一大障礙。

山官王率領時代的結束,遺留的山子佬被地方漢人冷眼相待並設法刁難他們,但當代山子佬在古石梯這個地方,卻留下著不少可以聊齋一下的傳奇故事。

介紹一下古代高沙水山子坪山子佬的故事吧(故事由賓積熊提及簡說,後訪問賓積仁和黎宗任老前輩口頭流傳補充)。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刀耕火種術:

度娘介紹的刀耕火種,是指上古人類祖先採用最簡陋的生產工具開荒掘地後用草木生火焚燒獲得草木灰做肥料,然後播種種上農作物,獲得可喜的收成;刀耕火種是人類進化的一大進步,歷經千年的刀耕火種給予人類通過勞動取得巨大的智慧成就。

在石梯水人們傳說中的刀耕火種術雖然存在了神話故事份量,但歷代相傳下來的故事也不褪色,講究科學時代的今天,我們把古石梯流傳的神話故事當作《聊齋》隨便閒談好了。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據傳,新茂舊址山子坪的山子佬中的一位法師懂得刀耕火種法術,春天,擇晴天只拎一張刀到山上去走一圈劃定山界後回家,爾後等到春雨降臨,法師會在家中做壇術,通過壇術的火箭施放到事先界定的山林,讓山林著火進行燒山(漢人叫山火)。

山子佬法師施法火燒山時,春雨下的越大,山火燒的越旺,直到把山上的草木燒到化為灰燼後才施放撲火術把山火退滅。

有一次法師圈定了(現在與浦北交界處)焚山後遇上春雨隨之施放刀耕火種術,法火在焚燒山林過程中遇上了春雷,雷火打中了正在焚燒的山林,加上春雨越下越大,山火的火勢猛然加大數倍,火焰高達數丈,焚燒了一天和一夜的山火已經把山上的任何草木都化了灰,次日早上法師欲把山火通過撲火術把山火撲滅,可是由於火勢過猛卻控制不住,一下子把法師惹急了,法火加上雷火的火勢,連法師也意想不到。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山子佬法師眼睜睜的看著山火兇猛焚燒著,土裡的大樹根都燒沒了,可是土裡冒出的火焰還一直在呼呼作響的燒,與火焰山差不多吧,雖然山火一直在他圈定的範圍內燃燒不會往外圍擴展出去,但圈定的山火焚燒了三天三夜,法師為了將山火撲滅,在家中再次壇術施放撲火術,使出他生平最高層次的招數,經過數次彈功,才把山火的火勢給控制住,然後變換了撲火卦,才免強將山火給撲滅。

法師退壇後,由於功力的過份施放,已經累得猶如泰山壓頂,粗氣直喘,隨之吐血不止,法師為了保命,吆喝著叫其妻子抓只大公雞殺了取雞血一盆喝下,並將大公雞燉了吃肉喝湯,休養了數天才恢復元氣。

後來人們發現,被山火焚燒過的那塊山地,竟然被燒熟了一尺有餘,全是黑溜溜的火燒土。(刀耕火種術,與某民族的遊風術相生同屬)。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山子佬他們懂得這樣的刀耕火種術是他們獨家門藝,一般焚燒山地後,隨之春季的到來,他們就播下種子,比如番薯、芋頭、木薯和坡禾(旱稻)。

焚燒的山場,無需再翻耕直接開窩下種,生長期間也不用拔荒除草殺蟲施肥,秋天也能獲得好除收成。

據說,山子瑤民都喜歡用刀耕火種術去開荒山林、種農作物、種樹造林;是古代勞動人民中一個優秀民族,現在的永安鎮新茂村山子坪屯附近、小江鎮黎木村西馬塘屯附近、官垌鎮芳田村的山子、福旺鎮玉葉村盤龍頂一帶、官垌平石村山子麓附近、官垌旺衝村山子坪附近、官垌鎮月光村禾高田的綠林麓等地,均有老人傳說關於山子佬的相關故事。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山、漢鬥法:

據故事講解的老人按人口發展代數估計,高沙水山子坪的山瑤人在該地消失距今約為200多年。

當時,由於山子佬也常常與漢族人鬥法,已經存在著民族之間的對峙僵勢,漢人在山子坪山子佬的莊屯風水佈局上下手,一位漢人地師假裝無意闖入山人的村莊後,交談中假計說村前的那口沒有蓋棚的魚塘的魚兒被太陽曬對魚兒不好,應該在魚塘中間打四個樁子後蓋上一個棚,讓魚兒能有個遮蔭的地方。

爾後不久,山子佬按地師的建議在塘中打下四個木樁並用杉木皮做了個棚子讓魚兒乘蔭。

七七四十九天,山子佬的家族發生了三天死豬,七天死牛,短短一年多里發展到相繼病死意外死了十多人。山子佬他們知道因為做了個魚塘遮陽棚而受犯,他們欲把塘中四個木樁拔掉,始終有一個木樁無論如何拔都拔不起來。就那樣,該地山子佬不得不被迫搬遷到他方去求存,打那以後,該地被叫作山子坪。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陰租田:

相信聽說過“陰租田”的人們也不少,400年前中華民族對土地的計算單位尚未以“畝”計量,是用“鬥種”計量,即用多少鬥谷種能播插多少大田的面積量為單位,對於田地的買賣流轉,用“坵(丘)”來做契約憑據,一丘即一個田(不計大小),面積大小用“鬥種”為依據。

上述山子瑤民被迫搬遷轉移後,他們的田地漸漸被漢人據有,但由於瑤民搬遷時他們在自己的土地面前宣誓了默諾應契,以後誰人耕種了他們的田,就得打租給他們的上祖太公,並且誓定打租期為每年秋收之後,若不打租剛會給耕種人帶來不祥、病難、兇災,……。

至今200多年時光已去,山子坪的水田“打陰租”的習俗從未間斷,耕種這垌水田者,秋收過後都會按古俗打陰租,地方村民把“打陰租”當作一個風俗習慣來看待。(據悉,垌口、文明等地也有陰租田,是古人某些原因造成的,有的陰租田打陰租時用“鬥谷”交納)。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相關故事:

1990年始次認識河池市大化縣七百弄鄉的布努瑤,他們生活在東巴鳳地區邊沿都陽山最南端的喀斯特典型地貌之中,平均海拔500米,最高海拔900米的布努瑤村落,是被稱之為“天上人間”,譽美為“瑤山天府”的瑤族人民,他們別有一格的人情風味,讓人感察到瑤人的魅力和優秀。

曾經約為N次前赴瑤山天府欲瞭解他們,始終礙於語言隔閡而等於零,要深入他們,非一件容易之事情,走遍了那邊的不少山頭,卻難以介入,他們的瑤言,讓你知難而退。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分別2011年3月和11月兩次前赴金秀瑤族自治縣,初始進入大瑤山邊沿大樟鄉及其附近,一路行程之所見,問詢一些年輕瑤胞,獲些表面的膚淺的信息,在大樟,都是山瑤人,與六萬大山石梯水傳說的山子佬特徵基本參近;大樟鄉玲馬、三古等地的瑤民除了在山地種植坡禾旱稻,還在山坡上大面積的種植了辣姜等農作物,那裡的八角和甘蔗,產量也是咣咣的。當然,被稱之為“瑤都金秀”的大瑤山大遍自然水源林保護區是一特色,原始森林廣佈其間,山形複雜十分容易迷失方向。

金秀山瑤人非常熱情好客,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特點,與六萬大山石梯水傳說中的山子瑤民的特點十分類同,數百年前石梯水山瑤人是否搬遷到大瑤山安居,得有待進一步深入瞭解。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金秀大樟鄉一個與武宣縣交界處的村莊新興村,全村人瑤族,李姓,那裡沒有學校、沒有行政村委會辦公樓,孩子們的就讀,大多寄住在本村嫁到武宣縣那邊的親戚家裡就近入學就讀,新興村全村60多人口。

那邊的糧食以旱稻為主,通常開荒一處山地種植旱稻2-3年,在旱稻植地裡種上杉木、松木,樹木蓋行後留樹木,然後轉移到別的地方另新開荒種稻。

欽州故事:尋找官垌山子佬(瑤民)刀耕火種之秘術

插花地@——註釋:

插花地是指行政轄地在地圖上無法以線段細緻劃分清楚的、兩地山嶺田地互相穿插分佈其間的地帶或地塊的區域,由於面積過小在地圖比例上無法以線段劃出,從而大多數插花地的地圖界定線與實際行政界定線只是一個大概。

玉林市興業縣沙塘鎮與貴港市湛江鎮交界處有一個行政村委會叫松木塘,是個典型的“插花地”,同一個村委兩個縣市管轄,土地互相穿插,兩地根據姓氏界定行政歸屬;姓謝人口歸貴港管轄,姓劉人口歸興業管轄。同一個莊屯左右,不同姓氏卻各自獲到不同行政待遇,那裡是土地+姓氏雙重依據穿插互存的插花地;相信很多地方也存在著不同意義的插花地。

更多詳情,鏈接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